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欣聞華佗故里——亳州代代相傳的華佗五禽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感慨良多。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中醫氣功的發展經過風雨洗禮,歷閱高潮低谷?,F在從國家層面保護優秀的傳統中醫氣功功法,在中醫氣功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志著中醫氣功開始進入科學保護、傳承發展與規范管理的新時期。
五禽戲一直廣傳民間,深受百姓喜愛,影響深遠。它根植于中醫學土壤而發展,一直保持著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心身操作特點。中醫氣功的動功古稱導引,指在意念的主導下,借形體動作姿勢引導氣機運行,使氣行深長調和,又通過氣行引領形體,使形體柔軟舒展,即古人所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導引類功法注重以意導氣,形隨氣動,氣到力到。但當今此類功法流派紛呈,習練者眾,能夠做到以意導氣、形隨氣動者甚少,而未解意氣之理,唯形是動,將氣功練為體操、舞蹈者卻非鮮見。
亳州五禽戲傳人董文煥先生不舍中醫氣功動功精髓,所傳《華佗五禽戲套路54式》,取周天功法調息,注重“內外兼修,外形內意,以達呼吸、動作、意念三結合的習練方法,象形取意,為我所用”,于傳統中求發展完善。其嫡傳弟子夏克平中醫根柢扎實,且諳熟氣功,為將董先生所傳之五禽戲發揚光大,深求古訓,博取眾長,借鑒《中醫氣功學》理論觀點和寫作形式,對該功法進行了系統整理,編著而成《華佗五禽戲》一書。該書對每節功法的整理按調身、調息、調心的內容分類陳述,進一步明確了功法的操作標準,頗利于規范化的傳承發展。書中尤其對練功過程中運用周天功調息的闡述甚詳甚精,使其免于失傳,這不僅對五禽戲的深入練習有所裨益,也對中醫氣功功法的傳承發展研究提供了思路。此外,為滿足五禽戲愛好者原地習練之需,該書還從原功法中精選編創了《五禽戲健身功法》,遵五行相生之道,一練鹿戲疏肝、二練猿戲養心、三練熊戲健脾、四練鳥戲補肺、五練虎戲固腎,練“五戲”,強五臟,五臟相生,生生不息,想必為習練者所樂見。再者,為突出中醫氣功的特色,方便臨床上辨證施功,該書參照氣功療法的適應病癥,按氣功臨床的工作流程,結合個人臨床辨證施功經驗,還編寫了《五禽戲氣功療法》篇章,供醫務人員和多種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參考選用。《華佗五禽戲》一書對五禽戲的介紹與發掘全面且比較深入,繼承與發展并見。希望今后在病癥施功等方面有進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氣功功法是氣功實踐的基礎,在《華佗五禽戲套路54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際,如何借此東風,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科學理念落實到中醫氣功的具體功法上,克平同道做出了有益嘗試。期望他的工作能夠引起更多有識之士的關注,促進更多的優秀功法得到保護和發揚,借以推動中醫氣功學術繼往開來,蓬勃發展,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貢獻。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學氣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劉天君
于丙申年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