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年醫學
  • 于普林
  • 10013字
  • 2020-08-14 13:12:18

第二節 老年流行病學

一、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簡稱“慢性病”)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慢性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為常見和嚴重,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其他年齡組人群的2~3倍,且多病共存情況嚴重。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全球慢性病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有3800萬人死于慢性病,占到總死亡人數的68%。2012年我國居民死因監測報告顯示,在前10位死因中全人群慢性病死亡已占到總死亡的85.4%,65歲及以上老年人群慢性病死亡已占到總死亡的92.6%。慢性病已成為我國人口的頭號健康威脅,在總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已接近70%。隨著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老年人數量增多,若不及時有效控制慢性病,將成為我國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

二、老年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流行率

1.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的整體情況

2013年第五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報告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為71.8%,城市地區明顯高于農村地區。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均是東部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最高,中、西部較為接近。中、西部地區的城鄉差別大于東部地區(表2-3)。

表2-3 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整體情況

2.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的變化趨勢

20年來城鄉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持續上升,近10年來的增長快于前10年。城市地區慢性病患病率始終高于農村地區,但差距逐漸縮小(圖2-2)。

3.老年人口不同性別的慢性病患病率比較

老年男性慢性病患病率為67.1%,老年女性為76.3%,各類地區老年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老年男性。城市地區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別差異西部最大,老年女性為85.5%,老年男性為74.8%;東部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別差異最小,老年女性為84.9%,老年男性為77.1%;農村地區則是中部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別差異最大,老年女性為65.6%,老年男性為54.4%;東部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別差異最小,老年女性為70.6%,老年男性為61.7%。農村地區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別差異略大于城市地區,城市老年女性為84.9%,城市老年男性為77.1%,農村老年女性為66.5%,農村老年男性為56.6%。

圖2-2 不同年份調查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

4.老年人口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患病率比較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morbidity rate)呈現上升趨勢,80歲以后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長趨緩,85歲以后慢性病患病率略有下降(表2-4)。

表2-4 老年人口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患病情況

城鄉慢性病患病率的年齡別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但是農村地區各年齡段之間的差距小于城市地區。隨著年齡的增加,城鄉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的差距逐漸增大。

城鄉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患病率的性別差異有所不同。城市地區85歲及以上組性別差異最大,女性為70.9%,男性為77.3%;農村地區65~69歲組的性別差異最大,女性為68.4%,男性為55.6%。城市地區85歲及以上組出現了男性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女性的情況,而農村地區各年齡組均為女性高于男性。

與2008年調查結果比較,2013年調查結果顯示各年齡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均明顯升高,60~64歲組以及85歲及以上組增加的幅度略小于其他年齡段(圖2-3)。

圖2-3 不同年份調查老年人年齡別慢性病患病率

5.老年人口慢性病的疾病順位

老年人口前五位的慢性病疾病順位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這五種疾病的患患者次占總患患者次的69.7%。城市地區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農村地區,農村地區老年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區(表2-5)。

表2-5 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及構成

6.老年人口患多種慢性病情況

老年人口患1種慢性病的比例為33.6%,患2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為16.2%。城市地區老年人患多種慢性病的比例高于農村地區(表2-6)。

表2-6 老年人口患多種慢性病的比例

7.我國老年人口常見慢性病患病率

(1)高血壓:

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患病率為66.9%;老年女性患病率高于老年男性,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城市和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無明顯差別。高血壓的知曉率為45.4%,老年女性略高于老年男性(47.2%vs.43.5%),城市明顯高于農村(53.3%vs.41.6%),而不同年齡組之間無明顯差別。高血壓治療率為87.9%,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老年女性高于老年男性(90.6%vs.84.6%),城市略高于農村(89.2%vs.87.0%)。高血壓控制率為14.6%,男性和女性之間差別不大(14.9%vs.14.4%),但是城市的高血壓控制率明顯高于農村(20.2%vs.11.0%)。

(2)糖尿病:

