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十大新安醫著

新安醫家勤于筆耕,據王樂匋《新安醫籍考》考證,自晉迄清有400多位新安醫家編撰了800多部醫籍,現代中醫學術界推出的“全國十大醫學全書”(即高校教材《醫古文·工具書》所介紹的全國最著名的類書6部、叢書4部),新安醫著就占3部,外加刊刻出版1部。現行中醫院校統編13門教材中,計引新安醫籍6部,占19.3%;引新安醫論543條次,占9%;各門課引用新安醫學文獻所占比例,以1985年版高校教材為例,《中國醫學史》占13%,《醫古文》占41%,《傷寒論講義》占31%,《中醫診斷學》占19.5%,《方劑學》占17%,《中醫兒科學》占14%,《中醫外科學》占30%,《中醫各家學說》占5.1%,《內經講義》占18.8%,《金匱要略講義》占11.4%,《中藥學》占9.5%,《中醫內科學》占11%,《中醫婦科學》占16%。著名醫史專家余瀛鰲曾說過:“新安醫學的各類醫籍,在以地區命名的中醫學派中堪稱首富。”

2009年我們從800余部新安醫著中,遴選出10部醫著,得到新安醫學界的普遍認可。現從主要內容、編排體例、發明創新、學術價值、歷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一簡要介紹。

一、《名醫類案》

《名醫類案》是一部醫案著作。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新安醫學家江瓘(1503—1565)編著,1549年成書,后經其子江應元、江應宿增補,于1592年刊行,至清代又經余集、魏之琇等重訂,于1770年由新安知不足齋刊行。全書12卷、205門,約40萬字,選錄上自扁鵲、淳于意,下迄明代嘉靖年間歷代名醫驗案及家藏秘驗方、個人醫案2405則,可考醫家141人,其中以李東垣、朱丹溪、薛己、汪機為多,江瓘父子醫案也達159首,治重溫補。所集醫案時間跨度大,也不止于醫書,凡經、史、子、集所藏,前賢論治卓越、辨證精詳、足以示范者,均收羅其中。

全書按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順序分類匯編。卷一主要為傷寒、瘟疫病,卷二至卷六為內傷雜病,卷七為五官、皮膚病,卷八為肛腸病、血證,卷九至卷十為外科瘡瘍病,卷十一為婦科,卷十二為小兒科。編排體例以病證為門,門下分列各家醫案,將不同時代、不同醫家治療同一種疾病的醫案匯編在一起。如中風、虛風、傷寒、瘟疫、痹、瘧、喘、中毒等門下,各按年代順序選擇有關醫家驗案分列,案后間列出處。

書中以個案為主要表達方式,忠實于原始資料,多數有姓名、性別、年齡、體質、癥狀、證候、診斷、方藥等項,較為完整。每案所錄,或詳于脈,或詳于證,或詳于因,或詳于治,病因病機清晰,診斷要點明確,辨證方藥妥帖。不少重要醫案還附有編者評按,揭示本案關鍵所在,便于后學提挈要領;其形式既有夾雜于案中的簡約提示,也有附于案尾的小結,分析病因病機、提示辨治要點、介紹用藥心法、闡明藥理藥效,多駁正發明,頗為精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名醫類案》內容豐富,涉及病類涵蓋了傷寒、溫病、內傷雜病和各科疾病及情志疾病等。所載中風病、熱病、肝病、腎病、婦兒科疾病、老年病等疑難治案,多有成功的經驗。如中風病,提出要細心體認辨識、重視先兆期,強調辨證施治、不忽略外風引動內風,湯、散、丸、丹、灸、針等多種治法優化組合治療。還記載了相當數量的失治誤治醫案,大部分成功醫案中也多記有包括失誤在內的治療過程,可供臨床借鑒。

《名醫類案》首次對明代以前醫案進行了全面整理和系統選編,跨時2000余年,開醫案類醫書編纂之先河,是我國第一部總結歷代醫案的專書,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頗受后代醫家推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可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亦醫家之法律矣”。現存的明清刊刻本及日本版本就有20余種,足見其影響之大。

