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華佗五禽戲原創套路

華佗五禽戲套路功法,最早載錄于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該著先列靜功部分《服氣療病篇》,后列動功部分《導引按摩篇》。其中收集大量氣功功法,其序明確指出所收氣功功法包括“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但有益于養生……諸本先皆記錄,今略取要法,刪棄繁蕪。”表明所錄功法包含魏晉時期,并摘其精要,刪去繁雜。

載曰:“譙國華佗善養生,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受術于佗。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人身常搖動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漢時有道士君倩者,為導引之術,作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也。吾有一術,名曰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戲,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體輕便,腹中思食。吳普行之,年九十余歲,耳目聰明,牙齒堅完,吃食如少壯也。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躑,卻二躑;長引腰、側腳、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氣,益氣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是南北朝時期的氣功大家、道教理論家兼醫家,融道、醫為一身。其氣功養生思想主要反映在其專著《養性延命錄》中。他在推崇華佗五禽戲這一氣功動功的同時,主張氣功修煉應動靜結合,以靜為主,編創有氣功靜功《六字訣》,深受后人青睞并得以推廣。

陶氏所集華佗五禽戲套路功法屬氣功動功,明確功理和練功強度“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氣,益氣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這些均源自原創者切身體驗的真知灼見,他人難以杜撰。

從陶氏所載文字來看,主題部分與陳壽《三國志·華佗傳》相關內容基本相同,同出一源,只是陶文顯得樸實原始,缺乏雕琢修飾而已。據《華佗別傳》載:“魏明帝呼之,使作禽戲,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語諸醫。”可知吳普掌握并習練華佗五禽戲功法,并將其傳給后人,流傳民間。五禽戲屬于華佗作為方士導引修煉養性之術,其功法資料本為道家所收藏,陶氏融道、醫于一身,掌握包括五禽戲在內的道家導引修煉原始資料,并被道家典籍《道藏》收錄而傳世。再從陶氏所載五禽戲套路功法大體動作來看,排序是虎、鹿、熊、猿、鳥,與華佗所言一致。虎戲和鹿戲是匍匐式,熊戲先臥后蹲式,猿戲懸吊式,鳥戲立式,其受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影響,模仿原動物匍匐體態,惟妙惟肖,模仿動作的原始地步已無以復加,實屬原創仿生導引功法。這與后代流傳的全系立式五禽戲套路功法相比有質的區別。現簡析如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江油市| 泰兴市| 永兴县| 东阳市| 汾西县| 三穗县| 五家渠市| 子长县| 广元市| 普兰县| 航空| 隆化县| 名山县| 漳浦县| 松潘县| 新安县| 襄垣县| 大新县| 双辽市| 营口市| 柞水县| 阳东县| 平武县| 新源县| 肥城市| 乌兰浩特市| 绥棱县| 德阳市| 永登县| 水城县| 灵川县| 宁波市| 房山区| 共和县| 绥滨县| 台湾省| 错那县| 肥乡县| 巴东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