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副交感神經興奮藥
檳榔(附:大腹皮)
【名稱】
學名:Semen Areca.L.( 注:今作 Areca catechu L.)。
別名:仁頻、仁榔、洗瘴、賓門。
【科屬】
棕櫚科。
【品考及產地】
產廣東、滇南、臺灣及東印度、馬來半島等處。
《一本堂藥選》曰:檳榔子之細長者,曰雞心檳榔,又名公檳榔;扁平而大者,曰大腹子,又名母檳榔,亦呼豬檳榔;兩頭尖如榧實者,曰梭身檳榔。
【形態】
檳榔為喬木,似椰子,細而長,高至四五丈,無枝,梢端生類似芭蕉葉之羽狀復葉,花為六片花被,雌雄異株而生,葉底出花梗三四,相綴而為穗狀,果實為如卵大之漿果,外有帶黃色之薄殼皮包之,一穗約結實三四百顆,每樹結實最多者,自第5年至30年而止。檳榔子形球圓,或卵圓,長寸余,直徑約六七分,附有纖維之毛冠,外面色灰褐,內堅實,有紋理。
【藥用之部】
果實及其外殼之毛冠,其毛冠即大腹皮。
【修治】
水洗凈,浸軟切片用。
【性味】
苦、澀。
【成分】
含有檳榔堿(Arecolin,阿利可林)及其他數種的植物堿(鹽基)(《自然界》6卷2期)。
子中有檳榔堿(Arecolin,阿利可林,C 8H 13NO 2)及檳榔次堿(Arecain,阿萊加茵,C 7H 11NO 3+H 2O)之植物堿(鹽基)。[有人發現檳榔子之構造,為水分13.35%,氮素總量1.53%,咖啡涅2.08%,乙醚之提取物(伊打制越幾斯)1.35%,淀粉45.44%,鞣酸3.79%,木纖維7.01%,其余無氮素物18.21%,無機物2.90%。見《藥學雜志》第159號](《和漢藥考》)
檳榔子中含弗力定核之植物堿質,共有檳榔次堿(Arecaidin,阿利可定,即Arecain,阿萊加茵,C 7H 11NO 2)、檳榔堿(Arecolin,阿利可林,C 8H 13NO 2)、去甲基檳榔次堿(Guvacin,過伐肯,C 6H 9NO 2)、去甲基檳榔堿(Guvacolin,過伐可林,C 7H 7NO 2)、檳榔副堿(Arecolidin,阿利可立定,C 8H 13NO 2)五種。以上五種之成分,除檳榔堿(Arecolin,阿利可林)之有強度生理作用外,余均無甚毒性(《廣濟醫刊》10卷1號)。
【用量】
三錢至兩許( 9~30克左右)。
【作用】
在胃中刺激胃黏膜,使分泌增加,至腸與絳蟲相遇,能殺死之,或混于大便內排出。同時又能刺激迷走神經(即副交感神經),使腸之蠕動增速,入血中有縮小瞳孔之功能(《新中藥》)。
【效能】
(1)《別錄》:
消谷逐水,除痰澼,殺三蟲,伏尸寸白。
蘇恭: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灰,敷口吻白瘡。
甄權: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
《大明》: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
李珣:主賁豚膀胱諸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
好古:治沖脈為病,氣逆里急。
時珍:治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2)元素曰:
檳榔破滯散邪,治諸氣后重如神也。
張石頑曰:治諸氣壅腹脹后重如神,胸腹蟲食積滯作痛。同木香為必用之藥,其功專于下氣消脹,逐水除痰,殺蟲治痢,攻食破積,止瘧療疝,腳氣瘴癘。若氣虛下陷人得之,其痞滿昏塞愈甚。又凡瀉后虛痢,不可用也(《本經逢原》)。
黃宮繡曰:性如鐵石,有墜下之力,無堅不破,無脹不消,無食不化,無痰不引,無水不下,無氣不除,無蟲不殺,無便不開,故凡里急后重,嵐瘴癘瘧,并水腫腳氣,無不因之以為開泄行氣破滯(《本草求真》)。
(3)小泉榮次郎曰:
用為消化及殺蟲藥。
最近有提取本品有效成分檳榔堿(Arecolin,阿利可林),使與溴化氫化合而為氫溴酸檳榔堿(Arecoline hydrobromide),因其能迅速收縮瞳孔之效,以治急性綠內障(類似于青光眼)癥,甚為適用,惟其持續性不長,實為缺憾耳(《廣濟醫刊》10卷1號《漢藥檳榔之研究》)。
【附】大腹皮
《開寶》:冷熱氣攻心腹大腸,蠱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
《大明》:下一切氣,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時珍: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
【次公按】
近世以本品為痢疾腳氣之副藥,治痢則攻積去滯,治腳氣則下氣寬中,皆確有效驗。用為小兒殺蟲藥,尤以絳蟲為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