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態心理學(第2版)
- 顧瑜琦
- 1480字
- 2020-02-27 17:50:21
第四節 行為主義模式
行為主義的旗手華生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能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們培養成科學家、醫生、律師、藝術家、乞丐、小偷……。強調人的行為是通過訓練與學習逐漸塑造出來的。
行為模式的核心觀點就是強調學習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所有的行為,除了那些被生理能力所決定的以外,都是習得的,因而這種習得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消除。行為是機體對環境的反應,包括外顯行為和內在行為(情感與思維)。從行為主義的角度看,人就是一個習得行為的綜合體。我們在模仿父母及其他人的行為中學習如何適應環境,如何與他人交流、相處。很多習得的行為能幫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并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有意義的生活。另一方面,異常的行為也可能是學習得到的。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異常行為是人與環境不相協調的結果,是缺乏適當的學習,或是通過有毛病的學習獲得的。條件反射和觀察模仿是人類基本的學習方式。所以,行為治療師主要依據學習的原則來解釋和治療異常的行為。
一、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由巴甫洛夫建立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證實,學習是通過暫時聯系產生的。如果兩種事件反復同時一起發生,就會在一個人的內心融合。如果一個事件使人產生快樂,另外一個事件也會給人帶來快樂。如果一件事帶來的是情感的沮喪,另外一個事件也會是這樣。例如,很多到醫院接受過注射的小孩,以后只要見到穿護士服的人就會緊張害怕,因為他們把打針所產生的痛苦與護士的服裝連在了一起。異常的行為模式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
張某,一位30歲的男性,他認為自己沒有用,一丁點兒小事都控制不了,對自己非常不滿。一年前,由于飲食的問題,在回家的公交車上,突然肚子疼。他堅持了很長時間,但還是沒有到站。在他不太注意的時候,大便到褲子里。當時非常尷尬,滿身大汗,感到別人在譏笑他。后來,每次上公交車前要不停地上廁所,明知沒有了,但還不放心,非常難受。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他還是可以乘車,但在上車前會緊張不安,害怕再次出現以前那樣的“丑事”。在他心里,坐公交車就是受罪。然而,如果是打出租車就沒有這樣的痛苦。
二、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斯金納的操作性理論認為,行為對環境有“操作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環境。我們的社會行為都在為他人的反應制造某種情景,而他人的反應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后果。人的行為是在強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和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用獎勵和處罰的方式。獎勵是一種正強化,可以強化正性的或良性的行為,并讓這種行為持續下去。他認為這種強化是塑造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新行為的最有效的手段。懲罰是一種負強化,可以消除某些行為模式,讓我們認為不良的行為中止。但是,這種強化的行為塑造作用相對較小。當一個小孩在餐廳在大喊大叫時,其他人會感到反感。此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訓斥,或不斷強化他那些合適的行為,他以后就會在這種環境中較少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給予了認同或贊賞,那他以后還會在這樣的場所大喊大叫。
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人物是班杜拉,他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人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進行模仿,從而學習全新的行為。古人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的這種學習現象。如果觀察的對象或楷模的地位越高、形象與現實生活越接近、價值觀念與觀察者越相似,他們對觀察者的影響就越大,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示范作用就超強。向楷模學習是我們社會常用的一種塑造人們行為的方法。但是,如果觀察和學習的對象不理想,我們的行為就會出偏。
總而言之,行為主義認為,心理異常是我們在模仿與學習方面出了問題,導致塑造出來的行為偏離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