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醫學流派研究
- 王鍵
- 4767字
- 2020-02-28 02:28:35
附:新安太醫與徽州秘方醫家
太醫與秘方醫家是我國古代醫生中兩個特殊的群體。
我國很早就設立了掌管醫藥的機構,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前771)就設有全國最高的醫藥行政長官——醫師,《周禮·天官·醫師》載其職責為“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秦、漢、三國有太醫令,隋、唐置太醫署,宋有翰林醫官院及太醫局,元、明、清獨設太醫院,系全國醫學人才培養和醫藥行政管理機構,醫療上主要為宮廷服務。通過選拔進入太醫院工作,主要為皇室后宮、帝王將相、王公大臣看病者為御醫,而有一定官職品級的御醫為太醫,一般又籠統地稱入職太醫院等國家醫政教學機構的醫生為太醫或御醫。
中醫自古以來更多的是服務于老百姓的醫生。由于家庭背景、學識素養、從醫途徑有所不同,醫術醫德也有高低之分,人們又有大醫、儒醫、大夫、土郎中、術士、草澤醫等帶有感情色彩的稱呼。在徽州,有一類雖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但通過民間高人秘傳私授,憑一技之長甚至一兩個秘方行醫于世,姑且稱之為徽州秘方醫家。
新安醫學中有一支人數眾多的太醫隊伍,黃孝周在《淺談太醫與新安太醫》中說:“新安醫家中共有41位太醫,其中宋代4人,元代1人,明代24人,清代12人。”后又續補22人。至于主政各地方醫療的新安醫官更是不計其數。太醫、醫官之多,徽郡為最,也從一個層面證明了“天下名醫出在新安”。
提起太醫,現代人可能會以一種復雜而異樣的眼光審視著他們。其實,新安太醫“臣本布衣”,在入朝前均為聞名鄉里的大醫,他們知識淵博,理論深厚,醫術高明,基本功扎實,臨證經驗豐厚,擅治疑難危癥,處方用藥有理有據,循規蹈矩,穩健厚實,能他醫所不能,有獨特的專長。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之人。有了過硬的本領,后遇某種機緣,或是經過官員舉薦,或是通過考試,或是治愈宮中之疾而入朝,新安太醫都是憑真功夫走進翰林院或太醫院的。
如宋代吳源,出生在醫學世家,其太祖因得異人授《金匱玉函經》后而業醫,已歷5代,醫術高超,善治急癥,尤擅長治療慢性勞瘵,往往銀針一扎,或藥用數劑,就奇效如神,屢屢起死回生,人稱“神醫”。紹興年間(1131—1162),由黟人樞密汪勃保薦,赴京參加國家組織的醫生考試,冠居百人之首,被選為御醫,后封“翰林醫官”。
明代陸彥功,其先祖在宋代即以“保和堂”藥店而聞名大江南北,六世祖陸夢發與文天祥是同榜進士,官至大府丞,夢發后世以醫名聞徽歙,至彥功益著,諸科雜證,無不究心,遠近求診,門庭若市。成化年間(1465—1487)應召入京,官太醫院,治愈中宮之疾,賜冠帶膳帛,醫名更著。
明代王琠窮究《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治從攻邪,輒有神效,濟人濟世甚多。嘉靖年間(1522—1566)游學北京,適逢皇子患腿痛而瘸,日漸加劇,多位醫生治療無效,應中宮保薦,治之而愈,而授直圣殿御醫,名傳京師。王琠祛邪得當,年老歸鄉,皇帝御賜漢白玉雙面彩屏一座(現藏于祁門中醫院)以及漢白玉石料,以供其建宗室祠堂合一堂(五鳳樓)。合一堂至今尚存,坐落于祁門縣歷口鎮歷溪村,一直在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風華與滄桑。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內所供奉浮雕即以御賜石料所雕制,記載了他的事跡。
明代徐春甫悉心鉆研《黃帝內經》《難經》諸醫學典籍,“于醫書無所不窺”,加之“以儒通醫,故其術易精”,自壯年始游學行醫各地,后定居北京,在長安街上設“保元堂”制藥應需,“治病奇中”,以醫術名重京師,王公貴族爭相備馬迎接,后入太醫院為醫官,于隆慶二年(1568)正月前即1567年,仿孔門“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例,以“宅心仁慈”為宗旨,立誠意、明理、格致、審證、規鑒、恒德、力學、講學、辨脈、處方、存心、體仁等“醫會會款”22項及“會約條款”“醫學箴言”(相當于現代學會的章程、條例和實施細則),“集天下之醫客都下者立成宅仁醫會”,開展講學活動、交流學術,鉆研醫理、切磋技藝,名副其實屬于學術組織和團體。46位同仁中新安醫家21人。這在中華醫學史乃至科技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是我國醫學史乃至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新安醫學的第一次對外宣示。