60歲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總患病率為19.6%,老年女性高于老年男性(20.8%vs.18.3%),城市高于農村(25.0%vs.17.0%)。糖尿病知曉率為42.3%,老年女性高于老年男性(43.8%vs.40.5%,城市遠高于農村(52.3%vs.35.2%)。糖尿病治療率為93.5%,城市和農村地區無差別。糖尿病控制率為36.7%,老年女性略高于老年男性(38.1%vs.35.0%),農村地區高于城市(37.9%vs.35.6%)。

(3)心血管疾病:

根據2010年“我國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調查”數據,60歲以上老年人自我報告的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病率為1.3%,男女無差異。城市老年人自我報告的患病率高于農村(2.1%vs.1.4%)。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老齡化和成人健康研究(Study on global ageing and adult health,SAGE)項目的研究結果,60歲及以上老年人自我報告的腦卒中患病率為5.7%,并隨著年齡增長逐步提高。老年男性的患病率高于老年女性,農村居民略高于城市居民。

(4)抑郁癥:

抑郁(depression)是老年人常見的精神障礙,其發生率處于較高水平。研究數據顯示,2000—2012年我國社區老年人抑郁情緒檢出率為22.8%。根據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數據顯示,城鄉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為26.8%,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為16.4%,農村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為30.0%,農村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城市老年人。60歲及以上組的農村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75歲及以上組;離異和喪偶的農村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較高,分別是44.4%和37.6%。女性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男性;自評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自評健康狀況好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越低,抑郁癥狀發生率越高,對生活不滿意的農村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達79.1%;社會活動越不積極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每天進行社會活動的老年人,從不活動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城鄉分別為23.4%和32.2%;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的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高收入人群;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高于不患慢性病的老年人。

(5)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老年癡呆癥: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其他類型的老年癡呆癥的患病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常見。2010年阿爾茨海默病的年齡別患病率在60~64歲年齡組為0.5%,85~89歲組的患病率為18%,95歲及以上組的患病率則上升至48%。其他類型的老年癡呆癥患病率在60~64歲組為1.3%,95歲及以上組的患病率則上升至60%。相關統計資料報道,我國AD患者從1990年193萬增至2010年569萬。在60歲以上人群中AD發病率為6.25/1000人年。中國一項基于人群的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老年癡呆癥的總患病率顯著高于城市(6.05%vs.4.40%,P ﹤ 0.001)。

(6)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高,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發病率和致殘率均呈升高的趨勢。一項橫斷面研究顯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1.7%,85歲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為4.0%。中國目前大約有200萬帕金森病患者,每年新發病的患者人數高達10萬人次以上。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7%vs.1.6%)。研究發現有20%以上的老年人自述存在運動障礙,其特征為存在不自主的肌肉震顫,需要長期照護和幫助。

(7)關節炎:

60歲及以上老年人關節炎的患病率為25%。女性關節炎患病率高于男性(30.0%vs.20.0%),城市居民高于農村居民(26.6%vs.23.1%)。

(8)慢性阻塞性肺炎:

根據2010年全國調查結果,60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病率為15.5%,老年男性顯著高于老年女性。

(9)哮喘:

60歲及以上老年人哮喘的患病率為3.4%。老年人哮喘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老年男性哮喘患病率高于老年女性(4.0%vs.2.8%)。

(10)腫瘤:

腫瘤(tumor)在我國已經成為一類為大家關注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為1029.16/10萬(男性1297.96/10萬,女性777.18/10萬)。中標率為1019.25/10萬,世標率為987.87/10萬,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58.96%。城市地區惡性腫瘤發病率為1040.33/10萬(男性1291.06/10萬,女性806.93/10萬),中標率為1021.20/10萬,城市老年人群惡性腫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的57.08%。農村地區發病率為1016.07/10萬(男性1305.99/10萬,女性742.06/10萬),中標率為1015.53/10萬,老年人群惡性腫瘤患者占全部惡性腫瘤患者的61.39%。城市與農村老年人惡性腫瘤發病率接近,但城市老年女性的惡性腫瘤發病率相對較高。全國老年人群中,肺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第1位,其次為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和肝癌,共占老年人群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的67.70%。老年男性發病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為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結直腸癌;女性發病第1位的仍是肺癌,其次為結直腸癌、胃癌、乳腺癌和食管癌。

