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附:20世紀以來的新安醫學研究

認識到新安醫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明清。明代徽籍文學家汪道昆(1525—1593)在《醫方考引》中曾明確指出“今之業醫者,則吾郡良”;乾隆十三年(1748)《醫學心悟·汪沂序》,第一次把新安醫家醫籍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記述和推崇,有學者認為“汪沂是研究新安醫學的第一人”。但序中所列,不少醫家已不為人熟知,不少醫著今已失佚,至今有多少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的人物事跡和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了。

真正開展新安醫學的整理研究工作,則始于20世紀。

一、20世紀文獻整理奠定基礎

民國十九年(1930)歙縣醫藥界為抗議國民黨政府“廢止中醫案”,成立全國醫學總會歙縣支會,創辦《歙縣醫藥雜志》,由黃育庭、胡天宗主編,出刊6期,刊載流傳于民間的部分新安醫家之著作,如《余氏醫驗錄》《烏聊山館醫粹》等。

民國二十五年(1936)12月,《徽州日報》第4版開辟《新安醫藥半月刊》,由屯溪中醫程六如、畢成一主編,設地方醫藥狀況、先賢遺著、新安名醫傳記、醫藥研究、臨證筆記、民間驗方、醫藥問答等7個固定專欄,文白相兼,體例不拘,以科普為主,深入淺出地介紹醫藥衛生防疫知識,為民眾健康服務。作為《徽州日報》的副刊,面向海內外發行,至1937年9月止,共出刊19期,其中連續5期刊出“新安名醫傳記”,整理明代新安名醫29位。

民國三十五年(1946),《徽州日報》開設“新安醫藥”專欄,由歙縣黃氏婦科24代傳人黃從周主編,內容由科普開始轉向學術研究,每旬1期,共編40多期。

新中國成立后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歷史上著名的新安醫家如汪機、程鐘齡、葉天士、王仲奇,新安醫著如《名醫類案》《醫學心悟》《臨證指南醫案》等,開始進入中醫研究的視野,中醫類雜志有零星的報道和探討;1963年9月初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安徽省分會成立,安徽中醫學院(現為安徽中醫藥大學)崔皎如教授在成立大會上發表了《新安醫學派的特點簡介》一文,從新安醫學派的形成、淵源及其影響、成就及其特點三個方面作了闡述,這是首次論述新安醫學的專題學術論文。

1978年,在時任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王任之倡導下,歙縣衛生局成立了“新安醫學史研究小組”,廣為搜集散在民間的新安醫學文獻,編錄《新安名醫著作書目》,收醫著218部、名醫275人,開展了“新安醫學成就展覽”活動。1978年底洪芳度整理編成《新安醫學史略》,首次梳理和介紹了新安醫家醫籍狀況,填補了中醫史上的空白。以此為開端,正式拉開了“新安醫學”這一新學科領域的研究。

1979年,安徽中醫學院(現為安徽中醫藥大學)成立新安醫學研究室,首次招收新安醫學研究方向研究生,此后皖南醫學院等也相繼跟進,新安醫學人才的培養步入正軌。

1978—1985年,新安醫學研究陸續有二三十篇學術論文發表,影響較大的有:1978年全國著名醫史文獻專家余瀛鰲發表《明清歙縣名醫在醫學上的貢獻》一文,將其作為一個群體來觀察研究,對新安醫學研究起到了推進作用;1979年黃忠民發表《淺談“新安醫學”對溫病的貢獻》一文,考察了清初以來新安醫家在溫病學理論上的認識與實踐;1980年吳錦洪發表《新安醫學流派芻議》一文,首次將新安醫家分為培元、輕靈、啟蒙、考古和創新諸派,至今讀后仍令人耳目一新;1985年項長生發表《新安醫家對中醫學的貢獻及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一文,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新安醫家的醫學成就和歷史地位。

