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和解劑

第一節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傷寒論》
歌訣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百病此方宗。
【組成】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陽。主治一為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二為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三為黃疸、瘧疾及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圖表
注解
●小柴胡湯和解功

此句指出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

少陽位于半表半里,為三陽出入表里之樞紐。邪犯少陽,正邪紛爭,膽火內郁,樞機不運,經氣不利,進而影響脾胃之升降運化,故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苔白脈弦等證。

往來寒熱是少陽病的熱性特點,既不同于太陽病惡寒發熱,也不同于陽明病但熱不寒。其機理為邪正交爭于半表半里,互有勝負,正勝則熱,邪盛則寒。

病邪在少陽,只宜和解:少陽位居半表半里,邪不在表,則不可發汗;病非里實,更不可攻下;病位雖偏于上焦,但非有形痰實阻滯,亦不可用吐法。因此《傷寒論》中有少陽病禁用汗、吐、下三法的條文。

●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

此句指出本方的組成為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姜、大棗,共七味。

方解:方中柴胡、黃芩,一清一散,清透并用,外解半表之邪,內清半里之熱,所以和解少陽;半夏、生姜調理胃氣,降逆止嘔;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既扶正以助驅邪,又實里以防邪入。

配伍特點柴胡黃芩相配,既透散半表之邪,又清泄少陽之熱,是和解少陽的常用配伍;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防止病邪入里而變生他證,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扶正祛邪,防邪深入;柴胡配半夏,猶能升清降濁;生姜合大棗,更可調和營衛;七藥為伍,寒溫并用,升降協調,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條達上下,和暢氣機的作用,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諸證自除。

●少陽百病此方宗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所謂一證,當指少陽病主證之一,即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等,不可理解為少陽病的任何一個癥狀。臨床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百余種疾病,只需見到少陽病一部分主證,即可使用。

應用要點

1.本方為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臨證時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證,便可用本方治療。

2.和解少陽法以柴胡、黃芩為配伍核心,柴胡用量宜大(原方用八兩),現代臨床常用量12~30g;黃芩用量不宜多,防止苦寒傷中,引邪深入。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對陰虛血少者禁用;對于正氣未虛而里熱偏盛者,宜去人參、甘草。

大柴胡湯  《金匱要略》
歌訣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芩夏芍棗生姜,
少陽陽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無雙。
【組成】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生姜、枳實、大棗、大黃。

【用法】

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溫服。

【功用】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圖表
注解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芩夏芍棗生姜

此句指出本方的組成:柴胡(君,透泄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黃芩(臣,清泄少陽半里之熱),大黃、枳實(臣,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芍藥(佐,柔肝緩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大棗、生姜(益氣顧中,調和諸藥)。

●少陽陽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無雙

少陽證本該服小柴胡湯以和法治療,然因誤下后,病邪兼入陽明,已成少陽樞機不利,兼陽明化燥成實之證;即為少陽陽明合病,既有少陽證候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更有陽明證候嘔不止、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郁郁微煩、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少陽證不解,則不可下;而陽明里實,又不得不下,唯有和解與攻里并行,以兩解少陽、陽明之邪。正如《醫方集解》曰:“少陽固不可下,然兼陽明腑實則當下。”

應用要點

本方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蒿芩清膽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
歌訣
蒿芩清膽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陳輔,
清膽利濕又和胃,少陽濕熱痰濁阻。
【組成】

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殼、陳廣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主治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圖表
注解
●蒿芩清膽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陳輔

此句指出方劑的組成:青蒿(君,苦寒芳香,清透少陽邪熱)、黃芩(君,善清膽熱,并能燥濕);竹茹、半夏(臣,祛痰清熱,和胃降逆止嘔),陳皮、枳殼(臣,行氣化痰,寬胸消痞);赤茯苓、碧玉散(佐使,清熱利濕,導邪從小便而去)。

碧玉散出自《傷寒直格》,由滑石(36g)、甘草(6g)、青黛(10g)組成,呈淺碧色,故名。該方在蒿芩清膽湯中可清肝膽濕熱,使邪從小便而去。

配伍特點:本方以,是清透并用,以清為主,重在清泄少陽半里(膽腑)之熱,兼可化濁辟穢。

●清膽利濕又和胃,少陽濕熱痰濁阻

本方主治少陽之邪傳腑犯胃,證偏半里,邪熱偏重,且兼痰濕中阻,是和解少陽方劑的又一類型。

應用要點

本方為治療少陽濕熱證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脅脹疼,吐酸苦水,舌紅苔膩,脈弦滑數為辨證要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中市| 雷波县| 门源| 清徐县| 绿春县| 柳河县| 濮阳市| 乳源| 巴林右旗| 恩平市| 定安县| 从江县| 鄯善县| 辽源市| 大余县| 华容县| 石柱| 元朗区| 资讯 | 潼关县| 板桥市| 凤冈县| 从化市| 洛阳市| 义乌市| 宜兰县| 双桥区| 武平县| 奉贤区| 高尔夫| 大田县| 彭阳县| 缙云县| 鹰潭市| 科尔| 正镶白旗| 沙雅县| 安泽县| 吴旗县| 东乡|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