嗣后,清代名家魏之琇仿此書的編排體例,復編《續名醫類案》,卷帙二倍于《名醫類案》,補充了江氏漏輯的明代以前醫案。

二、《古今醫統大全》

《古今醫統大全》為綜合性醫學類書。明代正德至萬歷年間新安醫學家徐春甫編著,1564年編撰完成,于1557—1570年陸續刊行。之所以取名《古今醫統大全》,乃在于宗《黃帝內經》之旨,以“正岐黃之統,總統百家”。全書分福、壽、康、寧4集,以“富貴榮華客,清閑自在仙;鵬程九萬里,鶴算八千年;玉質成飛步,朱顏永駐延;平安無量劫,靜默有真玄”一詩之40字為序號分為40帙,計100卷,近200萬字。全書系從《黃帝內經》入手,上溯秦漢、下至于明代嘉靖以前醫籍史料496種,廣征博采,究其精微,取其精華,分科編集而成。

前7卷為醫經、醫論、脈候、運氣、經穴、針灸等理論內容,卷一為《后世圣賢名醫姓氏》《助梓縉紳諸公氏號》《采摭諸書》,卷二《內經要旨》類編《黃帝內經》作為全書綱領,卷三《翼醫通考》博賅各家醫論以為羽翼,卷四《內經脈候》辨誤糾偏諸家之論,卷五錄新安醫學家汪機《運氣易覽》,卷六《經穴發明》圖說經穴尺寸以為準繩,卷七《針灸直指》引述前賢針灸治論。

卷八至卷九十三分述臨床各科病證辨治,100卷之中占86卷之多,為全書主體內容,包括內科雜癥、傷寒,皮膚科、骨傷科、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兒科病證,生育嗣續、奇病、老年保健及經驗秘方,各科病證歸納為400余種,分屬于165門。卷九十四至九十八為《本草集要》(明代王綸編著)、《本草御荒》(選錄自明代朱橚《救荒本草》)、《制法備錄》《通用諸方》,分述本草性能、功用、制法和通用方等。

卷九十九至卷一百為《養生余錄》,引述養生要點和難點。

全書分門別類,統一體例,條分縷析,有章有法。無論基礎還是臨床,均引經據典,以經注經,間有發明,論證說理緊扣要領,一絲不亂,充分體現出作者博古通今的學識素養和高超自如的述作功夫。尤其臨床各卷,有一定的編輯體例,每一病證皆以病機為綱,從分析病機、審查脈候、確定治則、選用方藥四步著手。病機祖《黃帝內經》,脈候以晉王叔和《脈經》、元滑壽《診家樞要》比較取舍,治法取各家所長,方藥精選必效之方,論述明了,條理井然。根據具體病證又間或備有灸法、易簡諸方、導引法、熨法、蒸法、洗藥、敷藥、點眼、吹鼻藥、合用藥味、制法、治案、不治證之種種列項,既有規矩方圓,又有一定的靈活性。

徐春甫常在書中隨文附注,通過校注、考證、點評、引言、按語等方式,或闡明經旨、推衍醫理,或解釋病因、竄解病理,或結合現實、針砭時弊,引古發新,多有闡發和創見。

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慎疾慎醫”“五臟之脾胃病”等命題和“人之有生,以脾胃為主”“調和脾胃為醫中之王道”“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太醫(醫術高明且有身份有地位者。引者注)”等觀點,確立了“調理脾胃以安和五臟”的治療思路;發明“臟腑之郁”說,推崇“七情之郁”,提出“無往而不郁”的觀點,強調“久病當兼解郁”;診斷上認為“脈為醫之關鍵”“脈為元氣之苗,死生吉兇之先見”,辨順逆、辨證情須“總切脈于寸口”,治療當憑脈辨證用藥。由此可見,《古今醫統大全》不是一部以單純纂輯手法編寫的宏篇,而是編與撰相結合的巨著。

全書卷帙浩繁,包羅萬象,“綜博千古,總統百家,巨纖畢舉,條分縷析”,概括了《黃帝內經》以降尤其金元至明代以前的主要成就,名副其實地成為“遠稽古哲,近述名流,宗旨必存,小技兼錄”的醫學大全之作,其取舍原則和編撰方法對于明代中葉以后醫學著作的編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代被列為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的“十大醫學全書”(實含類書、叢書)之首。

