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年醫學
  • 于普林
  • 10928字
  • 2020-08-14 13:12:17

第一節 老年人口統計學

一、全球人口老齡化狀況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報告指出,世界人口當前約有76億,將在2030年增加到86億,2050年達到98億,2100年達到112億。雖然全球人口不斷增加,但是由于世界整體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加上現代醫學的發展、人類壽命的延長等原因,使得人口老齡化危機日趨嚴重。在未來的幾十年里,老年人口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增加,人口老齡化(population ageing)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問題。2017年,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大約有9.62億,按照當前的以每年約3%的速度發展到2030年將會增長至14億人;2050年時將超過現在老年人口數量的2倍,達到21億人;到2100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31億人,超過現在老年人口數量的3倍。發達國家的老齡化程度會更加突出,當前歐洲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最高為25%,預計到2050年將會達到35%;北美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國民比例將從22%增加至28%;大洋洲將從17%增加至23%。一些國家人口老齡化現象已持續了較長時間,其中日本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其總人口的33%,意大利29%,葡萄牙、保加利亞和芬蘭分別占到28%,均列世界上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前列。

全球人口老齡化的步伐也較過去明顯加快。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發達國家,從聯合國的預測結果看,中國將成為世界人口史上繼日本之后又一個老齡化速度極快的人口大國。1970年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即達到了7%,1994年已經超過了14%,期間僅用了24年,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為45年、瑞士為50年、美國為65年。法國有150年的時間來適應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從10%攀升到20%,而巴西、我國和印度這些國家僅有略多于20年的時間來適應這種變化。2017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占國民比例為12%,這一比例在2050年預計將增至25%。亞洲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預計到2050年將會是現在的2倍,所占比例將由2017年的12%增加至2050年的24%。雖然非洲是生育率水平依然很高的地區,人口年齡構成相對年輕,但在未來的幾十年里,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國民比例也將從5%上升至9%。

在全球老齡化的大潮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貧困區域的老齡人口占多數。2017—2050年期間增長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中,亞洲占65%,非洲占14%,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占11%,其他地區占10%。第二,高齡老人的數量增速最快,2017年全球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1.37億,預計2050年將是現在3倍,達到4.25億,2100年將增加近7倍達到9.09億人。2017年歐洲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占到全球該年齡段老年人口數量的27%,由于其他地區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這一比例將在2050年降到17%,在2100年進一步降低至10%。

二、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是分析評價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非常敏感而又具有重要意義的指標,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是假設當前的分年齡死亡率保持不變,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同時該指標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

全球出生預期壽命(world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從2000 —2005年的67.2歲提高到2010—2015年的70.8歲,增長了3.6年。同期,全球男性和女性出生預期壽命分別從65歲和69歲提高到69歲和73歲。2010 —2015年,最不發達國家的出生預期壽命顯著提高,比2000 —2005年間增長了6歲左右,增幅約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從11歲縮短至2010 —2015年的8歲。其中,北美地區出生預期壽命最高,為79.2歲,其他依次為大洋洲地區為77.9歲,歐洲地區為77.2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為74.6歲,亞洲地區為71.8歲,非洲地區出生預期壽命為60.2歲。雖然非洲地區的出生預期壽命最低,但其增長幅度最大,為6.6歲。2045—2050年,全球出生預期壽命將繼續提高,預計增長到77歲。非洲地區出生預期壽命將增加11歲,達到71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預期壽命將增加約6~7歲,而北美和大洋洲將增長4~5歲。預計到2095—2100年,全球出生預期壽命最終將達到83歲。數據顯示,全球各地區出生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不同地區和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在未來依然存在出生預期壽命的差距,但到2045—2050年,這種地區間差異將明顯減少。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狀況