三、健康風險因素

我國近80%的老年人的死亡歸因于飲食風險(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高血壓、吸煙、空腹血糖升高、空氣污染(室內及室外)和缺乏鍛煉。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中,超過50%可歸因于飲食風險和高血壓。

《我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調查:2010》數據顯示,與60歲及以上的老年女性相比,在經常吸煙、飲酒、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缺乏鍛煉和體質指數高因素中,以上風險因素(risk factors)在老年男性中更為常見,尤其是在吸煙和飲酒方面。在營養和體重方面,超過50%的老年人缺乏鍛煉且膳食纖維攝入量不足,而近30%的老年人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偏高。農村和城市居民的危險因素分布存在顯著差異,農村居民危險因素的總流行率高于城市。特別是農村地區室內空氣污染、老年人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和身體活動不足等危險因素的流行率要高于城市地區。

1.吸煙

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的吸煙率為22.4%。老年男性吸煙率顯著高于老年女性(41.5%vs.4.3%),農村地區老年人群的吸煙率略高于城市老年人群(23.7%vs.19.9%)。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戒煙成功率相同(25%),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戒煙更困難,戒煙成功率分別為22%和31%。

2.飲酒

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的總飲酒率為22.4%。老年男性的飲酒量高于老年女性(37.9%vs.7.6%),農村老年人群高于城市老年人群。我國老年人群危險飲酒(導致不良后果的飲酒)率約為9.3%,老年男性過量飲酒率高于老年女性(10.5%vs.4.2%)。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有害飲酒(已造成身體和精神損害的飲酒方式)率為11.4%,其中老年男性高于老年女性(13.3%vs.4%)。農村老年居民的有害飲酒率也高于城市老年居民(13.3%vs.7.5%)。

3.膳食纖維攝入不足

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定義是每天攝入的蔬菜和水果量少于400g。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膳食纖維攝入不足與年齡的增長呈高度相關。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的比率為56.6%,老年女性略高于老年男性(58.5%vs.54.6%)。我國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群飲食結構不合理情況比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60.0%vs.49.5%)更為常見。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三大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低于推薦的每天標準攝入量。尤其在農村地區,老年人群三大營養物質的平均攝入量要比老年城市人群低很多。雖然推薦的牛奶攝入量為300g,我國老年人的平均攝入量只有33g。老年城市人群的牛奶攝入量是老年農村人群的3倍多(62.8g vs.18.6g)。老年農村人群雞蛋和豆類的攝入量分別為24.3g和24g,而老年城市人群分別為32g和38g。

4.缺乏鍛煉

約有84%的老年人不經常鍛煉。“頻繁身體鍛煉”的定義是每周鍛煉至少進行3次,每次至少10分鐘。老年男性身體鍛煉率略高于老年女性(14%vs.12%)。老年城市人群的身體鍛煉率顯著高于老年農村人群(24%vs.7.1%)。

5.體質指數

根據“我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數據,老年人的體重分為低(BMI﹤18.5)、正常(BMI 18.5~24)、高(BMI 24~28)和肥胖(BMI﹥28)四個類別。在2002—2010年間,我國高BMI和肥胖率分別從24.3%和8.9%上升到32.3%和12.5%。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低BMI的比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而高BMI和肥胖的比率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一般而言,我國老年女性和老年城市人群中高BMI和肥胖的比率分別高于老年男性和老年農村人群。老年人群低體重率由2002年的12.4%下降至2010年的6.7%。2002年老年農村人群的低體重率明顯高于老年城市人群(14.9%vs.5.4%)。

6.室內及室外空氣污染

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木頭、煤碳、稻草/秸稈或其他烹飪或取暖燃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SAGE項目報告,約45%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做飯時使用非清潔燃料。老年農村人群使用非清潔燃料的比率遠高于城市(89%vs.7.1%)。在城市,多數家庭使用液體或氣體燃料(92.8%),而農村地區的多數家庭則使用固體燃料(86.1%),從而導致室內污染更為嚴重。我國很多地區的室外空氣質量嚴重下降。根據我國環境監測總站2013年空氣質量監測調查結果,只有海口、拉薩和舟山等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而北京-天津-河北、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污染最嚴重的地區。空氣污染程度根據季度劃分,第一和第四季度空氣污染程度最重。例如,第一、四季度74個城市的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達到96μg/m3和93μg/m3,是第二和第三季度的兩倍。

