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老年人社會心理問題
第一節 老年心理健康概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8年2月5日最新發布的數據,2015—2050年期間,世界60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比例將增加近一倍,從12%升至22%。到2020年,60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數量將超過5歲以下兒童的數量。到2050年時,預計80%的老年人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除數量的急劇增加外,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逐年加快,所有國家都正面臨著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重大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性的難題,我國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由于計劃生育等社會政策的實行,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我國就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的行列。老年人口絕對數量龐大、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以及地區老齡化程度差異大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幾個顯著特征。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最新統計,2014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1 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個百分點,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1%(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根據全國老齡辦公布的數字,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可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老齡人口的急劇增長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如老年人的贍養問題、社會醫療問題、老年人的護理問題等等,這些都將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為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整體生活水平、健康情況和精神風貌,針對老年人的身心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也逐步成為我國甚至全球的研究熱點。我國心理學界對老年心理問題的關注較晚,約從20世紀80年代才真正開始。在這近40年的時間里,我國對老年心理問題的關注度也在逐漸上升。
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內涵
對于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定義,各國心理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的檢驗標準,紛紜不一,但在核心內涵的論述上均大同小異。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正常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包括正常的心理過程和個體心理特征兩部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也包含個體內部心理狀態的協調一致和對外部環境的良好適應兩個方面。
隨著身體功能的不斷老化,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心理狀態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對于老年群體來說,老化是一個逐漸喪失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喪失的適應過程。如何正確認識老化、有效預防和延緩老化進程、實現健康、積極老化是受到領域內持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以人的心理過程(知、情、意)和個性心理特征為理論基礎,結合20多年來對老年心理學的深入研究以及相關文獻,在2009年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個體內部心理和諧一致、與外部適應良好的穩定的心理狀態。他們認為,老年心理健康的理論框架應涉及以下5個主要方面(圖4-1):

圖4-1 老年心理健康理論框架
1.認知功能正常
2.情緒積極穩定
3.自我評價恰當
4.人際交往和諧
5.適應能力良好
以此理論框架為支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研制了《老年心理健康量表》。量表是針對我國老年人的具體情況編制,經大樣本驗證信、效度良好,可供老年醫學及老年心理學工作者參考使用。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心理問題呈現多發和趨于嚴重的態勢。由于生理功能的不斷衰老退化,老年人成為多種慢性病如心血管類疾病、老年癡呆癥的高發人群,而軀體健康狀況的加重往往也帶來老年人心理疾患的發生。各種疾病在給老年人帶來軀體痛苦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老年人參與社會角色的機會,減少了社會活動的頻率,使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對匱乏,心理上也更容易產生抑郁、焦慮、寂寞等負性情緒。
經濟基礎及養老保障也是影響老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國內學者梁兆輝對廣州和貴州兩地2490名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及收入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低水平的經濟支持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而收支平衡或經濟相對寬裕的老人情緒受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小,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對較高。同樣,對北京市城鄉老年人養老保障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社會養老保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沒有保障的老年人。