1985年6月安徽省衛生廳提出“北華佗、南新安”的全省中醫事業發展戰略;8月衛生部長崔月犁題詞“新安醫學,永放光芒”;12月新安醫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在屯溪召開,會議代表共101人,研探內容涉及醫史和本草學、婦科、喉科、眼科、傷寒、針灸、脈學、護理學各科,46篇論文收入《安徽省新安醫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資料匯編》;1986年徽州地區掛牌成立新安醫學研究所(今黃山市新安醫學研究中心);1987年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胡熙明考察徽州中醫工作,題詞“繼承發揚新安醫學的光榮傳統”,1990年再題“弘揚新安醫學”,新安醫學研究由此風生水起。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徽州地區所屬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屯溪市等衛生行政部門和中醫機構,相繼組織開展了新安醫學的發掘、整理工作,紛紛編輯出版《歙縣中醫》《休寧中醫》《石山醫苑》《黟山杏林》《屯溪中醫》《黃山中醫藥》《新安醫藥報》等不定期內刊內報,《安徽中醫學院學報》(現為《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安徽衛生志通訊》《徽州醫學》也相繼開辟專欄,一時形成了交流、學習和研究新安醫學的新氣象。

20世紀的后15年,新安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其中有多項列入省科委、省教委等科研課題。李濟仁1986年校按出版《杏軒醫案并按》;1990年主編出版《新安名醫考》,收錄名醫668人;1999年主編出版《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突出學術素養和診療方治經驗。邊玉麟、夏學傳1987年點校出版《醫理》。王樂匋1993年主編出版《續醫述》;1998年編撰出版《新安醫籍考》,對新安醫籍版本存佚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證,收錄醫籍835部。王宏毅、王運長1998年整理出版《王任之醫案》。洪芳度1997年編著出版《新安歷代醫家名錄》《新安喉科薈萃》。尤其是1988年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組織成立了《新安醫籍叢刊》編委會,由余瀛鰲、王樂匋、李濟仁、吳錦洪等領銜主持這部大型叢書編校,1990—1995年共出版15冊,分醫經、傷寒金匱、診法、本草、方書、綜合、外科、婦兒科、針灸、喉科、醫案醫話、醫史、雜著等10余類,含54種醫書,約1100萬字,是新安醫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這一時期徽州各縣還發現了大量的新安醫籍未刊本,經整理以非正式出版形式印刷的醫籍約15種,其中新安醫學研究所(中心)收集頗富。

此外,外省有選擇地刊行了新安醫籍16種,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出版《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其中包括《汪石山醫學全書》(高爾鑫主編)、《孫一奎醫學全書》(韓學杰主編)、《吳崐醫學全書》(郭君雙主編)、《汪昂醫學全書》(項長生主編)、《葉天士醫學全書》(黃英志主編)等,也為新安醫學文獻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文獻研究成果和新文獻的發現,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定了文獻學基礎。

專著以外學術論文也不斷發表,據不完全統計,1986—2000年共發表新安醫學研究論文300余篇,內容涉及成因分析、歷史地位、醫家醫籍考證、世醫家族、流派體系、學術思想、創新發明、傷寒溫病、醫案醫話、治法方藥、學術組織、徽商經濟、徽州文化、徽州刻書、對外傳播、域外影響、現代新安醫家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為21世紀新安醫學新一輪研究高潮的到來,做好了思想準備。

打撈歷史的文明,拂去歷史的塵埃,一個群星璀璨、學術紛呈、內涵豐盛、流派特色鮮明的新安醫學,已逐漸浮現在世人的面前。

二、21世紀醫教研全面推進

進入21世紀,新安醫學研究向縱深推進、向全面發展,其中安徽中醫藥大學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

2001年黃山市新安醫學研究中心創辦《新安醫學研究》內刊,至今已出版45期。

2005年,張玉才主編《徽州文化叢書·新安醫學》一書出版,對新安醫學的興起、發展與延續和新安名醫名著等方面展開了初步的探討。

2008年,安徽省衛生廳與中華中醫藥學會等聯合主辦了新安醫學論壇,再次在全省范圍內掀起新一輪新安醫學研究的高潮。自此新安醫學研究論文逐年遞增,據不完全統計,2000—2015年共發表有900余篇。

