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解表劑

第一節 辛溫解表

麻黃湯  《傷寒論》
歌訣
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組成】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用法】

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圖表
解析
●麻黃湯中臣桂枝

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兼入足太陽膀胱經,善發越人體陽氣,有開毛竅、宣肺氣之功用,故以為君藥;桂枝辛甘,性溫,功能溫通血脈,透營達衛,協同麻黃營衛并治,使汗出表解,而風寒盡除,所謂“一戰成功”,是以為臣藥。

●杏仁甘草四般施

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均上行而辛散,所以方中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

●發汗解表宣肺氣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法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通暢,汗出表解,諸證悉除。

●傷寒表實無汗宜

本方所治之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是指無汗,亦指病人之本體不虛;方中麻、桂并用,一發衛分之郁,一透營分之邪,是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故亡血家、衄家、瘡家、淋家、尺中脈遲及咽喉干燥者,俱不宜用;年老體弱者當慎服。

應用要點

1.麻黃、桂枝均上行而辛散,所以方中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

2.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和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桂枝湯  《傷寒論》
歌訣
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
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組成】

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

【用法】

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圖表
解析
●桂枝芍藥等量伍

方中桂枝辛甘,性溫,溫經通陽、解肌發表以調衛散邪為君藥;白芍酸苦微寒,收斂陰氣,補養營陰以和營益陰為臣藥。二藥相伍,使辛散而不傷陰,酸斂而不礙邪,于解表中寓斂汗養陰之意,和營中有調衛散邪之功,使營衛調和,表邪得解,里氣以和,是相須為用。

●姜棗甘草微火煮

桂枝湯發汗解表之力遠不如麻黃湯峻猛,但方中倍用甘草,復加姜、棗,一方面解肌散風寒而益胃氣,一方面和中養胃而扶營弱。

●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桂枝湯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作用。本方不單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對病后、產后、體弱而至營衛不合,癥見時發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均可酌情使用。故徐彬稱“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金匱要略論注·卷上》)

應用要點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九味羌活湯  張元素,錄自《此事難知》
歌訣
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
發汗祛濕兼清熱,分經論治變通良。
【組成】

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圖表
解析
●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

本方由九味藥組成。方中羌活辛溫芳香,上行發散,除在表之風寒濕,用為君藥;防風、蒼術發汗祛濕,助羌活解表,是為臣藥。細辛、川芎、白芷散風寒、宣濕痹,行氣血,除頭痛身疼,皆為佐藥;方中加小量生地、黃芩,既可清里熱,又可防諸辛溫香燥之傷津以顧護津液,亦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是為使藥。

●發汗祛濕兼清熱,分經論治變通良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所致風寒表實,兼見口苦微渴之證。也是集中體現張元素“分經論治”思想的代表方。

應用要點

1.本方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兼有里熱證的常用方,亦是體現“分經論治”思想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為辨證要點。

2.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二是體現了“分經論治”的思想。

小青龍湯  《傷寒論》
歌訣
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
芍藥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組成】

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圖表
注解
●解表蠲飲小青龍

小青龍湯主治外寒內飲之證。治宜解表蠲飲,止咳平喘。

●麻桂姜辛夏草從,芍藥五味斂氣陰

方中用麻、桂散風寒,宣肺氣。此方增大桂枝用量,既能助麻黃發汗解表,更有溫胸陽、化痰飲之意。細辛辛熱,歸少陰經,善祛深伏于里的水寒之邪。干姜辛熱,歸陽明經,能振奮中陽,溫化寒飲。半夏辛苦溫,燥濕化痰,降氣和胃。三藥相伍以溫肺蠲1飲。陽氣素虛之人不能蒸水化氣,以致寒飲內停,其陰分已不足可知。純用辛散發表,既恐耗傷肺氣,又須防溫燥重傷其陰,故配伍五味子斂氣,芍藥養陰,使驅邪而不傷正。

①蠲:juān,除去、驅出、祛除、免除、去掉。同“捐”

●表寒內飲最有功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

應用要點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喘咳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因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應以確屬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視病人體質強弱酌定劑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措美县| 科技| 南乐县| 曲水县| 库伦旗| 郑州市| 东莞市| 德保县| 花垣县| 赞皇县| 鸡西市| 疏附县| 温泉县| 中卫市| 油尖旺区| 疏勒县| 六枝特区| 莫力| 浦北县| 望城县| 林州市| 黄浦区| 井陉县| 琼海市| 阳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大城县| 平谷区| 吉首市| 云和县| 云林县| 惠州市| 木兰县| 志丹县| 公安县| 宁河县| 浦东新区| 历史| 吴江市|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