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名稱】

學名:Gyps( 注:今作Gypsum)。
別名:細理石、寒水石。

【原礦物】

硫酸鹽類

【品考】

《藥征》曰:有軟硬二種,軟者上品也。
《別錄》曰:細理白澤者良。
曰:其色瑩凈如水精。
李時珍曰:白者潔凈,細文短密如束針。為則曰:采石藥之道,下底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頭者,狀如米糕;于其下底者,瑩凈如水精,此其上品也。

【產地】

每與山鹽相偕,或存于礬上層中,或產于火山近旁。

【形態】

為屬于單科系之礦石,其結晶隨產地而異,且因夾雜物之多少,而異其色彩,有為白色之纖維狀、薄片狀,或結晶狀之塊者,有帶紅、黃、褐、綠、青、黑各色者。其光澤亦有珍珠、絹絲、玻璃諸狀,薄片者質透明,入水微溶解,硬度1.5 2.0,比重2.2 2.4,灼之則失結晶水,而成白色無臭之粉末。

【修治】

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煅用之,此以其性為寒故也,臆測之為焉,余則不取焉(《藥征》)。

【性味】

味甘、淡。

【成分】

主要之成分為硫酸鈣(CaSO 4·2H 2O)。此外則夾雜矽酸氧化鋁(礬土)、氧化鐵等(《和漢藥考》)。
含58.8%之硫酸,與41.2%之鈣(Calcium,加爾叟愛謨)(《和漢藥物學》)。

【用量】

四錢至兩許( 12~30克左右)。

【作用】

(1)生理作用:
內服后,至腸則與碳酸、磷酸、脂肪酸等結合,而敷布于黏膜面,能制止腸分泌,吸收后能旺盛心臟之擴張與收縮。
(2)藥理作用:
有減少骨骼肌興奮性之作用,故用于痙攣癥、痙攣質、緊張過度等病有效;有減少血管之透過性,而消散炎癥之作用,故用于紫斑病、黑變病、蕁麻疹、濕疹等各種炎癥;有促進血液凝固之作用,故用于局部或用于內服,為止血劑。

【效能】

(1)《本經》:
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
《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咽熱,亦可作浴湯。
《大明》:治天行熱狂,頭風旋,下乳,揩齒益齒。
李杲:除胃熱肺熱。
元素: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痛。
(2)張石頑曰:
石膏專治熱病暍病,大渴引飲,自汗頭痛,溺澀便閉,齒浮面腫之熱證,仲景白虎湯是也。先哲有云:凡病雖有壯熱而無煩渴者,知不在陽明,切勿誤與白虎。即產乳金瘡,亦是郁熱蘊毒,赤腫神昏,故可用辛凉以解泄之,非產乳金瘡可泛用也。
鄒澍云:石膏其性主解橫溢之熱邪也,譬之溽暑酷烈,惟清飚乍動之而化隨爽潔。人病中風,而至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干舌焦不能息者,何以異是?病寒熱而致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者,又何以異是?惟《本經》之腹中堅痛,《別錄》之腸胃結氣,及腹脹,似熱散漫矣。夫熱邪既盛,內外相連,久延不解,焉能不與氣結,故暫時散漫,繼遂脹滿而堅痛。然曰腹中堅痛,曰結氣腹脹,明其尚未與滓穢相結,猶可以石膏解也。若不待解肌發汗而汗自出,腹中滿痛,小便自利,則其熱已與滓穢搏聚,非承氣不為功矣,石膏又烏能焉。
周伯度曰:其性主解橫溢之熱邪,此正石膏解肌之所以然,乃《別錄》于石膏則以解肌發汗連稱,豈以仲景嘗用于發汗耶?不知石膏治傷寒陽明病之自汗,不治太陽病之無汗,是則石膏解肌所以止汗,非所以出汗也。
(3)《藥征》曰:
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又曰:《名醫別錄》言石膏性大寒,自后醫者怖之,遂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舉白虎湯之證曰無大熱,越婢湯之證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則仲景氏之用藥,不以其性之寒熱也,可以見矣。余也篤信而好古,于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投以石膏之劑,病已而未見其害也。方炎暑之時,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則使其服石膏末,煩渴頓止,而不復見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罔田昌春氏曰:石膏非用大量不奏效,何則?以其性不強也,故白虎、竹葉石膏,及此外有石膏之方,其量均比他藥為遠多,故云石膏無效者,其說太過,不敢任用石膏者,其說不及,楚固失矣,齊亦未為得也。
(4)劉矅曦曰:
石膏為一種之清凉解熱藥(見《民國醫學雜志》7卷3號)。