同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障離不開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兩個方面。家庭支持可以減少人們的恐懼、焦慮及抑郁情緒,對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重要意義。和諧的家庭氛圍、配偶及子女適當的關心和照顧,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年齡增長、慢性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退休帶來的變化嚴重削弱了老年人的社會角色,減少了其人際交往活動的范圍及頻率,導致生活趨于單一乏味,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心理問題。由此可見,社會支持通過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支持系統為老年人提供物質幫助及精神心理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緩解和應對老化帶來的身體和心理壓力。此外,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及經歷的重大生活事件等具有個體差異的因素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而,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樣需要個人、家庭及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幫助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目標,完成積極、健康、樂觀的老齡化進程。
二、老年期心理社會發展
(一)人格與情緒的穩定性
人到老年,人格是否會發生變化?相關研究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論解釋。一般認為,人格特征已在早年的生命歷程中得到充分發展而基本趨于穩定狀態,不會再有較大變動,這一理論解釋無論是在長時期人格穩定性研究、參與者內研究還是采用不同樣本進行給定人格特質的測量方法中都得到了相關研究的支持與驗證。雖然早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的人格會逐漸僵化保持穩定,也有學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的大樣本大規模縱向研究發現,事實上大多數人并非如此。2005年在西雅圖對3442名參與者進行的縱向調查研究發現,人格穩定性與年齡呈不相關關系。該研究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現在的人與以往的人相比人格特征方面更具靈活性,沒有那么強的穩定性。這一研究發現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表明,早期研究中所發現的隨年齡增長而更具穩定性的人格,事實上很可能并非是由年齡帶來的,而是受到年代的影響,即與某一特定年代人群的獨特生活經歷有關。
人格也是對老年人情緒和主觀幸福感的強預測源之一。一項為期23年、追蹤了4代的縱向研究發現,自我報告的消極情緒(如不安、無聊、孤獨、不快、沮喪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盡管這種減少的速度在進入老年期后會變慢;而積極情緒(如興奮、有趣、自豪及成就感等)則在老年期更趨于穩定。對于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結合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SST)進行理解:隨年齡增長,人們會更加主動地尋找能夠帶來情緒滿足的人或社會活動。另外,老年人相較其他年齡階段也有更強的情緒管理及調控能力,這也就能夠理解老年人為何比年輕人更加積極快樂、消極情緒較少及消極情緒的消失也相對較快等現象。
(二)老年期心理社會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ck Erickson,1902—1994)將人類心理社會發展全程劃分為八個不同的階段,在每一階段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典型特點,同時也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目標。根據這一理論,進入到成年晚期,人們會喪失某些生理能力,健康狀況逐漸下降,也需要應對各種重大生活事件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最后面對自己的死亡。在這一階段,老年人的發展任務轉變為正確認識及接納自己的一生,克服已有不足帶來的絕望感,完成自我整合,收獲完滿的人生。對于老年人來說,衰老并不總是意味著消極與失望,雖然退休等社會事件使他們被迫離開原有的社會關系網,但相應地提供了重拾興趣的機會與可能,他們可以從朋友、家庭以及志愿工作那里收獲更多的樂趣、完成自我實現,也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尋求生命的意義。
三、健康老齡化與積極老齡化
(一)健康老齡化
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健康老齡化最初由世界衛生組織于1990年提出,其核心是要從醫療保健和老齡化過程中的老年人健康問題著眼,強調提高大多數老年人的生命質量,縮短其帶病生存期,使老年人以正常的功能健康地存活到生命終點。在2015年10月1日聯合國國際老年人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中,將“健康老齡化”進一步定義為發展和維護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發揮過程(包括內在能力和功能發揮兩個維度)。相較于之前強調個體健康狀態的維持,此次世衛組織對健康老齡化的概念進行了拓展,加入了關愛老年友好環境的因素,進一步擴大了健康老齡化的范圍和內涵。
影響健康老齡化的因素也有很多。雖然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某些變化是遺傳性的,但多數是因為人們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造成的——包括家庭、鄰里和社區,以及其個人特征,如性別、族裔或社會經濟地位等。這些因素從很早便開始影響老化過程。在生命全程中保持健康行為,特別是平衡飲食、定期從事身體活動和克制煙草使用等,也都有助于減少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并提高身心能力。當然,老年時期行為也依然重要。為保持肌肉質量進行力量訓練并保證良好營養既可幫助保護認知功能,延緩對護理的依賴,還可扭轉老年人常見的虛弱狀況。
(二)積極老齡化
進入世紀之交的90年代末,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比健康老齡化更全面、更概括的積極老齡化概念和理論。積極老齡化是指人到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發揮最大效應的過程。它容許人們在一生中能夠發揮自己在物質、社會和精神方面的潛力,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參與社會,在需要幫助時,能夠獲得充分的保護、安全和照料。“積極”強調的是繼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和公共事務,而不僅僅是體育活動的能力或參加勞動。積極老齡化旨在使所有進入老年的人,包括那些虛弱、殘疾和需要照料的人,都能提高健康的預期壽命和生活質量。由此可見,積極老齡化改變了以往人們的傳統觀點,由“盡管老年人曾為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進入老年后他們就成為社會的負擔”,改為強調“老年人是被忽視的寶貴的社會資源,他們健康地參與社會、經濟、文化與公共事務,將依然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者。”
從健康老齡化發展到積極老齡化,均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是整個國際社會從較高層面提出的科學、積極的理論構想。健康老齡化針對老年人處于疾病的高發期角度提出,要強調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即人在步入老年后身心等各方面盡可能長久地保持良好狀態,健康地走完人生。積極老齡化既包涵了健康老齡化的內容,又表達了比健康老齡化更加廣泛的涵義。無論是健康還是積極老齡化概念的提出,都充分反映了國內外對老年群體身心健康發展的廣泛重視與關注,推進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仍需要各個領域和老年科學相關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與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