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鎮定疼痛藥

延胡索

【名稱】

學名:Corydalis bulbosa DC( 注:今作 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
別名:玄壺索、武胡索、滴金卵。

【科屬】

罌粟科。

【產地】

四川、河南、浙江東陽等處。

【形態】

本植物為山野多年草本,地下有扁球形之塊根,根之上部,帶卵狀之鱗葉,莖數株叢生,高達20 30毫米 ;葉有柄,二回三出,如牡丹葉,而小裂片,卵圓形,全緣;二三月間,生稀疏之總狀花序,而綴淡紅色之小花,花后結角果,包藏多數之種子。藥用之部,即采集本植物之根,而干燥者也。本品為塊狀或扁球形,多數上面凹入,徑4 12毫米 ,高3 8毫米,有污黃色,皺紋甚著,斷面呈飴黃色,有蠟樣光澤,質硬而脆,或現黃色之龜裂紋理。
① 毫米:原作 (音 lí),公制長度單位“毫米”的舊稱(舊譯)。以下徑改。
② 毫米:原作 (音zhé),公制長度單位“毫米”的略寫(舊譯)。以下徑改。

【藥用之部】

根。

【修治】

炒用。

【性味】

辛、苦,溫。

【成分】

刈米達夫曰:成分是名為原阿片堿(Protopin,卜羅妥賓,C 29H 19NO 5)及球冠素(Bulbocapnin,浦勒皤卡普寧,C 19H 19NO 4)等植物堿(鹽基)(《自然界》6卷1號)。
朱任宏曰:趙承嘏(石民)先生已提出有機堿質13種,定名為延胡索素甲(Corydalis A)、延胡索素乙(Corydalis B)、延胡索素丙(Corydalis C)、延胡索素丁(Corydalis D)、延胡索素戊(Corydalis E)、延胡索素己(Corydalis F)、延胡索素庚(Corydalis G)、延胡索素辛(Corydalis H)、延胡索素壬(Corydalis I)、延胡索素癸(Corydalis J)、延胡索素子(Corydalis K)、延胡索素丑(Corydalis L)及延胡索素寅(Corydalis M)。其中,除延胡索素甲與庚兩種,已證實為前人已發現者。又延胡索丙與己兩種,未能十分證實外,其余9種,均是新種(《科學》17卷9期《中國延胡索之研究》)。
據Makoshi氏之研究(1903),除含有紫堇堿(Corydalin)、去氫紫堇堿(Dehydrocorydalin)、球冠素(Bulbocapnin)、紫堇鱗莖堿(Corybulbin)、原阿片堿(Protopin)等贗堿 外,尚含一種铔鹽基,其鹽化物分子式為C 20H 18NO Cl,呈紅色針狀結晶(趙燏黃)。
① 贗堿:為含氮之有機堿類,初因來自植物,故名植物堿,后以動物腎上腺分泌之腎上腺素亦屬贗堿范疇,故咸稱生物堿。本類性質似堿,遂徑稱今名。

【用量】

錢半至三錢( 4.5~9克)。

【效能】

(1)《開寶》:
破血,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后諸血病,血運,暴血沖上,因損下血。
《大明》:除風治氣,暖腰膝,止暴腰痛,破癥癖。
好古:治心氣、小腹痛有神效。
李珣:散氣,治腎氣,通經絡。
時珍: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
(2)張石頑曰:
能活血止痛,得五靈脂同入肝經,散血破滯。《炮炙論》曰:心痛欲死,急覓延胡,以其能散胃脘氣血滯痛也(《本經逢原》)。
黃宮繡曰:凡月水不調,心腹卒痛,小腹脹痛,胎產不下,產后血沖血暈,跌仆損傷,不論是血是氣,積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達。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往往獨行功多(《本草求真》)。
(3)刈米達夫曰:
漢方作為婦人病的要藥,對于子宮諸病,及月經痛用為鎮靜藥(《自然界》6卷1號)。
治疝氣、腰痛、腹痛等(房雄)。
林天定曰:為鎮痛劑,可治腹痛及疝痛,亦可吸收皮下溢血,子宮出血亦可試用(《臺灣藥物學》)。

【次公按】

本品有麻醉性,用以止痛甚效。尤以胃神經痛及月經痛為最,與香附同用更佳,至治周身痛,則近世罕用之者。《臺灣藥物學》以本品治皮下溢血,皮下溢血即發斑,延胡索能否治此證,未曾試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通榆县| 宜川县| 永城市| 古蔺县| 区。| 游戏| 南安市| 宜良县| 桃园市| 抚远县| 清河县| 高平市| 宜都市| 湖口县| 黑河市| 三都| 伊宁市| 屯门区| 宜昌市| 苍南县| 龙门县| 抚松县| 体育| 万盛区| 苍山县| 盘锦市| 永宁县| 陵川县| 胶南市| 同心县| 呼伦贝尔市| 白沙| 雷州市| 本溪| 庐江县| 西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仙桃市| 阳朔县|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