三、《赤水玄珠》

《赤水玄珠》是一部綜合性臨床醫著。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新安醫學家孫一奎(1538—1600)著,刊于1584年。書名《赤水玄珠》,取自《莊子·天地》“象罔得珠”的典故,喻其書為黃帝游南方“赤水”之北而遺失的“玄珠”,自比是無心的“象罔”,以無思慮、無明目、無言辯、若有形若無形的方式得道。典中又云“玄珠”后又被竊、得而復失,揆測作者又自喻治學30年所得之“玄珠”,非其人則難傳、易失傳,擔心不傳。

全書30卷,約140萬字,分風、疫、火等76門,包括內、外、婦、兒各科病癥,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隨證附方,兼述醫理,強調寒、熱、虛、實、表、里、氣、血八字辨證。其體例先以《黃帝內經》及各家學說為引,繼而參合個人臨證經驗,分述病因、病證、處方,并附諸家治驗等。證治理念多祖金元四大家之言,又兼采張潔古之說,亦時引明代前醫徐彥純、劉宗厚《玉機微義》之語。其中又將新安醫學家汪機“辨《明醫雜著》忌用參芪論”一篇列于卷中,以糾正時醫偏執“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之論。

該書以明證見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辨古今病癥名稱相混之處,尤為明晰”,對休息痢、乳巖的描述尤為確切。書中還創有溫補下元的壯原湯、壯元丸等方藥,壯原湯用以治療下焦元氣虛寒之鼓脹等證,壯元丸用以治療脾腎陽虛所致之痿證,臨證施治反映出了作者“命門動氣論”的創新觀點。

《赤水玄珠》引錄歷代文獻273種,匯集明代以前諸家之粹,在綜合性臨床醫著中以分門細致、科別整齊、明證和論治有條理見長,對疾病的分析精辟獨到,治法富有技巧和特色,無論理論研究還是臨床實踐都有創新,歷來為醫家所稱頌,自明末刊行后多次翻刻,并先后東傳朝鮮、日本等國,影響深遠。

《赤水玄珠》與《醫旨緒余》《孫文垣醫案》同刊于1584年,合稱《赤水玄珠全集》。《醫旨緒余》2卷,上卷44篇,下卷26篇,集諸家之說,辨論臟腑、氣血、經絡、腧穴,闡述太極、陰陽、五行,解釋命門、相火、三焦之意,對前代諸家學說,評述較為公允,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醫論著作,也是孫氏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孫文垣醫案》又名《生生子醫案》,由其子泰來、明來及門人余煌等整理而成。按其行醫地區順序編寫,分三吳治驗2卷、新都治驗2卷、宜興治驗1卷,共5卷,集醫案398例,各案以時間為序,少敘醫理,多論證治,辨證精詳,立法得當,遣藥合理,分析脈證不落常套。三書相輔相成,醫理有闡發,論癥有獨見,治病有特色,有“出獨見而著醫緒,輯試方而成玄珠”之譽。

四、《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是一部傷寒專著,條辨張仲景《傷寒論》六經篇文之作。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新安醫學家方有執(1523—1599?)著,初稿成于1582年,修定于1589年,始刻于1592年,刊行于1599年。作者原非習醫,因“兩番喪內”,兒女“歷殤者五”,病皆起于中風傷寒,遍求諸醫不識,自己又險遭病厄,乃篤志仲景之學,歷20余年之艱難,撰成《傷寒論條辨》8卷。卷首載自序、《傷寒論》諸辨引等篇;卷一至卷五論述六經證治,卷六論述溫病、風濕雜病、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等,卷七載西晉王叔和編次的平脈、辨脈、痙濕暍三篇,卷八為汗、吐、下可不可諸癥。書末附《本草鈔》《或問》《痙書》各1卷,一并付梓。

方有執根據唐代孫思邈的寓示和元代王安道的懷疑,認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著年代久遠,尤其經東漢末年戰亂,簡牘丟失錯亂,后經王叔和編次整理為《傷寒論》,“簡篇條冊,顛倒錯亂殊甚”,又經宋金成無己的注釋而多有竄亂,后人校刊注解又隨文敷飾,不明其義,沿襲前誤,失去了原著傷寒兼雜病的完整性。因此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悉心推敲張仲景之原意,系統地加以分類和歸納,逐條辨析,調整秩序,“移整若干條”重新編次修輯為11篇、22目、397條、113方,力求還張仲景之書的本來面目。