四、我國老年人健康自評

老年人的客觀身體狀況得到廣泛關注,一般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來衡量,但老年人的主觀健康狀況也不應當被忽視。健康自評(health self-assessment)是個體對其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和期望。2011—2012年北京大學全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按照自然屬性(年齡、性別、居住地)劃分的不同老年人群中,年齡較小的老年人,健康自評狀況較好;男性比女性健康自評狀況更好;城鄉老年人健康自評狀況差別不大。在依據社會經濟結構特征劃分的不同老年人群中,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自評狀況更好;有配偶和無配偶老年人之間的差別不大;與家人同住的老年人健康自評狀況更好,住養老院的老年人健康自評最差,這是因為與家人同住的老人能更多地接受來自家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也更樂觀豁達;老人的經濟狀況越好,健康自評越好;社區提供服務和不提供服務的老年人之間健康自評的差異不大。在按照生活習慣劃分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中,吸煙、喝酒的老年人健康自評狀況更好;參加體育鍛煉和社會活動的老人健康自評較好。在按照患病或損傷狀況劃分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中,未患慢性病和近兩年未患過重病的老人健康自評狀況更好。在按照心理狀況劃分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中,無消極情緒的老年人健康自評狀況更好。在按照其他項劃分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中,雙親健在的老人遺傳基因較好,并且未受過喪父或喪母的重大挫折,因此健康自評狀況最好,雙親均去世的老人自評健康狀況最差,童年生病能否得到及時治療在老人間的差別不大(表2-7)。

表2-7 不同特征老年人群的健康自評狀況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北京大學2011年全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數據計算所得

五、失能老人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常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和退行性疾病對老年人身體功能的影響不斷增加,各個組織器官逐步出現功能衰退,導致老年人活動能力下降,甚至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WHO將失能(disability)解釋為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活動能力或生活能力的喪失或受限,是個體健康測量的重要指標。在老齡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失能通常是指老年人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是評估老年人基本的獨立生存和活動能力的測量工具,目前這一工具已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于對老年人失能狀態的評估。

在涉及老年人日常行為活動能力評價的大型調查研究中,我國多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為測量指標。獨立生活所需要完成的日常行為活動通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生活自理能力(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是指吃飯、穿衣、如廁、室內移動、洗澡等旨在維持生命持續條件的基本日常活動,如果這部分能力受損,老年人獨立生存的狀態將無法維系,需要外界提供持續的、及時的服務支持。第二個層次是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指老年人能夠完成基本的社會性活動所需的能力,包括家務勞動(諸如洗衣、做飯)、購物、管理財物、打電話、乘坐交通工具、服藥等活動,老年人完成該類活動的能力受損不會直接危及他們的生命,但是其對周圍環境的參與和控制能力降低,從而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

對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損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仍然完好的老年人而言,他們可以借助于各項預約服務的支持實現獨立生活。但是,對于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受損的老年人而言,在獨立生活方式下很難及時獲得他們所需的照料和支持。美國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將BADL和IADL作為評估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的最重要指標,他們將照護服務界定為包括針對基本日常生活自理活動(如穿衣、洗澡、如廁等)提供的支持,在工具性生活自理活動(如服藥管理、家務勞動等)方面提供的幫助,以及健康維護(如養生)服務等。在我國社會保障和支持能力較低的情況下,BADL受損的老年人群對照護服務的需求更迫切,因此,我國在對失能老年人的評估中將BADL受損的老年人群作為首要的研究目標人群。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末,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約為3300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9%,其中有1084.3萬老人屬于完全失能老人。分城鄉來看,我國城鄉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別為5.0%和6.9%,農村高于城市。按照國際通行的ADL量表“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和洗澡”六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完全失能老年人中,84.3%的為輕度失能,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分別為5.1%和10.6%。其中,農村輕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個百分點,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別比農村高出5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東北地區完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最高,為8.8%;其次是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為7.4%和6.7%;而東部地區完全失能的比例最小,為4.8%。不論是哪個地區,完全失能老年人中,輕度失能的比例都是最高。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特征來看,城鄉完全失能老年人自評差的比例高達近七成。超過八成的城鄉完全失能老年人自報患有慢性病。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孤獨感則更為嚴重,城鄉完全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獨的比例分別達到了41.1%和50.9%。城鄉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癥狀的比例分別達到45.9%。特別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狀況則更為嚴重。