明代汪一蛟,博學多才,精通醫術,萬歷三十年(1602)太后病重,由汪一蛟醫愈,被封為太醫院醫官。
清代吳謙熟讀古今醫書,謙虛好學,醫術精湛,品學兼優,受到朝廷上上下下的廣泛贊譽,因屢屢治愈皇親國戚的頑疾,而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和器重。
其他如明代胡鈇善針灸,明代金有奇精幼科,明代江子振、清代王一鳳精眼科,明代江一道、清代吳志中善治疫病,清代汪國龍擅婦科,清代程少軒精方脈,這些新安太醫都有一定的專科優勢,以自己的專長立足于后宮,服務于帝王之側。
要知道伴君如伴虎,給皇室后宮看病猶如“走鋼絲”,沒有淵博的學識、過硬的本領,稍有差池,欺君之罪那是要身家性命的。
除太醫外,新安醫家中還有不少為官兼醫、由官入醫者。
如宋代馬咸,官四川遂寧知府,因忤蔡京專權,辭官回鄉,隱于醫;王炎,南宋文學家,進士,歷任太學博士、饒州知州等職,晚年積官至軍器少監、中奉大夫,著《雙溪類稿》一部,其中有《傷寒論注》,另輯有《本草正經》《資生經》,均佚。
元代鮑同仁,入翰林院,任全州學正、昌州同知,旁通針灸之術,凡四肢之疾、癰疽瘡瘍,治無不中,著有《通元指要二賦注》《經驗針法》等著,今佚。程深甫,通儒精醫,任浙江太醫提舉時,皇帝患病,應召治之,立愈,聲震南北。
元代還有范天賜、吳冕、馬肅、張良卿、陸文龍、汪汝凝等,分別授任地方醫學教授或提舉,從事醫學教育、醫藥管理兼及醫療工作。
明代程松厓,明成化丁酉(1477)舉人、甲辰(1484)進士,官至戶部政,醫名播于京師,《歙縣志》載其一針救活棺中產婦的事跡,著述頗豐,《松厓醫徑》《眼科良方》是其代表作。
明代余傅山,曾任湖廣行省鐘祥縣令,得隱者醫術,工儒通醫,回鄉后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邀太醫汪宦等徽府醫學同仁9人,在徽州府烏聊山館為弟子講學,將當時講稿和經驗交流的記錄匯編成《論醫匯粹》(又名《余傅山醫案》);畢懋康,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歷任御史、南京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等職,后辭歸故里,著《醫匯》15卷。
清代戴震,乾隆三十八年(1773)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著名學者、思想家、皖派樸學代表性人物,撰有《難經注》《傷寒論考注》《金匱要略注》,未見刊行。
清代許佐廷,以儒入仕,曾任太守等職,素好醫藥,道光二十年(1840)覓得西園喉科秘本,驗于臨床,以醫活人40余年,著《喉科外編》《喉科白腐要旨》《活幼珠璣》,以虛燥立論,認為“萬物莫燥乎火”,以“補水清火”法治療白喉,與鄭氏喉科一脈相承,書中記載了1785年和1856年兩度白喉的流行。
清代俞世球,先后在江蘇蘇州各縣任知縣等職,業儒通醫,以兒科見長,從學者眾,光緒十六年(1889)前后,在南翔(今屬上海)創辦中醫培訓班——“槎溪會課”,師生相與論醫,要求先學柯琴《傷寒來蘇集》、李中梓《內經知要》等,再學金元四大家,“合而觀之,則見其全”,最后學《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撰有《麻痘新編》2卷(附《小兒疳積》1卷)、《續醫宗摘要》12卷、《醫學及門》1卷及《白喉治驗新編》《摘錄經驗醫案》《丹方類編》等醫著。
徽州人良相良醫情結十分深厚,以出相入府為自豪,以入官為醫、為官懂醫而驕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仕而兼醫鞏固和提高了醫學的社會地位,對新安的莘莘學子尤其貧寒后生起到了引導作用。
新安太醫、官醫以儒通醫,于醫書無所不讀,他們以淵博的學識編著了多部醫學巨著。明代觀戶部政程松厓著有綜合性醫書《松厓醫徑》和眼科著作;太醫院吏目徐春甫編著《古今醫統大全》100卷165門,包括醫學基礎、運氣、診法、針灸、本草、攝生以及內、外、婦、兒、五官、正骨等各科,今已成為臨床經典著作。清代御前太醫汪燕亭,平素觀太醫院同事著述甚多,往復研究、采而輯之,結合平生所學撰成《聊復集》5卷刊行;太醫院判吳謙,奉乾隆之命主編《醫宗金鑒》90卷,作為御書廣為流傳,成為醫家必備的“實用手冊”。其他如明代王琠有《醫學碎金》《意庵醫案》,清代湖北省官攝普濟堂醫務的盧云乘,著有《傷寒醫驗》《醫學體用》等,多有大部頭的醫著。