書中強調“論病以辨明傷寒,非謂論傷寒之一病也”,并提出了“亂傷寒”和“雜傷寒”的概念,將溫病歸為雜傷寒,而“凡痙濕暍,皆與傷寒相涉無疑,故一一條辨而例論之”,另列“辨溫病風濕雜證并治篇”;認為《傷寒論》辨脈法、平脈法、卷七至卷十皆王叔和綜述張仲景、附以己見之作,加之后人竄亂,尤其“傷寒例”系成無己補竄之作,已失張仲景原貌,其中“平脈法”和“辨脈法”因能羽翼張仲景說而移于文末,“傷寒例”一篇則與張仲景原意難通而予以刪削。由此將傷寒太陽病歸納為“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感、營衛俱傷”3種,增強了原書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全書突出太陽病三綱鼎立學說,認為傷寒應以六經為綱,六經則以太陽為綱,而太陽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綱,將風寒中營衛不和之說提到整個傷寒病的共同病理基礎來認識,深刻地揭示了傷寒病的發病、傳變、轉歸規律,是對傷寒學的發揮。

《傷寒論條辨》言錯簡而行重訂,開“錯簡重訂”之先河,后世許多名家紛紛響應。清代名醫喻嘉言《尚論篇》大加贊賞,認為其“改叔和之舊,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卓識超越前人”;清代乾隆時期新安太醫吳謙予以采納并加以注釋,且在奉敕御編《醫宗金鑒》時置于全書之首;他如新安醫家程應旄著《傷寒論后條辨》、鄭重光著《傷寒論條辨續注》等,蔚然形成“錯簡重訂”學派。

“錯簡重訂”說一鳴驚人,拉開了傷寒學派百家爭鳴的序幕,引發了明清時期圍繞張仲景著作編次注釋、研究方法、六經本質等問題的熱烈論爭,形成了“錯簡重訂”“維護舊論”“辨證論證”三大不同流派的爭鳴,推動了傷寒學研究的縱深發展。

五、《醫方考》

《醫方考》是一部醫方著作。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新安醫學家吳崐(1552—1620)著,刊于1584年。書中廣摭博采,既收《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方,又選金元四大醫家等效方,還收有民間驗方,而“考其方藥,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跡,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所以然”,故名之《醫方考》。全書6卷,約25萬字,采用以證類方的編撰體例,按病證分為72門,收方540首,其中有1/5為首次記載。

卷一設中風、傷寒、感冒、暑、濕、瘟疫、大頭瘟等7門,卷二設火、斑疹、瘧、痢、泄瀉、秘結、霍亂、痰、哮喘、咳嗽等10門,此兩卷主要為外感病證;卷三設虛損、勞瘵、氣證、血證、脫肛、嘔吐、呃逆、翻胃、噎膈、情志等10門,卷四設脾胃、傷食、吞酸、痞、嘈雜、郁、五疸、消渴、水腫、鼓脹、小便不通、大便不禁、淋澀、精濁、自汗、盜汗等17門,卷五設痿痹、厥、痙、癰、癲狂、驚悸怔忡、健忘、痛風、癘風、喉閉、頭疾、腹痛、脅痛、腰痛、七疝、腳氣、眼疾、耳疾、鼻疾、口齒舌疾等20門,卷六設蟲、痔漏、疥瘡、暴死、痘、婦人、廣嗣、延年等8門。

其每列一門一證必有簡短論述,先敘病因病機,繼列現證,再論諸家治法,然后匯集同類名方。每方均附方義解說,詳細分析其主治證候,對其命名、組成、功效、方義、適應證、配伍用藥、加減應用、變通得失、禁忌等,詳加考釋與辨析。首次收載了清痰止咳的清氣化痰丸、滋陰降火的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行氣散郁的五磨飲子、化濕降濁的六和湯等名方,還論述了紅花酒等7種藥酒配方。全書因證用方,發明方義,條分縷析,綱舉目張,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原則。

