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岳全書(上)
- (明)張介賓 李繼明
- 4645字
- 2020-02-21 21:41:57
導 讀
《景岳全書》是一本大型的綜合性中醫著作,自問世以來,反復刊刻,廣為流傳,備受推崇。后世許多醫家都把它作為學習中醫知識的重要讀本,同時也把它作為臨床實用的治病指南。時至今日,《景岳全書》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指導臨床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景岳全書》與作者
張景岳(1563~1640),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浙江紹興人。14歲時跟隨其父張壽峰游于京師,從京師名醫金英(夢石)學醫,盡得其傳。他廣覽群書,于天文、地理、兵法、象數、堪輿、音律等無不通曉。黃宗羲《張景岳傳》稱:“是以為人治病,沉思病原,單方重劑,莫不應手霍然。一時謁病者輻輳其門,沿邊大帥,皆遣金弊至之。”58歲時回故里定居,專心著述。幾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完成了記錄他從事研究中醫的學術成果和治病經驗的《景岳全書》。書成后不久,張景岳即與世長辭。60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書稿由張景岳的外孫林日蔚帶到廣東,由時任廣東布政使的魯超主持刊刻,全書才得以問世。
《景岳全書》共64卷,100余萬字,包括傳忠錄、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疹詮、外科鈐、本草正、新方八陣、古方八陣以及婦人、小兒、痘疹、外科古方等部分。將中醫基本理論、診斷辨證、內婦兒外各科臨床、治法方劑、本草藥性等內容囊括無遺,全面而精詳,切合臨床應用。加上全書體例嚴密,文筆流暢,所以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歷史上反復刊刻,使現存《景岳全書》的不同版本達40余種,可見其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除初刊本外,《景岳全書》的主要版本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賈棠校刻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查禮南校刻本(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即據查本影印發行),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等。
二、主要學術特點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景岳全書》所體現的學術思想十分豐富,既對中醫固有的學術進行了較全面地總結,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無論是論述前人的學術思想還是張景岳自己的見解,都是緊緊圍繞治療疾病這一主題,因而具有指導臨床的重要意義。
1.強調陽氣的重要性,注重溫補
張景岳在學術上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反復強調人體正氣的重要性,在陰陽兩個方面更加重視人體的陽氣。他針對朱丹溪“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提出了“陽非有余,陰亦不足”的論點,并在《景岳全書》中設專篇進行了討論。在他的《內經附翼·大寶論》中也有對陽氣重要性的專門論述,可參見。他認為:“難得而易失者,惟此陽氣,既失而難復者,亦惟此陽氣。”“陽主生,陰主殺,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凡萬物之生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這一思想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就在于要善于運用扶正補虛的方法來治療疾病,而在具體使用補法時又要注重溫補。張景岳說:“虛實之治,大抵實能受寒,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瀉必兼涼。”“虛弱者,理宜溫之補之,補乃可用于常”。所以,補法是治療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運用補法的原則有兩條:其一,只要是無實證可據,就可以兼用補法;其二,只要是無熱證可據,就可以兼用溫法。景岳在運用前人補益方劑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學術見解和臨證經驗,創制了如溫補元陰元陽的左歸飲、右歸飲、左歸丸、右歸丸,溫補五臟氣血的五福飲,溫補精血的大營煎,升陽舉陷的舉元煎等著名的溫補方劑。這些方劑,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2.重視命門水火,善補元陰元陽