除了以醫著垂范后世外,新安太醫、官醫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組織才能,從1543年余傅山在家鄉組織講學,到1567年徐春甫在北京成立“宅仁醫會”,再到清末俞世球在上海創設“槎溪會課”,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在三地點燃了醫學文明之光,引領了醫學的時代風尚。
正因為新安太醫、官醫以濟人為務,不求于利,故能揚名于世,位列于朝,流芳于今。
秘方的秘傳私授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神醫長桑君經過考察,將禁方盡傳于秦越人,囑其不可外傳。秦越人憑此行醫各地,隨俗為變,名聞天下。因其醫術高超,后人以神醫“扁鵲”代稱之。扁鵲肇于先,故而后世習醫,多有“得隱者醫術”“遇術士授方”者。徽州有不少像這樣懷有秘方、術有專長的醫家,受徽州儒風的熏陶和影響,同樣深懷濟世救民之心,深得百姓信賴。
如明代祁門人饒進,性敦厚,學醫于休寧丁氏。丁氏之醫術乃得自術士之傳,并囑其“不得其人,勿輕傳授”。饒進在丁家日種田,夜攻讀,謹家事,無倦色。經過3年的考察,丁氏喜有傳人,乃授秘旨。饒進歸后,治無不驗,道光《徽州府志》謂其“診人生死時日無不驗”。
清代黟縣胡學濟得秘方,制藥油濟人,瘍疥諸疾多有效,人稱“百益油”。
有的新安醫家得秘方后,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并加以發揚,還形成了家族傳承鏈。如清代歙縣方國梁,幼業儒,因科舉赴試失意,乃搜集民間單驗方,專治外科疾病,世代相傳,以醫名世。因其居于杭徽古道旁的野雞塢,而被稱之為“野雞塢方氏外科”,至今仍有傳人。
清代歙縣丁肇鈞,遷居江西,始以丹膏行醫,治多效驗,兼治目疾、內科,求診者盈門,遍求海內秘方,每得即修合應用以驗之,歷數年得方千余首,編成《見癥知醫》6卷。
其實很多新安太醫也十分重視秘法驗方。宋代翰林醫官吳源,其祖上吳諒就因遇到一位異鄉的道士,傳授《金匱玉函經》醫術,從而以醫為業;陸氏自宋至明歷代醫官,都是根據祖上陸贄收集整理的醫方行醫,而以“保和堂”藥聞名大江南北;明代曾任湖廣行省鐘祥縣令的余傅山,因得隱士傳授醫術而辭官回歸故里,轉而習醫;明代太醫徐春甫的秘方意識更濃,其《古今醫統大全》《醫學捷徑六書》兩書收集了大量的簡法驗方,而且還津津樂道地介紹了這些秘方的來歷或得方過程。
徽州秘方醫家專病專方,專治某病,有是病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藥,或內服,或外用,各挾一技之長,所謂“單方一味,氣死名醫”。秘方絕招是人民大眾的醫學,徽州秘方醫家在社區農村、在廣大的基層問診看病,簡、便、效、捷,治法用藥簡而不繁,用藥山林僻邑倉促隨取即有,藥物不取貴而取能去病,針對性強而用后即出效果,能夠實際解決大量的民生健康問題,掌起了一片小天地,使廣大群眾受益,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專病專方、簡法秘方體現出中醫的專科特色,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促進了新安醫學的繁榮。
中醫起源于民間,中醫的根在民間。從神農、扁鵲、華佗,到孫思邈、李時珍、程鐘齡,都有在民間看病行醫的經歷。民間藏有大智慧,徽州秘方醫家具有自發的創造性,可能蘊藏有巨大的潛力潛能,大多數新安儒醫包括世醫、太醫,都來源于民間。直到今天,徽州民間擁有秘方絕技者大有人在,他們或家族傳承,或師徒相授,口傳身授,代代相傳,雖然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但一般都有安全簡便、行之有效的招數。現代開展的民間醫藥、單驗方調查,即是在挖掘繼承這一瑰寶。這些真正有獨到專長、持有祖傳秘方或獨到生產制備工藝的醫家,“一招鮮,吃遍天”“一根針,一把草,揉揉捏捏病就好”,往往有意料不到的療效,其中所包含的原創性思維和科技含量,正有待于我們深入研究。
第三章 新安醫學名著
新安醫學以醫著宏富著稱于世,800多部醫籍分屬醫學叢書、醫經整理、綜合臨床、專論、醫案、本草、方論等各醫籍門類,涉及面廣,理論學術和編撰風格各具特色,“在以地區命名的中醫學派中,堪稱首富”,見證了新安醫學先輩們曾經的努力、創新與輝煌,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對新安醫著內容的提煉、醫史文獻的考證、醫籍刻本特色的分析,不僅本身是新安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內容,更重要的是為新安醫學學術思想、臨床風格、科學文化內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