而有研究將2010—2011年期間進行的我國老年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調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我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調查(sample survey of the aged population in urban/rural China,SSAPUR)和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RALS)這三項老年專項調查數據合并測算我國城鄉老年人的失能狀況,推算同期我國失能老年人口的規模超過1989萬人,其中80歲及以上的高齡失能老年人約為664萬,占失能老年人口總數的27.34%。在失能老年人中,男性約為869萬人,占失能老年人總數的43.69%;女性超過1120萬人,約為失能老年人群總量的56.31%。城鎮失能老年人口的規模超過748萬人,約占失能老年人口總數的37.62%,其中男性約為347萬人,女性接近402萬人;農村失能老年人口的規模為1241萬,占失能老年人口的62.38%,其中男性約523萬,女性超過718萬人。從失能老年人口的數量分布來看,失能老年人中以女性居多,而且絕大多數的失能老年人生活在農村地區。2010年的城鄉地區,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規模接近431萬,占老年人總數的1.92%,其中城市老年人口中的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數量接近126萬人,而在農村地區則超過215萬人,農村老年人口中重度失能的風險以及失能人群的絕對規模均高于城市。即使經歷了較高的死亡淘汰風險,農村老年人群的失能率也超過城市老年人群,預示城鄉老年人群中存在著嚴重的健康不平等現象。老年男性的失能率遠低于老年女性;農村老年女性人群的失能率最高,而城市老年男性人群的失能率最低。可以看出,失能老年人中以老年女性居多,而且絕大多數的失能老年人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老年女性成為失能風險最高的人群,農村地區男女兩性老年人在失能率上的差距也遠遠超過城市,以上差異反映了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群在健康方面存在更為嚴重的性別不平等現象。

從我國失能老人得到的照料現狀看,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家庭照料仍是最主要的照料形式,城市和農村老人依靠家庭照料的比例分別達到81%和94%。接受居家有償照料和機構照料的失能老人比例較低,且農村失能老人遠低于城市失能老人的比例。在選擇照料類型上并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目前兒子和兒媳仍是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的主要承擔者。農村約有63%的失能老人得到來自兒子和兒媳的照料,城市約有44%的失能老人得到兒子和兒媳的照料。而城市中女兒承擔照料的比例與兒子并無顯著差異,遠超過農村女兒和城市兒媳照料的比例,這說明城市女兒在家庭照料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城市中主要由兒子和女婿照料的失能老人約占29%,主要由兒媳和女兒照料的約占44%;即使在傳統習俗中更依賴兒子養老的農村,主要由兒子和女婿照料的占36%,而兒媳和女兒照料的失能老人占41%,可見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女性相對而言更多地承擔了照料老人的工作。約1/4左右的男性失能老人依賴其配偶照料,而對于女性失能老人而言,只有5%左右得到配偶的照料,這與我國女性老年人壽命相對更長及老年喪偶較多相符合。