人口老齡化是指因老年人口增加或少兒人口減少所引致的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出生率的持續下降,既是人口增長率從上升轉為下降的一個標志,同時也是人口年齡結構由“年輕化”導向“老齡化”的啟動信號。少兒人口數量的縮減,使老年人口比例相對擴大,從而導致人口老齡化。此時的老齡化是由生育率下降所引致的,或者說這一時期出生率下降對老齡化的影響作用大于死亡率的影響作用,因而這時的老齡化被認為是生育率降低主導的人口老齡化。這種由生育率降低主導的老齡化不是靠增加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而是通過少兒人口絕對數的減少來促成老年人口相對數的上升,這種此消彼長的互動關系體現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相對老齡化”,反映在人口年齡金字塔上就是底部的收縮,故又有“底部老齡化”之稱。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條件水平不斷增強,人口死亡率逐漸降低。在一個完整的人口轉變歷程中,死亡率的下降總是先集中于少兒人口,之后逐漸過渡到老年人口。伴隨這種過渡的完成,死亡率下降將逐漸取代生育率下降而成為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深的主導力量。死亡率下降對老齡化的影響是通過直接增加老年人口絕對數來實現的,實為人口年齡結構的“絕對老齡化”,反映在人口金字塔上就是頂端在變寬,也稱“頂端老齡化”。

新中國成立至世紀之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有效實施,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傳統型到過渡型再轉變為現代型,人口年齡結構(population age structure)也隨之從年輕型過渡到成年型再轉變為老年型(圖2-1)。199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10.3%,從此進入老齡化社會。

圖2-1 我國1953年、1982年、2000年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人口金字塔

1.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發展迅速

我國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其人口老齡化進程(population ageing process)要遠遠快于很多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中國1990—2010年的老齡化速度為3.3%,高于世界各國老齡人口平均增長速度(2.5%)。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抽樣變動樣本數據資料,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4%左右,在1997年超過7%,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02億,人口老齡化水平達到14.9%。相比之下,法國、瑞典和美國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從7%增至14%分別用了115年、85年和69年。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在12.67億的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1.78億,所占比例高達13.26%,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已達到2000萬左右,是世界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老齡化指數也從2000年的28.7%,上升到2010年的53.4%,老齡化進程顯著加速。國家統計局2018年1月18日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65歲以上人口達15831萬人,占11.4%。據近兩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6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886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617萬;2016年至2017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1004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828萬,我國老齡化速度在明顯加快!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構成比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將從2010年的12.4%(1.68億)增長到2040年的28%(4.02億)。2013年中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2260萬,到2050年,該數字有望提高到4倍,將達9040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齡老年人群體。

2.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呈現四個重要發展階段

快速人口老齡化階段(1999—2022年)。老年人口數量從1.31億增至2.6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從10.3%升至18.5%。此階段的典型特征是底部老齡化顯著,少兒人口數量和比重不斷減少,勞動力資源供給充分,是我國社會總撫養比相對較低的時期,有利于我國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戰略準備。

急速人口老齡化階段(2022—2036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從2.68億增至4.23億,人口老齡化水平從18.5%升至29.1%。此階段的總人口規模達到峰值并轉入負增長,老年人口規模增長最快,老齡問題集中爆發,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最艱難的階段。

深度人口老齡化階段(2036—205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從4.23億增至4.87億的峰值,人口老齡化水平從29.1%升至34.8%。此階段總人口負增長加速,高齡化趨勢顯著,社會撫養負擔持續加重并達到最大值(102%),我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形勢最為嚴峻的國家。

重度人口老齡化平臺階段(2053—2100年)。老年人口增長期結束,由4.87億減少到3.83億,人口老齡化水平始終穩定在1/3上下。這一階段,少兒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規模共同減少,各自比例相對穩定,老齡化高位運行,社會撫養比穩定在90以上,形成一個穩態的重度人口老齡化平臺期。

3.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絕對規模大:

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突破2億,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突破4億,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分別占屆時亞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按高方案預測,老年人口峰值將逼近5億,比屆時發達國家老年人口的總和還要多出1億。

(2)發展速度快,波動幅度大:

由于過去人口發展不均衡,未來40年我國將經歷3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其增長數量和比例將呈現出劇烈波動態勢,波動幅度超過50%。人口老齡化水平將由目前的1/7快速攀升到21世紀中葉的1/3,老齡化程度從10%提高到30%。我國將僅用41年就走完英、法、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齡化歷程,是除日本外的世界人口大國在崛起過程中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由于過去人口發展不均衡,未來40年我國將經歷3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其增長數量和比例將呈現出劇烈波動態勢,波動幅度超過50%。

(3)高齡化顯著:

2050年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將達到1億,是2010年的5倍;高齡比(高齡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總量的比重)達到22.3%,是2010年的2倍,相當于屆時發達國家高齡老年人口的總和,占世界高齡老年人口總量的1/4。這一高齡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和高齡化過程是世界人口老齡化發展歷史上少有的。