2008年,安徽省財政投入4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新安醫學古籍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由安徽中醫藥大學組織專家,多次前往黃山市征集收購新安古籍1300余冊,善本約200余冊。

2009年,安徽中醫藥大學召開新安醫學研究和醫藥繼承創新國際研討會,繼后《新安醫學精華叢書》《新安醫家名著叢書》出版,對新安醫學的學術特色和優勢進行了全面系統總結,并榮獲2012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

2011年,安徽中醫藥大學“基于新安醫學特色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研究”被列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這是我國首次將中醫地方特色學術流派研究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這項研究的成果分別榮獲2013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年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4年,安徽中醫藥大學“院校—師承—地域醫學教育相結合,培養新安醫學特色的中醫學人才研究與實踐”教學項目,獲得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這是對該校自2008年開設新安醫學教改試點班的充分肯定。

2011—2014年,作為首批全國第4次中藥資源普查的省份,安徽省對新安一地作了全面調查,發現了不少珍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梳理了白術等新安道地藥材的歷史沿革與變遷,開展了茯苓等新安道地藥材的品質提升項目。

在2004—2014年的10年里,安徽中醫藥大學先后成立或組建了新安醫學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新安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115”新安醫藥研究與開發科技產業創新團隊,先后承擔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其中以新安醫學為研究對象的達100多項,包括新安名方、計算機及數字化、文獻、治則、藥材、學術思想、流派、醫案等各門類。文獻上,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新安醫學專著,建立了文獻書庫,收錄新安古醫籍300多部,并開展了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工作;理論上,總結提煉出新安醫學十大學說,揭示了新安醫學中風病“氣虛血瘀”、消渴病“陰虛燥熱”、肺脹“肺失治節”、痹病“脾虛濕盛”等病機理論;臨床上,針對這四個臨床重點疑難病癥,運用益氣活血、養陰活血、溫補培元、健脾化濕通絡等新安治法,并應用分子生物學和現代復方藥理實驗方法,開發和研制出腦絡欣通膠囊、復方丹蛭降糖膠囊、化痰降氣膠囊、新風膠囊等中藥新藥,充分體現了新安醫學研究的現代性與實用性,是新安醫學生命力的現代延續。

新安醫學不僅僅是過去式,而且是正在進行式,我們更希望她是將來式。形成于兩宋、鼎盛于明清、變革于當代,歷久彌新的新安醫學,將以創新和開放的姿態走向光明的未來,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為中國式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第二章 新安醫學名家

新安醫學不是單打獨斗的“孤膽英雄”,而是群英薈萃的“集團軍”;不是一支一脈、一枝獨秀,而是群星璀璨、輝耀中華。宋代以降一大批“讀朱子之書”的新安學子,在“知醫為孝”“良醫良相”“醫儒雙修”思想指引下由儒入醫,形成了高密度、高素質、高水平的儒醫群體,至清代又有徽州鴻儒考經證史的引導,共造就出了800余位新安醫家,其中400余位撰寫了800多部醫著。儒醫輩出,世醫不絕,自覺擔負起懸壺濟世、經國濟民的重任,成為新安醫學學術繁榮的重要標志和基本保證,也不斷推進了中醫學術的進步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商城县| 会宁县| 涿州市| 那坡县| 河西区| 巴马| 桐柏县| 太保市| 彭水| 望城县| 周宁县| 共和县| 孝义市| 卫辉市| 荥经县| 福贡县| 日喀则市| 无为县| 鄄城县| 宜君县| 壶关县| 新昌县| 亚东县| 开平市| 六安市| 开鲁县| 饶河县| 顺义区| 神木县| 香格里拉县| 广元市| 凌云县| 南平市| 吐鲁番市| 灵寿县| 谢通门县| 潮安县| 昔阳县| 集贤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