張景岳的命門學說是陰陽五行、精氣學說和命門理論的有機結合。他認為命門即生命之源。命門為真陰之臟,命門所藏的元精為“陰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氣為“陰中之火”,命門藏精化氣,兼俱水火。而命門水火是臟腑的化源,命門元陰元陽的虧損是臟腑陰陽病變的根本。景岳善于調整陰陽,其“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陰陽互濟理論與治療大法,一直為后世醫家所推崇。景岳根據其“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基”,“陰陽之氣,本同一體”的理論,創立了“扶陽不忘補陰,補陰不離扶陽”的立方用藥大法。正如他所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陰陽互根”的基本思想,貫穿于景岳辨證論治的全過程,并最終落實到方劑的組成之中。縱觀景岳新方,凡補益劑,無一不體現出陰陽、水火、精氣并補這一法則。如右歸飲、右歸丸,雖然目的在于溫補元陽以治命門火衰,但仍然必用大量填精補水之藥,以使陰陽相互滋生而生化無窮、源泉不竭。
3.治病必求其本,用藥貴在精一
景岳反復強調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他說:“萬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為首務。”所謂本,即是起病之因,不外乎虛實寒熱表里。而疾病往往是復雜的,多有六者兼見,此時,“惟于虛實二字,總貫乎前之四者,尤為緊要當辨也。蓋虛者本乎元氣,實者由乎邪氣。元氣若虛,則雖有邪氣不可攻,而邪不能解,則又有不得不攻者,此處最難下手。但當察其能勝攻與不能勝攻,或宜以攻為補,或宜以補為攻,而得其補瀉于微甚可否之間,斯盡善矣。”景岳立法,總以固護人體生機為原則,遣方用藥以準確辨證為依據。他說:“故凡施治之要,必須精一不雜,斯為至善。與其制補以消,孰若少用純補以漸而進之為愈也;與其制攻以補,孰若微用純攻自一而再之為愈也。”時人亦言其為人治病,“單方重劑,莫不應手霍然”。景岳論藥貴精專,還含有在必要之時大劑用藥的含義。他指出:“若安危在舉動之間,即用藥雖善,若無膽量勇敢而藥不及病,亦猶杯水車薪……。”他說:“若新暴之病,虛實既得其真,即當以峻劑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逗留畏縮,養成深固之勢,則死生系之”。主張在病本既得的前提下,大膽用藥,“但用一味為君,二三味為佐使,大劑進之,多多益善”。又說:“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賴其力,而料無害者,即放膽用之。性緩者可用數兩,性急者亦可數錢。”如此量大力專之劑,也體現了景岳用治貴在精一的觀點。
4.敢于不循舊說,提出新知灼見
景岳通過對固有的中醫理論和前人經驗的全面考察,在許多方面都提出了具有重要學術意義與臨床價值的新見解。如中風一證,古人皆以外風或內風立論,其治法以祛風為主。景岳繼承和發展了河間、東垣、丹溪諸先賢關于中風的學說,明確提出在中風之外應立“非風”一名。既名非風,則與風邪無涉,“蓋其形體之壞,神志之亂,皆根本傷敗之病。”所以在治法上就應當以“培補元氣”為主,發展了中醫中風學說。余如對三消、腫脹、血證、濕證、痰飲等病的論述,都有許多新知灼見,極具參考價值。景岳不僅善于化裁古方,又常別具匠心,另辟蹊徑,自創新方。在他的《新方八陣》中,有不少方劑都是取法于古方,并結合自家經驗,加減而得。其化裁古方,不囿于古人窠臼,常常舉一反三,別出新意。如左歸飲(丸)、右歸飲(丸),系由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化裁而來。景岳繼承了前人用地黃丸、腎氣丸分治水火的學術思想,并認為“治水治火,皆從腎氣,此正重在命門,而陽以陰為基也。”故左歸飲(丸)、右歸飲(丸)補陽不忘滋陰,養陰而不離扶陽。又因補益命門真陰,純補尚嫌不足,豈可再用滲利,故于原方中去澤瀉,使藥力精專,取效更速。他提出了“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的學術觀點,使地黃丸、腎氣丸的化裁別出新意。又如,四逆湯本為仲景回陽救逆之劑,對于兼有陰液內竭者,仲景又立四逆加人參湯。景岳以之為法,立四味回陽飲、六味回陽飲及四維散三方。東垣補中益氣湯用于勞倦內傷,虛人感冒,景岳以山藥、熟地易陳皮、黃芪,取名為補陰益氣煎,用治陰虛外感之證。總之,《新方八陣》所列方劑,立法嚴謹,正如景岳所說“其中有心得焉,有經驗焉,有補古之未備焉。”只要用之得當,療效明顯。
三、如何學習應用《景岳全書》