(4)人口老齡化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

我國不同省份之間的老齡化進程差異巨大,最早和最晚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上海和西藏時間上將相差40余年。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是重慶,其中重慶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4.1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06個百分點。年齡結構“最年輕”的是西藏,65歲及以上人口占5.4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57個百分點。此外,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老年人口比重差異顯著,老齡化水平呈現出東部放緩、中西部不斷加快的態勢,而且隨著中西部青壯年人口向東部地區流動,這種趨勢將進一步加劇。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大量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2014年,農村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比城市高出2.60個百分點,比城鎮高出2.63個百分點,城鄉人口老齡化水平的差距明顯擴大。推測21世紀內我國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水平將始終高于城鎮,在差值最高的2033年將達到13.4個百分點。

(5)空巢和獨居老年人比重增高:

隨著我國城鎮化改革加速,越來越多的家庭規模趨于小型化,中國空巢老年人的比重不斷增高。《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空巢老年人占到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年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老年人總數的41.9%。2017年,我國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推測預計到2020年,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將成為老年人中的“主力軍”。

(6)失能老年人比重大:

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伴隨著明顯的高齡化趨勢,高齡常常意味著較高的失能風險,調查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末,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約為3300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9%,其中有1084.3萬老人屬于完全失能老人,占全國老年人口的6.25%。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高達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18.3%。我國老年人長壽而不健康,“帶病生存”已成常態。

(7)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未富先老:

我國是在尚未實現工業現代化且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與那些“邊富邊老”或者“先富后老”的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才達到856美元,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達到5000至1萬美元。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發展呈漸進的步伐,而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社會經濟發展,屬于比較典型的“未富先老”。

四、我國老年人口死亡統計

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的死亡率(mortality)不斷下降。在死亡率下降的同時,人口死因構成(death causes)也發生了重大轉變。曾經構成人類主要死因和生命最大威脅的傳染性疾病逐步被退行性慢性病所取代。老年人口的死因中91.2%是慢性疾病,主要是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高血壓和精神疾患。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間,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死亡人口數達到558.3萬人;其中老年男性約306.10萬人,老年女性252.21萬人,其粗死亡率分別為35.99‰和28.55‰。農村老年人口中死亡人口總數達到360.4萬,其中老年男性196.51萬,老年女性163.9萬,其粗死亡率分別為40.22‰和32.49‰;城鎮老年人口中死亡老年人口總數為89.81萬,其中老年男性為49.81萬,老年女性為40萬,其粗死亡率分別為31.52‰和24.73‰;城市老年人口中死亡人口總數達到108.1萬,其中老年男性為59.78萬,老年女性為48.31萬,其粗死亡率分別為26.71‰和20.18‰。農村老年人口死亡量遠大于城鎮老年人口,且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鎮,老年男性人口的死亡總量及死亡率均遠超過老年女性人口,這一差異充分體現了老年女性人群的生存優勢。

五、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4歲。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0—2015年各年齡段預期壽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與2000—2010年相比,低齡組增幅趨緩,高齡組增幅上升(表2-1)。利用衛生計生委生命登記系統積累數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資料及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部分預測結果,推算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結果為79.04歲,較2015年的76.34歲增長了2.7歲,其中男性預期壽命將達76.28歲,女性將達82.12歲,男女性別差異擴大至5.84歲。2030年各年齡段預期壽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比較不同年齡別老年男女兩性人口的預期壽命可以發現,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預期壽命普遍長于男性,這歸因于在正常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女性具有的先天生存優勢,在老年階段,女性的生存優勢表現得尤為明顯(表2-2)。

表2-1 我國居民年齡別預期壽命(歲)

續表

表2-2 我國居民不同性別、年齡別預期壽命(歲)

六、我國長壽老人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對長壽老人(longevity)的劃分標準90歲以上。長壽老人增多,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進步的綜合反映。

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90歲以上長壽人口在這10年來增長很快,百歲老人從1.7萬人增加至3.6萬人,增長了111.8%;90歲以上老人從97.1萬人增長至184.6萬人,增長了90.1%;以65歲以上老人為統計基數計算增長率,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90歲以上的老人的千分比10年間從11‰增長至15.8‰,增長了43.6%;百歲以上老人的萬分比從1.9增長至3.1,增長了68.4%,增長速度非常快。