《醫方考》是我國第一部全面注釋方劑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敘述方藥、闡發方理時,揆之于經,酌以己見,訂之于證,發其微義,既參考了經典醫籍,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全面運用了“方論”的方法來分析方劑,開創了“方論”的先河,促進了方劑理論體系的形成,對后世方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全書選方精確,論理清楚,著眼臨床,實用性強,對于準確理解與靈活運用方劑有重要參考價值,是一部理、法、方、藥齊備,完整而又系統的方論專著。16世紀東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影響很大。

六、《本草備要》

《本草備要》為本草著作。明末清初新安醫藥學家、編輯出版家汪昂(1615—1696年以后)編著,初刊于1683年,載藥402味;1694年增訂至479味,與其另一部方藥著作《醫方集解》合刊。增訂本計30多萬字。卷前篇首為藥性總義,介紹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藥物歸經、七情畏惡、藥物炮制、真偽鑒別等中藥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自然屬性分為8部,增訂本計有草部192味,木部83味,果部31味,谷菜部40味,金石水土部58味,禽獸部25味,鱗介魚蟲部41味,人部9味,加上附注藥物,共載藥530味左右。

每味藥分正文(大字)和注文(雙行小字)行文,正文是主要條文,一般按藥名、功效、性味、歸經、主治、配伍、適應證、禁忌證,產地、形態、優劣鑒別、加工炮制、釋名、七情畏惡等依次介紹,間附古方,其中功用主治、性味歸經及品質形態、加工炮制等為必備項。注文引申解釋正文,多聯系實際,醫藥合參,藥證并解,“釋藥而兼釋病”,藥性病情互相闡發,往往還引述醫療案例與人文軼事加以佐證。

引文多引自《本草綱目》《本草經疏》及金元各家學說之精義,大多注明出處,作者自己的見解皆注明“昂按”。其按語中記載和論述了不少當時先進的醫學理論和獨到的創新見解,如“人之記性皆在腦中”之論,從“閉目上瞪而思索之”的思辨出發,“昂思”而思出“凝神于腦之意”來;首次以“體溫而用涼”之論,解釋說明“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義”;提出“暑必兼濕”說,為葉天士以后的暑病治療制定了基本原則,啟悟后生、嘉惠后學良多。

《本草備要》乃“特裒集諸家本草,由博返約”撰成。所謂“備要”,一是載藥規模適度,選藥適當,四五百味藥至今絕大多數仍為常用藥,與現行歷版高校教材《中藥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載基本一致;二是文字簡明扼要,多結合臨床從大量文獻中提取出理論與應用價值最大的部分,包羅萬象而不失精要,類列紛呈而又不失簡約;三是字箋句釋,“各為杼軸,煅煉成章”,正文多為四言句,尤其便于誦讀,任選一藥,均朗朗上口。該書還創新發明編撰體例,首立功效專項并“冠于諸藥之首”“先言功效、后列主治”,以功效統攝主治,提綱挈領,便于學習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以功效為主論藥釋方的編寫方式,確立了功效在方藥學中的核心地位,為后世所尊奉效法,開創了近現代中藥學、方劑學編寫體例之先河。

《本草備要》自首刊以來一版再版,是清代流傳最廣的普及性本草著作。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亦根據該書考訂刪補而成。1729年東傳至日本、琉球。迄今先后有木刻本、石印本、鉛印本100余版,“風行遠近”,流傳300多年,時至今日仍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參考教材,在我國臺灣中醫師資格考試中曾被列為檢考、特考科目。

除《本草備要》外,作者還著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醫藥方書10多種,各書之間行文一致,知識連貫。如《醫方集解》分類上也“一以功效為重心”,也不厭其煩地提到“暑濕”相兼之論,還明確提出中風病位在“神明之府”(即大腦),與“人之記性皆在腦中”觀點相通應,讀者宜匯而觀之,互補互參。

七、《醫學心悟》

《醫學心悟》是一部綜合性臨床醫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新安醫學家程鐘齡(1662—1735)著,初刊1732年。所謂“心悟”,乃作者沉潛醫學、潛心玩索所得。書分5卷,約10余萬字,對養生、診斷、治法、傷寒、雜癥、婦產、外科等,靡不備述。