【次公按】

石膏能制止腸分泌,故用于腸黏膜炎(加答兒),及異常酸發酵。《別錄》謂其主腸中結氣,腹脹暴氣者,職是故也。煅石膏,近世多用于瘍科,佐生肌收斂藥用,若內服取其清凉解熱,則多為生用。
石膏之于溫病,固是解熱要藥,是否可應用于濕溫證,尚是一問題。宗人太炎先生,以《活人書》撰用蒼術白虎湯,后世治濕溫者宗之,曾有非難之詞曰:夫蒼術之燥,與白虎之潤,用正相反,自非渴欲引飲,無用白虎之理,若果渴欲引飲,則是濕已去,而熱猶在也,但用白虎已足,安用蒼術之蛇足乎?誠欲濕溫兼治,仲景自有梔子厚樸湯,近觀濕溫之候,至四五日,無有不患胸滿者,則梔子正為對證,而白虎非病勢傳變不用也。次公遵先生之教,治濕溫證廢棄蒼術與石膏并用之法,但此方沿用已久,在濕溫證具有威權,究合學理與否,是在同人將來之驗證矣。
知母

【名稱】

學名:Anemarhena Asphodeloides.( 注:今作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別名:蚳母、連母、蝭母、水參、水須、水浚等。

【科屬】

百合科之多年生草本。

【品考及產地】

販賣品有三種:漢種肥大,有須根,上品也;朝鮮種較漢種為短,次品也;日本產者根形細長,較輕虛,下品也(《和漢藥考》)。
知母產于江蘇、山東等處(《藥物地道錄》)。

【形態】

本植物葉莖皆似麥冬,根部叢生細長之葉,葉之基部呈鞘狀,至夏自葉間抽莖,高至三四尺,莖上附有小鱗片,于莖之頂端,開淡紅色六瓣之穗狀小花,八月結長橢圓有六棱之果,內藏小黑子,根長七乃至十厘米,鮮有呈叉狀者,根頭常帶有莖或葉之痕跡,外面呈類白色,往往有帶斑點狀類黃褐色之外皮者,有副根附著之瘢痕,內部亦呈類白色,而粗,稍具爽快之香氣(《民國醫學雜志》2卷11號)。

【藥用之部】

根。

【修治】

去須,切,生用,或酒焙,或鹽水焙用。

【性味】

味微甘,入口黏滑。

【用量】

二錢至五錢( 6~15克)。

【效能】

(1)《本經》:
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
甄權: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
《大明》:熱勞傳尸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
元素:凉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時珍: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2)李東垣曰:
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入白虎,治不得眠者煩躁也。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用黃柏、知母是也。
劉若金曰:如火炎肺嗽,消渴熱中,心煩躁悶,腎氣勞損,熱勞骨蒸等病,皆因清熱以致其功。又傷寒久瘧,有傷于后天氣血,必借此乃可勝邪熱。
王翃曰:知母下則潤腎而滋陰,上則清肺而瀉火,黃柏必相須而行。
張石頑曰:《本經》言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補不足,益氣,乃濕熱相火有余,爍灼精氣之候,故用此清熱養陰。
周伯度曰:知母為清氣熱之藥,潔古、東垣、丹溪咸以知母與黃柏為滋陰之品,后人遂視為補劑。知母之潤,雖不似黃柏之燥,然寒滑下行,究無補性。知母《本經》主消渴,《千金》《外臺》恒用之。仲景則更有精焉,止渴如五苓散、豬苓湯、文蛤散,皆無知母,白虎湯有知母,而無渴,加人參乃始治渴。蓋以陽明熱盛,清熱誠要,然膏、知無益陰生津之能,于清熱之中,再加以人參,則病去而正即復,其用意之周匝,《千金》《外臺》且遜之,況他人乎。
(3)《續藥征》曰:
主治煩熱。
湯本求真曰:本藥可謂一種解熱藥,若用量不誤,則為適于陽虛證云。
《臺灣漢藥學》曰:可治頭痛燥渴,其他亦可用為催眠鎮靜劑。
《和漢藥物學》曰:為解熱藥之屬于熱性病者,若投作清凉藥用,須備口干欲飲,咳嗽潮熱諸候。
(4)袁淑范曰:
知母有解熱作用,及強壯之功效也(《民國醫學雜志》2卷11號)。

【禁忌】

繆仲淳曰:陽痿及易舉易痿,脾弱不消,胃虛不納,腎虛溏泄等證,法并禁用。

【次公按】

世以知母為滋陰藥,蓋起于潔古、喻嘉言、陳修園之徒,皆從其說,謂苦寒能培生氣。然滋陰之義,頗有出入,就急性熱病言之,有清熱以存陰者,有益陰以退熱者,前后二者之治法,往往統稱為滋陰。仲景之知母、石膏,屬于前者,葉派之生地、麥冬,屬于后者,故知母為熱清而后陰存之滋陰藥,非后世益陰以望熱退之滋陰藥也。
梔子