這10年來,國家政治局面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快,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醫學進一步發展,國家積極進行老年常見病防控措施,積極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制定居民膳食營養指南,發展老年社會保障事業,使得老年人健康意識提高,普遍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再加上老年人口基數自然增多,以上因素,使得我國長壽老人的快速增長。

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長壽人口比西北一些省份比例高,長壽人口多,地理區位特點顯著。90歲及以上長壽人口比例比較高的省份(前4位)有海南、上海、廣東、廣西,其千分比分別為29.46‰、27.17‰、26.62‰、24.99‰;比例比較低的省份(后4位)有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其千分比分別為6.91‰、8.07‰、8.22‰、9.52‰。100歲及以上長壽人口比例比較高的省份(前4位)有海南、廣西、廣東、新疆,其萬分比分別為16.64、7.00、6.07、5.25;100歲及以上比例比較低的省份(后4位)有山西、甘肅、內蒙古、陜西,其萬分比分別為0.84、0.92、1.01、1.07。長壽人口城市與鄉村所占比例一樣,城市90歲以上的長壽人口千分比同為16‰,城市100歲以上的長壽人口萬分比同為3。長壽人口比例較高的省份和長壽人口比例較低的省份取決于其內在的地理氣候、飲食文化、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等因素。盡管城鄉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有差別,但是城鄉長壽人口差別不大。

在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民族有19個。在這19個民族中,以本民族65歲以上老人為基數,進行長壽人口比例的排序。90歲以上長壽人口千分比排序,前5位的民族有:回族23.92‰、壯族23.88‰、黎族22.01‰、瑤族20.40‰、維吾爾族19.73‰。100歲以上長壽人口萬分比排序,前5位的民族有:黎族11.38、維吾爾族10.82、瑤族7.94、傣族6.75、回族5.93。我國56個民族中,黎族、瑤族、維吾爾族、壯族、回族、傣族長壽人口比較多。人口最多的漢民族長壽人口排序在中等偏上,90歲以上長壽人口千分比為16.77‰,排序為第6位;100歲以上的長壽人口萬分比為2.94,排序為第9位。此外,19個民族中,只有維吾爾族長壽人口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他民族都是女性長壽人口高于男性。

七、我國老年人口受教育狀況

最近4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近30年來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education degree)不斷提高,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從1982年到2010年,未上過學的老年人口比例下降了56.9%;小學的比例上升了33.35%;初中的比例上升了15.64%;高中和大專及以上的比例分別升高了4.97%和2.94%;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比例超過2/3。老年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性別差距隨著時間的轉移先上升后下降,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性別差距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口在年輕的時候受教育機會的性別差距造成的。年齡越高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低,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齡差距先擴大后縮小。隨著年齡的升高,未上過學的比例在上升,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接近一半的人沒有上過學。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均隨著年齡的升高而下降。大專及以上組的比例以70~79歲組的最高,最低的是80歲及以上組。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城市高于農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市與鄉差距在擴大,鎮與鄉差距在縮小。未上過學和小學的老年人口以農村比例最高,其次是鎮,城市的比例最低。受教育程度為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的以城市最高,其次是鎮,農村最低。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主要是由于新中國成立前老年人受教育較差,隨著受教育程度高的準老年人逐漸進入老年,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會越來越高。由于建國前后教育事業發展的影響,整體來看,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及城鄉差異都在縮小。

八、我國老年人口婚姻狀況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抽樣數據推算,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15億人,分析我國老年人口婚姻狀況(marital status),有配偶老年人口為6264萬人,占54.48%。無配偶老年人口5235萬人,占45.52%,其中喪偶(widowed)老年人口4962萬人,占43.15%。根據2005年人口1%抽樣調查推算,全國老年人口達到1.60億人,有配偶老年人口總量上升到11276萬人,占70.39%;無配偶老年人口4742萬人,占29.6%,其中喪偶老年人口4367萬人,占27.26%。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老年人口達到1.78億人,有配偶老年人口總量為12528萬人,占70.55%。無配偶老年人口5228萬人,占29.45%,其中喪偶老年人口4774萬人,占26.89%。與2000年和2005年相比,無配偶老年人口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喪偶的比例下降和離婚比例相對穩定。