卷一載醫中百誤歌、經腑論、內傷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熱虛實表里陰陽辨、醫門八法等文40余則,提示八綱辨證、八法施治的理論、法則及其臨床運用;卷二論傷寒,辨析《傷寒論》六經理論和證治;卷三闡述內科病,卷四除分述眼、耳、咽喉等病癥外,還附載了外科證治;卷五為婦科,分述經帶胎產及其病證的辨證論治。

各科病證先述病原、癥狀,次述診斷和治法,并附作者自擬經驗方。論病之原以內傷、外感括之,論病之情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綱統之,論病之方以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醫門八法”屬之。一法之中八法備矣,八法之中百法備矣,使中醫治法更加趨于完備與系統。

其書“雜病主治四字論”,推薦朱丹溪“氣、血、痰、郁”四字;還發明火熱之論,《火字解》分火熱為“內出子火、外至賊火”兩大類,確立了“賊至驅不可留”“子逆養不可害”的治療大法,概括火癥治法為“發、清、攻、制、達、滋、溫、引”。

其所載諸多驗方切于實用,后世醫家陸以湉《冷廬醫話》等多有驗案運用的記載,諸如止嗽散、貝母瓜蔞散、啟膈散、治痢散、消瘰丸、蠲痹湯、月華丸、半夏白術天麻湯、萆薢分清飲、柴葛解肌湯等,300多年來屢試不爽。

書末附《外科十法》一卷,論述癰、疽、疥癬、瘰疬等證的診治。《外科十法》繼承了前人內治瘡瘍消、托、補三大法和以針刀砭石切開排膿之法,而約以內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針砭石法、圍藥法、開口除膿法、收口法、總論服藥法、詳論五善七惡救援法、將息法之“外科十法”。其中外用“圍藥法”頗具特色,所闡述的三導敷圍法切合實際,易于操作。

《醫學心悟》語言洗練,分類清楚,論述簡要,用以入門不失法度,用于臨床多有實效。自初刊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成為中醫入門者的必讀之書,現代被中醫高等院校編入教材,影響深遠。

八、《不居集》

《不居集》為虛勞專著。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新安醫學家吳師朗著,成書于1739年,刊行于1836年。吳師朗,名澄,字鑒泉,號師朗,歙縣人。書名“不居”,取《易經》“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意,一語雙關,一則因于虛勞病因頗多,“變動不測,非居于寒、居于熱、居于補、居于散者可療”;二則強調不居一家之說,不執一家之偏,“監前賢之偏而會其全,矯前賢之枉而歸于正,溫涼不必執,清補無容拘,因病施藥”“隨機活用,因證施治”。全書50卷,約56萬字,分上下兩集。

上集30卷論治內損,以真陽真陰立論。卷首先敘述虛勞病的統治大法,繼則引述諸家治虛損法,自秦越人起,張仲景行陰固陽、葛可久立十方治陰虛脈數、劉河間創“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盡上下傳變”之說、李東垣溫補脾胃之主張、朱丹溪滋陰降火之治、薛立齋補陰中之陽以引火歸元、張景岳補真陰真陽以及水丘道人開關把胃治虛損之說,可謂全面而詳備。

下集20卷論治外感虛損,皆從六淫外邪補入,由淺入深,補前賢之未逮。每一病證門的編寫體例,首為經旨,次脈法,次病機,次治法,次方藥,次治案,各門中大多有論、有注,有新增、有補遺,有新方、有治法,辨治內外虛損的方法極為詳明。凡前賢之論及作者自家經驗均各有注明,逐條辨疏發明,不相混雜,以便參悟“變動不居”之機要。

書中以“嗽、熱、痰、血”為虛損病中的四大證,論述尤詳。其中發熱一證,因其頭緒紛繁,故采用爻象比擬;咳嗽一證,則以綱目分治,以外感、內傷、虛中類邪為三綱,而以寒、熱、虛、實,五臟、六腑及其他各種咳嗽為目;痰證則分肺虛、脾虛、腎虛之不同,而立治痰三法以統之;血證論治更詳,強調“治血必先治氣”,除撰述血證專書外,又立氣虛、氣陷、氣迸、氣滯、實火、虛火、外寒、內寒等8證,提出8種治療血證的法則,即補氣溫氣法、補氣升氣法、降氣治血法、利氣行血法、苦寒瀉火法、引火歸原法、滋陰降火法、溫表散寒法。

