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入門捷徑:方劑必背輕松記
- 嚴哲琳
- 1570字
- 2020-02-14 21:01:11
第二章 瀉下劑
第一節 寒下
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水煎,先煎厚樸、枳實,后下大黃,芒硝溶服。
峻下熱結。主治一為陽明腑實證。癥見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二為熱結旁流證。癥見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三為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大承氣湯大黃生用、后下,取其攻積破堅之銳氣,重用枳、樸以行氣除痞滿,芒硝同大黃后下,以軟堅潤燥。
本方適用于“痞、滿、燥、實”四癥俱全者。陽明腑實證的關鍵所在是實熱積滯結于腸胃,熱盛而津液急劇耗傷。此時當峻下熱結,急下以存陰。唯本方攻下之力最為峻猛,故“得下,余勿服”,以防傷正。
小承氣湯不用芒硝,而大黃與枳、樸同煎,且枳樸量亦減,故其瀉下力較輕,稱為“輕下劑”。適用于痞、滿、實而燥不明顯的陽明實證,其痞、滿二癥也較大承氣湯為輕。臨床常以此方為使用大承氣湯之前,投石問路之用。
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大黃與甘草同煎,后納芒硝,而且“少少溫服之”,故其攻下之力較大、小承氣湯為緩,稱為“緩下劑”。適用于陽明熱結,有燥、實而無痞、滿癥者。
本方為治療陽明腑實證的基礎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痞、滿、燥、實四證,及舌紅苔黃,脈沉實為辨證要點。
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水煎服。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局部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方解:方中大黃苦寒瀉下,蕩滌腸中熱積食滯,解毒行血;牡丹皮涼泄營血邪熱,活血消癰以散結,兩藥合用,苦辛通降以下行,主攻瘀熱積滯,共為君藥;芒硝咸寒,一方面助大黃攻逐實熱積滯而速下,一方面軟堅散結以助牡丹皮行散消癰;桃仁善能破血,且能潤腸通滯,助君藥散瘀通下,冬瓜仁清腸中濕熱,排膿消癰,為治內癰要藥,共為輔佐藥。諸藥合用,濕熱、瘀滯藉瀉下而解,壅滯腫痛由活血散結而消。
本方適應證乃腸癰初起,其病機特點為濕熱壅結,氣血凝聚腸腑。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謂:“氣血乖違,濕動痰生,多致胃腸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其病位在腸,位置偏低;病理因素與熱、瘀、濕滯有關,病性屬熱,屬實,乃腸癰初起之候。
本方的配伍特點:集苦寒瀉下、清熱除濕、活血散結三法而成,其中瀉下作用為強,旨在蕩滌邪熱瘀滯從大便而解。“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本方后錄有:“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結合臨床,凡辨證屬實、屬熱者,無論膿成與否,皆當速下。
本方為治療濕熱血瘀腸癰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本方常用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膽道感染、膽道蛔蟲、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輸卵管結扎后感染等屬濕熱瘀滯者。現在一般認為腸癰初起,證屬濕熱血瘀之實證者,膿未成或膿成未潰,均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