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發現,分性別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差別很大,男性有配偶的比例為79.46%,遠遠高于女性的62.08%。60~64歲老年男性人口間,年齡每增長1歲,有配偶比例平均下降0.5個百分點,年齡每增長1歲,有配偶比例平均下降1.5個百分點。到65歲及以上年齡時,老年男性有配偶比例已經下降到74.95%,而老年女性有配偶比例已經下降到52.53%。老年女性有配偶比例隨年齡增長的下降速度明顯快于男性。

喪偶是老年人口無配偶的主要原因,在老年人口無配偶的構成中,老年人口的喪偶比例為26.89%,未婚比例不到2%,離婚比例不到1%。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口的喪偶率提升很快,從60歲組的9.41%上升到65歲及以上組的34.46%,增長了25.05%。2010年我國老年女性人口喪偶比例為36.95%,老年男性為16.30%,老年女性喪偶比例明顯高于老年男性。隨年齡的增長,女性老年人口喪偶比例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男性老年人口,60歲到65歲及以上老年女性人口喪偶比例由12.92%增至46.71%,增長了33.79%,而老年男性由5.95%上升到21.10%,增長了15.15%,可見女性老年人更容易遭受喪偶之痛。

農村女性老年人口喪偶絕對人數最多。2010年農村女性老年人口中喪偶人數達到1983萬人,占全國喪偶老年人口的41.76%,其次是城鎮女性老年人口,喪偶人數達到1362萬人,占全國喪偶老年人口的28.69%;農村男性喪偶老年人口為920萬人,居第三位,占全國喪偶老年人口的19.39%;城鎮男性喪偶老年人口喪偶人數最少,為483萬人,占全國喪偶老年人口的10%。從老年人口喪偶率的分布來看,農村女性老年人口喪偶比例最高,38.65%的農村女性老年人口喪偶。其次是城鎮女性老年人口,喪偶率達到34.74%。城鎮老年男性人口喪偶率最低,為13.22%。隨著老年人口年齡的增加,喪偶率顯著上升,并且差距明顯擴大。

預測2010—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喪偶老年人口總量將由4774萬人增長到11840萬人,增長了1.48倍。從分性別的喪偶老人總量看,2010—2050年男性喪偶老人和女性喪偶老人總量均有明顯增長。男性喪偶老人總量從814萬人增長到2391萬人,幾乎是2010年的3倍。女性喪偶老人總量從3960萬人增長到9449萬人,是2010年的2.4倍。另外,女性喪偶老人總量的增長幅度幾乎是男性喪偶老人增長幅度的3倍,明顯高于男性喪偶老人。由此可見,我國未來不僅老年人口女性化趨勢明顯,而且喪偶老人女性化問題也將非常突出。

九、空巢老人

空巢家庭(empty-nest family)是指無子女或雖有子女,但子女長大成人后因各種原因如工作、求學、外出打工等長期離開老人,剩下老年夫婦或一位老人獨自居住的家庭。通常將空巢家庭中的老人稱為空巢老人(empty-nest elderly)。空巢家庭的形成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年輕人由于工作等原因無暇照顧老人,導致老人長期獨居,形成空巢家庭;也有些老人因不愿意成為子女的負擔等原因選擇空巢而居;由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聯姻組成的421家庭結構很常見,雙方老人不能或不愿與子女共同生活,主動或被動形成空巢家庭。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達32.64%,65歲及以上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達到31.77%,其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達到35.65%,與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占比上升了8.94%。空巢現象已經成為我國老齡化進程中不可回避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研究發現,空巢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心理情感問題,而情感問題中最主要的是孤獨感。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將老人分類為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時,空巢老人家庭滿意度差者占45.8%,而非空巢老人只占18.8%。進一步將空巢老人分類為偶居空巢老人和獨居空巢老人時,則獨居空巢老人在各方面的情況都表現的相對更差。空巢現狀使得一部分老年人對生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顯著降低,引發了空巢老人以焦慮、抑郁和負性情緒等為主的各種心理問題。

進入老年期,隨著機體生理功能的減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普遍不良,而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狀況相互影響。空巢老人患病后,需要治療護理,影響老人的自主生活能力,會加重老人的心理負擔,而自主生活能力的下降也會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健康狀況受到影響,進入惡性循環狀態。因此,除了關注空巢老人生理健康外,及時疏導和治療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十、我國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我國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來源(the main source of livelihood),全國僅24.1%的老年人依靠養老金生活,約29.1%依靠勞動收入,近40.7%的靠家庭供養,我國依然以家庭供養為主導。雖然2010年我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與10年前一致,依然集中在家庭供養、勞動收入和養老金這三大塊,但各部分所占比例出現了明顯變化。與2000年相比,依靠家庭供養和勞動收入的老年人比例與均降低了3%,依靠養老金的比例比增加了4.5%。此外,依靠最低收入保障的比例提高了1倍多,增至3.9%,成為各種主要生活來源類別中變化最大的一類。