國內外多數研究顯示年齡、性別、慢性病患病情況、社會經濟狀況、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功能狀況等因素均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產生重要影響。高齡是失能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組老年人失能率為0.68%,70歲組老年人為2.15%,80歲組老年人為6.49%,90歲組老年人為18.56%,100歲組及以上老年人高達29.19%,老年人口失能率隨年齡的增加呈現快速遞增趨勢。增齡可以引起老年人的身體結構或功能改變,導致感覺器官功能減退、心肺功能下降、骨骼肌萎縮、日常活動量的減少等,這些都是可能導致失能的直接因素。女性是老年失能的高風險人群,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年人口總失能率為2.95%,老年女性失能率高于老年男性(3.35%vs.2.52%)。老年女性失能率高于老年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習慣久坐的生活習慣影響骨骼系統健康或肌力有關,對于存在低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患關節疾病、眼病、認知功能損傷以及抑郁癥的老年女性,其失能的情況較老年男性會更加明顯。慢性病患病情況也是失能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易發生失能,尤其是患有精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尤為明顯,如老年癡呆、帕金森病、動脈硬化性腦病、腦卒中后遺癥等。慢性腎臟疾病尤其是尿毒癥期和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患病期間多數食欲較差,常伴有惡心、腹脹的癥狀,嚴重影響了營養狀況,發生失能的風險也較高。家庭收入水平高、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失能率偏低,可能對基本的健康維護知識知曉率高,對健康的關注程度和經濟投入也高,并且愿意更多地參與戶外活動和規律的體育鍛煉,從而成為一個保護因素,失能率較低。老年人所處的婚姻狀態和家庭功能狀況對失能風險的影響,可能與這些不良的生存狀態,往往伴有不良身體狀況,如情緒低落、藥物使用增加等相關。

2010年,我國60歲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預期壽命為17.22歲,其中女性為18.53歲,超出男性2.38歲;60歲老年人的帶殘存活時間為2.53年,其中女性為2.75年,超過男性0.71年。老年女性的平均余壽和生活自理預期壽命均超過老年男性,但如果以生活自理預期壽命在余壽中所占的比重來評價老年人的健康老齡化水平,則老年女性在這一指標上的表現不及老年男性,而且這一特征隨年齡增加不斷擴大,其存活人群的生命質量低于男性。

(劉尚昕 高 超 譚 瀟 于普林)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世界人口展望報告:2017年(修訂版)2017[R].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17.

2.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New York(NY):UN DESA,Population division,2013.

3.總報告起草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老齡科學研究,2015(3):4-38.

4.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5,(ST/ESA/SER. A/390).NewYork,2015.

5.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2010.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

6.蔡玥,孟群,王才有,等.2015、2020年我國居民預期壽命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衛生統計,2016,33(1):2-4.

7.蔡玥,薛明,王才有,等.我國居民2030年預期壽命預測及國際間比較.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7,14(1):82-87.

8.張航空.我國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現狀及其變動.中國老年學,2016,36(5):1215-1216.

9.王廣州,戈艷霞.我國老年人口喪偶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老齡科學研究,2013,1(1):44-55.

10.杜鵬,謝立黎.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隊列分析.人口與經濟,2014(6):3-11.

11.晏月平,呂昭河.中國女性老年人口健康與經濟性收入來源比較分析——基于六普數據.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6):123-132.

12.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2014[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13.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死因監測數據集2012[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

14.李成福,孫林娟,王勇,等.慢性疾病對中國老年人健康預期壽命的影響研究.中國衛生統計,2017,34(3):424-426.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2a).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Estimates for 2000-2012.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Geneva:WHO,2012.

16.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2016[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6.

17.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SCDC).(2012).Study on global ageing and adult health(SAGE)Wave 1:China national report.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2.

18.姜向群,魏蒙,張文娟.我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人口學刊,2015,37(2):46-56.

19.張文娟,魏蒙.中國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和時間估計——基于合并數據的分析.人口研究,2015,39(5):3-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铜山县| 鲜城| 哈尔滨市| 闽清县| 怀仁县| 天水市| 茌平县| 涟源市| 富阳市| 石嘴山市| 鹤庆县| 信宜市| 常熟市| 西乌珠穆沁旗| 平和县| 赤水市| 汉沽区| 铜山县| 美姑县| 榆林市| 温宿县| 广丰县| 弋阳县| 海晏县| 灵丘县| 台南县| 贵州省| 南康市| 红原县| 巴南区| 兰考县| 上林县| 沂南县| 扎赉特旗| 山东省| 兴山县| 周口市| 东丰县| 鲁山县|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