《景岳全書》部頭大、內容豐富,要全面理解與掌握并不容易。所以,要學習和應用好《景岳全書》就必須有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必有收獲。但讀書也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得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為讀者提出下面幾點建議,以期對學習和應用《景岳全書》有所幫助。
1.了解全書概況,把握全書結構
通過閱讀全書序跋、凡例、目錄等,概略了解全書的著書原由、寫作經過、主要學術思想、內容、特點、價值等,把握全書的總體結構與著作體例,這是進一步學習和應用《景岳全書》的基礎。因全書內容廣泛,幾乎涉及中醫學所有領域。如果要通讀一遍,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益處自不必言,但即使是通讀兩三遍,也難以保證能夠熟練運用全書內容去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首先需要的是了解全書的概況和熟悉全書的結構,然后根據需要,分清主次,有重點地學習全書的有關內容,以便更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2.理論部分與臨床部分并重,融會貫通全書的學術思想
中醫理論與臨床密不可分,只有系統地了解了中醫理論,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也只有通過不斷地臨床實踐,才能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景岳全書》正是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典范。全書各部分內容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閱讀學習時應前后參看。書中《傳忠錄》專門論述了中醫基本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基本醫學思想。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重點在于理解和領會中醫的基本思想,掌握辨證方法。《脈神章》專門講中醫的脈學,介紹了各家脈法。因為脈診是中醫診斷的主要手段,閱讀這部分內容,重點是在理解脈學理論的基礎上了解脈與證的關系,掌握診脈方法。同時,還應了解中醫脈學發展的歷史以及諸家脈法的異同。《傷寒典》專門論述了中醫外感熱病的病因病理、診斷辨證及治法方藥,將《內經》《傷寒論》及后世諸家對傷寒病的認識融會在一起,為我們學習和掌握傷寒病的理論和臨床提供了極大方便。《雜證謨》是全書分量最重的部分,它簡直就是一部“中醫內科全書”。其編排體例是以病為綱,病名之下大略列“經義”、“論證”、“論治”、“述古”、“辨古”、“列方”等項,各病種下所列內容多寡不同。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不能貪多求快,應結合臨床,反復參看,準確地掌握每一病種的診斷辨證和理法方藥。婦人、小兒、麻疹、痘疹、外科等部分的學習方法與《雜證謨》相似。本草與方劑內容可以采用先隨意瀏覽,再根據需要進行查閱,在實際應用中逐步熟悉和掌握。
3.廣泛參考其他書籍,加深對景岳學術的理解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專門文獻,《景岳全書》僅僅是其中一種,所謂滄海之一粟。張景岳是在參考了以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才寫成了《景岳全書》。我們在學習本書各部分內容時,應當參考一些其他相關文獻(包括張景岳本人的其他著作),以加深對景岳學術的理解。譬如,我們學習《傳中錄》中關于虛實寒熱表里、標本、藏象等論述時,可適當參考《黃帝內經》的相關內容。學習命門等論述時,可適當參考《難經》、《醫貫》等相關內容。學習“辨河間”、“辨丹溪”時,可參考《素問玄機原病式》、《格致余論》等相關內容。同時,還應參考景岳的《內經圖翼》、《內經附翼》等。學習《傷寒典》應參考仲景《傷寒論》及后世注家。這樣就能較為全面深入地弄明白中醫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景岳的學術思想。
4.結合臨床,學以致用
讀書與臨證是學習中醫的兩條必由之路,歷史上有成就的醫家無不是在充分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臨證實踐,逐步達到一定的高度。我們學習《景岳全書》也應當采取讀書與臨證相結合的方法,將書本上景岳的學術與經驗用于指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帶著臨證時遇到的問題從書中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如此反復,就能不斷提高我們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
李繼明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