男性老年人口以勞動收入為主的比例最高,達到36.6%,其次是養老金和家庭供養,比例分別為28.9%和28.2%。而老年女性則主要依靠家庭供養,有52.6%的老年女性生活主要來源是子女或者其他家人的經濟支持,比老年男性高出24.3%,可見我國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性別差異顯著,而且老年女性的經濟獨立性相比老年男性更低一些。

2011年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追蹤調查中對失能老年人生活來源的數據顯示,與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相比,失能老人的生活來源有很大差異。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其生活主要來源中,51.88%來源于子女供給,18.51%來源于退休金,7.62%來源于當地政府和社團,14.73%來源于配偶與個人勞動所得。而被訪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有66.26%來源于子女供給,16.37%來源于退休金,5.77%來源于當地政府和社團,配偶與個人勞動所得僅占2.2%,由此可以看出,失能老人由于喪失勞動能力對家庭成員(主要是子女)的經濟依賴要大于普通老年群體。此外,不同地區、不同性別和年齡組之間的被訪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也存在明顯差異。城鎮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退休金和子女供給,其中退休金占26.3%,子女供給占55%;農村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子女供給,占79.4%。從性別差異方面看,退休金和子女供給是男性失能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退休金占34.4%,子女供給占54.4%;女性被訪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子女供給,占72.2%,退休金僅占7.5%。與男性失能老人相比,女性失能老人在主要生活來源上更依賴其他家庭成員。在不同年齡組差異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失能老人對子女的經濟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其中,90歲年齡組最高,約占71%,80歲年齡組維持在60%左右,百歲及以上年齡組約69%。此外,隨著失能老人年齡的增長,政府及社團幫助在其主要生活來源中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百歲組中當地政府或社團的幫助占8.7%。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對其主要生活來源影響較小,子女依然是失能老人主要生活來源的提供者,占65%以上。在既有的生活來源中,約77%的被訪失能老人表示可以滿足其生活需要,約23%的被訪失能老人表示現有的生活來源不能滿足其生活需要。相對于輕度失能老人來講,重度失能老人在生活來源方面更需要幫助。

經濟活動參與率(economic activity participation rate)是指60歲及以上的經濟活動人口與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老年人力資源的利用情況。老年人口經濟參與率越高,說明其經濟養老能力越弱。2000—2010年,全國兩性老年人口經濟活動參與率均提高,老年男性為0.1%,老年女性為0.26%,老年女性提升幅度更大,說明女性需要獲得經濟收入的欲望強大于男性,而且其經濟活動參與性也大于男性。同時,從城鄉比較,農村女性老年人口的經濟活動參與率遠高于城、鎮。

以從事的產業分布來看,老年女性從事勞動強度相對較大的第一產業(生產產業)較高,比老年男性高10%,老年男性在第二產業(加工產業)、第三產業(服務產業)比老年女性分別高近5%和3%。從城、鎮、鄉村看,第一產業中均顯示老年在職女性高于男性,尤其以鎮的差距最大,鄉村差距最小。其余第二、三產業均顯示男性高于女性,但差距較小,說明老年女性以絕對第一產業為主。在轉型期的我國,老年在職女性以第一產業為主,既顯示老年女性的就業范圍相對較窄,同時也反映出其勞動收入較低,從而會影響其健康狀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万宁市| 搜索| 绍兴县| 贵南县| 筠连县| 外汇| 溧水县| 蒙山县| 白银市| 峡江县| 白朗县| 绥滨县| 讷河市| 龙泉市| 郓城县| 电白县| 车致| 景谷| 蓬莱市| 苗栗县| 汕头市| 西平县| 怀集县| 襄垣县| 江孜县| 丹巴县| 宁德市| 丰台区| 封丘县| 江口县| 沂南县| 廊坊市| 长寿区| 金坛市| 禄丰县| 临澧县| 板桥市| 禹州市| 武鸣县|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