《不居集》是一部內容豐富、不可多得的治虛損專著,書中創說外感致虛論,指出前賢諸家多論及內傷虛損,而少及外感之后之虛損,認為虛損非僅有內傷一因,外感若纏綿日久,則漸及內傷,可變成外損。外損之證,有因“從表而入”者,有因“從口鼻而入”者,有因“從皮毛而入”者,有因個人稟賦不同者,有因醫家學術不精而誤判誤治者,“真氣大傷,終成外損之癥”。其下集即以10卷之篇幅,專論“外損”之理法方藥,系統地提出“外損”之說、發明外損治法,而與諸家九法一并成為“虛損十法”。

在“外損”的鑒別診斷和辨證方面,吳師朗提出“外損”之證須與外感和內傷等類似之證加以區別。在治法上,認為“外損”之證為邪未盡而虛勞已成,在此虛實夾雜之時,需分清邪正孰多孰少。若內傷重而外感輕者,則宜用補托之法;若內傷輕而外感重者,則宜用解托之法,并據此創立了13首治“外損”方劑。

書中還指出,虛損之證往往最易表現為脾胃后天虛損之象,主張健脾胃為治療虛損第一步,而脾虛當分陰陽,理脾陰又是健脾胃之重中之重。水谷充盛,則氣血健旺,氣血健旺,則正氣可復,虛損可治。“脾陰”之說雖最早見于明代王綸《名醫雜著》,但“虛損健脾勿忘脾陰”的觀點則是《不居集》率先明確提出的,在此之前,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中之陽。吳師朗倡言理脾陰,用藥力避寒涼,詳述芳香甘平之治,自制中和理陰湯、補正方、資成湯、理脾益營湯等9個效方,以芳香甘平之品培補中宮,潤燥合一,而不燥其津液。此與李東垣脾胃學說相得益彰,而實補其未備,也與葉天士益胃法有互補之治用。

全書輯《黃帝內經》《難經》及歷代有關虛損證治論述之精義,博采前賢治虛損之法,又結合作者的臨證心得,創外感致虛之說,總結闡述內損之理,發明解托、補托二法,羽翼李東垣內傷學說,并全面闡述了脾陰虛的證治方藥,完善了虛損證治理論,可謂集虛勞病之大成而又自成一家之言,對后世治療脾胃病乃至一切虛損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九、《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是綜合性醫學類書。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新安醫學家吳謙(約1690—1760?)等奉敕領銜編修,書名由乾隆皇帝御制,乾隆七年(1742)以武英殿聚珍本與尊經閣刻本印行,乾隆十四年(1749)被欽定為太醫院教科書。

全書分90卷15門,約160萬字,計《訂正傷寒論注》17卷,《訂正金匱要略》8卷,《刪補名醫方論》8卷,《四診心法要訣》1卷,《運氣要訣》1卷,《傷寒心法要訣》3卷,《雜病心法要訣》5卷,《婦科心法要訣》6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6卷,《痘疹心法要旨》4卷,《種痘心法要訣》1卷,《眼科心法要訣》2卷,《針灸心法要訣》8卷,《正骨心法要訣》4卷,《外科心法要訣》16卷。編寫體例上,以病統證、以證統方、以方統藥,每病證分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方藥等項。每病每方先列歌訣,后加注釋,圖、說、方、論俱備,條理分明。傷寒和各科“心法要訣”為全書精華所在。

《訂正傷寒論注》17卷、《訂正金匱要略》8卷系吳謙親自編注,他以《傷寒論條辨》為藍本,采自新安醫家方有執、程應旄、鄭重光、程云來等20余家之論,逐條注釋,訂正訛誤,撰成后曾先于頒行,并置于叢書之首。

叢書對正骨科的整理提高也十分明顯,將宮廷上駟院綽班(正骨)處與太醫院正骨科的豐富經驗融為一體,其《正骨心法要旨》4卷分類詳盡,重視正骨手法和損傷內證,強調復位固定的重要性,重點介紹了正骨適應證、手法、禁忌證和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以及牽引固定、外敷內服藥物的處方和臨床應用。各部位損傷和分部位治療闡述明晰,損傷內證的診治方法詳細,使歷代相傳的正骨理論更加系統完善,技術得到提高。