【名稱】

別名:支子、鮮子、豬桃、越桃。

【科屬】

茜草科。

【品考及產地】

《古方藥品考》曰:梔子有二三種。其形圓而小,皮薄色紅黃者為上品,《圖經》所謂越桃者是也。形長大色黃者可染物,《藥性大全》所謂黃梔子是也。又有水梔花,其葉及花,俱似常梔,高尺許,產蘇、皖等省。

【形態】

為生于暖地山中之常綠灌木,庭園中亦常種之,莖高六七尺,最高者至丈余,葉對生,形橢圓,或長卵圓,全緣有光澤,花在梢頭,夏日開六瓣白花,瓣皆回旋,有芳香,將謝時變淡黃色,入秋結實,色黃,其形長橢圓,為類似榧子之果實,色黃褐,有縱列而突起之棱六七條,內皮薄,中藏紅褐色之肉,與多數種子。

【藥用之部】

果實。

【修治】

生用、炒用,酒制或姜汁制。

【性味】

芳香而帶苦味。

【成分】

為Robechlor Saure(魯比格魯兒酸,C 14H 8O 9)。

【用量】

小量錢半( 4.5克),中量二錢至三錢( 6~9克),大量四錢( 12克)。

【作用】

能鎮靜調節體溫中樞,使由熱而來之他種癥狀,得以緩解。

【效能】

(1)《本經》:
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齄鼻,白癩赤癩瘡瘍。
《別錄》:療目赤熱瘡,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
甄權: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 蟲毒。
孟詵:主瘖啞,紫癜風。
元素:治心煩懊 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
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時珍: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2)鄒澍曰:
仲景用梔子于熱邪煩懊證,梔子為治煩要劑。仲景治煩,不必以梔子,各有故焉。蓋煩非一類,所當審查辨明而后梔子之用可無誤也。夫病在表有煩熱,在里有煩躁,與梔子所治之煩天淵,固無庸辨。若夫小建中所治之煩悸,小柴胡所治之煩嘔,瓜蒂散所治之煩滿、饑不能食,黃連阿膠所治之煩不得臥,豬膚湯所治之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烏梅丸所治之得食而嘔又煩,桂枝所治之解后復煩,白虎所治之煩渴,亦與梔子所治之煩有別,而無庸辨。曰: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此方是梔子所治之煩。若夫汗、吐、下后有干嘔煩者,有脈浮數煩渴者,有胸滿煩驚者,又非梔子所宜。則梔子所治之煩,必系誤治以后,胸中煩滿,而不鞕不下利者,方為合格,方為合劑也。
張石頑曰: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因其虛,故不用大黃,即亡血亡津,內生虛熱,非此不去也。治身黃發熱,用梔子柏皮湯;身黃腹滿小便不利,用茵陳梔子大黃湯,取其利大小便,而蠲濕熱也。古方治心痛,恒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氣不得下者設也,今人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虛寒何以堪之。故仲景云:病人舊有微溏者,不可與之(《本經逢原》)。
(3)《藥征》曰:
主治心煩也,旁治發黃。以解熱治療心煩為其主效,解熱作用類似黃芩,但較黃芩微弱為異耳,其他應用于耳鳴、聲音嘶啞、黃疸、吐血衄血等(《和漢藥物學》)。

【次公按】

梔子之解熱,久為世醫所樂道,而止血尤為其特長。憶某雜志載一賈人,以操勞過度,偶晨起,微感滿悶,比薄暮,嘔血如泉涌,雜以紫黑塊,約三四器。延醫診之,見其兩顴緋紅,唇燥口渴,脈搏甚疾,吐后胸中反覺清爽,即為之注射Coaguien(可阿庫連,即凝血酶)止血針,且令內服止血藥,均無其效。當此思窮技竭,醫者偶以黑山梔一兩,試令煎服,詎一服而嘔血即止,再服而諸證云散。翌年以嗔怒故,舊疾復發,乃更服梔子而止。方書中如《易簡方》《經驗良方》,亦以梔子為止血之良劑,梔子止血之奇效,誠有足多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苍梧县| 临沂市| 柳河县| 工布江达县| 平果县| 长白| 瑞安市| 桐乡市| 广东省| 柳河县| 霸州市| 临朐县| 临澧县| 柞水县| 井冈山市| 三台县| 治县。| 定结县| 峨山| 溧水县| 宜黄县| 丽江市| 高密市| 蒙城县| 林芝县| 祁阳县| 胶州市| 崇礼县| 拜泉县| 故城县| 阿克| 田东县| 扶余县| 资中县| 金乡县| 泰兴市| 修文县| 富源县| 亳州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