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態心理學(第2版)
- 顧瑜琦
- 1841字
- 2020-02-27 17:50:21
第三節 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模式
人本主義是20世紀不同于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理論的第三思潮,對人類認識自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本主義的產生受到了當時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共同特征是它們都關注人的存在狀態,重視作為個體的人,以及人的情感和內在體驗,重視人的自由選擇,重視人的生存意義。
一、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比存在主義更樂觀,相信人的本性是友善的、合作的和建設性的。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各種潛能。在人本主義者眼中,我們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需要、都分析自己的行為,都能為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做出正確的抉擇,并承擔選擇所帶來的責任。
人本主義的杰出代表是馬斯洛與羅杰斯,他們反對把人病理化和動物化,強調人的價值和意義。馬斯洛認為精神分析是病理心理學,不適合于全人類,行為主義是動物心理學,忽視人的價值。如果沒有挫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我實現的人。但是,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遭到挫折,遇到重大的精神創傷,我們的基本需要有可能得不到合理的滿足,內在的自我實現的潛能也可能發揮不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非但不能成為自我實現的人,而且很可能出現心理異常。
羅杰斯的“咨客中心治療”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關于心理異常的解釋。他強調,在治療中治療師要做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和共情,平等地對待和尊重來訪者。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解除無能的假設和態度對來訪者的約束,使他們過上自然與充實的生活。因此,人本主義強調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而不在于治療疾病或減緩癥狀。
二、存在主義理論
存在主義治療的基本理論受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與人本主義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兩者之間也有一些差別。存在主義治療師也認為,人類的最終目的是發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并按這些價值生活。但是,他們更強調妨礙我們自我實現的諸多因素來源于社會。他們相信,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并有選擇的權力,與此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自由選擇及行動負責。雖然有許多因素干擾或限制著我們的自由,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生存,給生活以意義。
他們認為,由死亡所引起的存在焦慮會導致許多人放棄自己的個人成長、放棄對生命意義的追尋。當生活失去意義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存在的焦慮。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生活與心理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所以,必須通過選擇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來克服這種焦慮,否則,我們將無法正常生活而充滿痛苦,感到無助、虛弱和空虛、并會出現適應不良的行為。
存在主義治療是一個極具哲學性思考的學派,在治療過程中會與當事人探索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責任、自我認同與人際關系、生命與生活的意義。
(一)格式塔治療法
這是珀爾斯在存在主義哲學與現象學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治療。他認為這種療法的本質是“我必須對于自己的存在承擔一切責任”。如果希望成熟,我們就必須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擔個人的責任。
治療的宗旨在于幫助人們發現和表現他們的需要,認識和發泄他們的被潛抑情緒。這種治療的重點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當事人目前存在的內在沖突,幫助他們有能力去了解與解決早年所受的困擾,進而追求思想、感覺及行為的完整與統一。
治療師的任務是提供一種環境,使來訪者充分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并認識到他們是如何妨礙了自己的生活。來訪者通過參與旨在改變和發現生活意義的實驗,盡可能多的進行自我治療。治療師鼓勵來訪者直接體驗沖突,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提高來訪者的認識水平,并將他們被分離的、未知的部分整合起來。
(二)意義治療
由弗蘭克爾創立了一種治療。他認為,對生活意義與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求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人行動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尋求快樂或權利,而是尋求意義。而且,只有通過估價,我們才能發現意義。我們通過工作、愛他人、愛世界,通過面對自己的痛苦才能發現價值。
當我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或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會遭到存在的挫折,陷入存在的空虛。對生活感到厭倦,對生活失去興趣。要想從這種迷失生活意義的情況中走出來,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方面的價值來尋找和發現生命的意義。
創造的價值:通過參加各類創作活動,如寫作、繪畫、雕塑等來體驗創造的價值,體驗生命的深刻意義。
經驗的價值:可以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游覽與欣賞,或欣賞文藝作品來獲得啟迪,從而體驗生命的意義。
態度的價值:在處于困境的時候,我們能保持心靈的獨立,不屈不撓,保持對自己精神的最終決定權,這樣也可尋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與生活目標。
對自己負責,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追尋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最終獲得自我實現是意義治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