其他各科也多有發明,如內科提出“痹虛”概念和痹病虛實分類,鼓脹施治提出了攻補兼施治則;外科辨癰疽之腫、痛、膿、癢、暈,述癰腫之陰證、陽證、半陰半陽證、五善、七惡、順證、逆證均十分詳細,提出了“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的論斷,治療上重視灸法,并創用五味消毒飲、內疏黃連湯、雙解通圣散、連理湯、桃紅四物湯等方。

作為教科書,書中還作了大量規范臨床疾病命名工作。如同為流產,《婦科心法要訣》有“五七月已形象者名為小產;三月未形象者謂之墜胎;懷胎三五七月,無故而胎自墜,至下次受孕亦復如是,數數墜胎謂之滑胎”之分。以臨床實踐為指歸,循名責實,消除歧義,為規范中醫疾病命名起到示范作用。

《醫宗金鑒》內容切合臨床實用,重視證驗,執中不偏,平正通達。除自撰外,全書采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清時期歷代醫書的精華,是一部較完善而又簡要的綜合性中醫書,有圖、有說、有歌訣,議論精確,既易于考求又便于誦習。自成書以來一再翻刻重印,至今其版本流傳已有50余家,是清代自乾嘉以來200多年習醫者必讀之書,流傳極為廣泛,現代被列入“全國十大醫學全書”(實含類書、叢書)。

十、《醫述》

《醫述》系醫學叢書。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新安醫學家程杏軒(約1767—1828?)著,成書于1826年,始刻于1830年,刊于1833年。作者每每于診暇披閱醫籍,探其精要,隨手記錄,而積34年之心力,將平素摘錄歷代醫書的札記分類匯編,刪繁就簡,去蕪存菁,附以出處,不加任何按語,編為《醫述》,取“述而不作”之義也。

書中共采輯古今醫書320余籍,經史子集40余種,輯先圣經義650余條,前哲名論5000余款,選輯醫案280余則,附方191首。全書16卷,65萬余字,分為《醫學溯源》2卷,《傷寒提鉤》《傷寒析疑》各1卷,《雜證匯參》8卷,《女科原旨》《幼科匯要》《痘科精華》《方藥備考》各1卷,共分130門、570類。各論提綱扼要,鄭重詳實,條理清晰,尚實用而少空談,使后學有道可循。

該書以札記形式列醫學溯源、傷寒、雜證以及女科、幼科、痘疹、方藥諸內容,引錄資料較多,所引諸說上采《素問》《靈樞》之“經義”,下逮漢、唐、宋、明諸名家之“哲言”,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字無出處。“或節錄數行,或采摘數語,或摭拾數字”“所輯群言,只期切要”,以實用為主,至為精明,尤其是所輯近代諸書,“或議論純粹,或治法精良,或譬喻明切,或辨駁條暢。稍涉膚庸,概從割愛。”其文字節略處與原作相比較,義達真存,使人心折。且書中雖多采自已刊之書,然亦廣收新安杏林未刊之本,眾多事后佚失之著錄,賴此書得以流傳,其功甚偉,實為新安醫學之寶筏。

《醫述》取精用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開系統節錄諸家醫論之先河,其節取之精向為醫家所重,著名醫史專家耿鑒庭贊其“取舍甚精,由博返約,手此一篇可無余蘊矣”,是一部切于實用而又頗具文獻價值的參考書,現代被列入“全國十大醫學全書”(實含類書、叢書)。

“十大新安醫著”分屬醫學叢書、醫經整理、綜合臨床、專論、醫案、本草、方論等各醫籍門類,涉及面廣,理論學術和編撰風格各具特色,對中醫學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申扎县| 浦东新区| 罗定市| 扶风县| 津市市| 苗栗县| 泰州市| 富顺县| 大同县| 罗源县| 沾益县| 漳州市| 攀枝花市| 全椒县| 婺源县| 仁化县| 田阳县| 万盛区| 平乐县| 龙里县| 资阳市| 三都| 武安市| 凉城县| 山东| 盐亭县| 横峰县| 策勒县| 娄烦县| 六枝特区| 洞口县| 运城市| 息烽县| 镇沅| 甘孜县| 城步| 永新县| 大化| 瑞安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