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技能培訓叢書:醫護技實踐技能操作手冊
- 胡秀英
- 8118字
- 2020-07-31 15:05:56
第二節 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
個人防護用品是用于保護醫務人員避免接觸感染性因子的各種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面罩、防水圍裙、隔離衣及防護服等。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并在有效期內正確使用,以保證防護效果。
一、口罩的使用
醫務人員應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紗布口罩指能保護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塵、氣溶膠、微生物和灰塵的傷害的防護用品。外科口罩指能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的防護用品。醫用防護口罩指能阻止經空氣傳播的直徑≤5μm的感染因子或近距離(<1m)經飛沫傳播的疾病而發生感染的口罩。
【目的】
保護患者及醫務人員,避免交叉感染。
【準備】
1.操作者準備
著裝整潔,常規洗手或用消毒洗手液洗手。
2.用物準備
醫務人員應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①一般診療活動,可佩戴紗布口罩或外科口罩;②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③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
【操作程序】
1.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1)將口罩下方帶系于頸后,上方帶系于頭頂中部(圖1-2)。
(2)將雙手指尖放在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壓,并逐步向兩側移動,根據鼻梁形狀塑造鼻夾。

圖1-2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3)調整系帶的松緊度。
2.醫用防護口罩的佩戴方法
(1)一手托住防護口罩,有鼻夾的一面背向外(圖1-3A)。
(2)將防護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夾部位向上緊貼面部(圖1-3B)。
(3)用另一只手將下方系帶拉過頭頂,放在頸后雙耳下(圖1-3C)。
(4)再將上方系帶拉至頭頂(圖1-3D)。
(5)將雙手指尖放在金屬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鼻夾,并分別向兩側移動和按壓,根據鼻梁的形狀塑造鼻夾(圖1-3E)。


圖1-3 醫用防護口罩的佩戴方法
3.摘口罩方法
(1)不要接觸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開下面的系帶,再解開上面的系帶。
(3)用手僅捏住口罩的系帶丟至醫療廢物容器內。
4.檢查醫用防護口罩密合性的方法
每次佩戴醫用防護口罩進入工作區域之前,應進行密合性檢查。檢查方法:將雙手完全蓋住防護口罩,快速呼氣,若鼻夾附近有漏氣應調整鼻夾,若漏氣位于四周,應調整到不漏氣為止。
【注意事項】
1.不應一只手提鼻夾。
2.醫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濕后、受到患者血液、體液污染后,應及時更換。
4.每次佩戴醫用防護口罩進入工作區域之前,應進行密合性檢查。
二、護目鏡/防護面罩的使用
護目鏡是防止患者的血液、體液等具有感染性的物質濺入人體眼部的防護用品。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和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為呼吸道傳染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目的】
防止患者的血液、體液等具有感染性的物質濺入人體眼部。
【準備】
1.操作者準備
著裝整潔,洗手或衛生手消毒。
2.用物準備
合適的護目鏡/防護面罩。
【操作程序】
1.戴護目鏡/防護面罩的方法
戴上護目鏡、防護面罩,調節舒適度。
2.摘護目鏡/防護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頭部或耳朵的一邊摘掉,放入回收或醫療廢物容器內。
【注意事項】
佩戴前應檢查護目鏡/防護面罩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無松解。
三、手套的使用
手套是防止病原體通過醫務人員的手傳播疾病和污染環境的用品。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時,應戴無菌手套。
【目的】
保護患者及醫務人員,避免交叉感染。
【準備】
1.操作者準備
著裝整潔,洗手或衛生手消毒。
2.用物準備
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醫療廢物容器。
【操作程序】
1.戴無菌手套的方法
(1)打開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開口處。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手套,對準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口袋,以戴著無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內面,將手套戴好。然后將手套的翻轉處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脫手套的方法
(1)用戴著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
(2)用戴著手套的手握住脫下的手套,用脫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潔面(內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
(3)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丟棄至醫療廢物容器內。
【注意事項】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脫去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四、隔離衣、防護服的使用
隔離衣是用于保護醫務人員避免受到血液、體液和其他感染物質污染或用于保護患者避免感染的防護用品。防護服指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患者時所穿的一次性防護用品。醫護人員應根據診療護理操作的需要,選用隔離衣或防護服。防護服應符合相關規定,隔離衣應后開口,能遮蓋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
【目的】
1.防止病原體的傳播。
2.保護患者和工作人員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
【穿隔離衣的時機】
1.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時,如傳染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
2.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準備】
1.操作者準備
取下手表、卷袖過肘;常規洗手或用速干洗手液洗手,戴口罩、帽子。
2.用物準備
檢查隔離衣或防護服有無破損,選擇大小合適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應遮蓋住工作服并過膝。
3.環境準備
潛在污染區。
【操作程序】
1.穿隔離衣的方法
(1)操作者手持衣領取下隔離衣,雙手將衣領的兩端向外折,清潔面朝自己,露出衣袖內口。
(2)右手提衣領,左手伸入袖內,右手將衣領向上拉,露出左手(圖1-4A)。
(3)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露出右手,勿觸及面部,兩手持衣領,由領子中央順著邊緣向后系好頸帶(圖1-4B、C)。
(4)扎好袖口(圖1-4D)。
(5)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5cm)處漸向前拉,見到邊緣捏住,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雙手在背后將衣邊對齊(圖1-4E、F)。
(6)向一側折疊,一手按住折疊處,另一手將腰帶拉至背后折疊處(圖1-4G、H)。
(7)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將帶子系好,即可進入病室為患者進行護理操作(圖1-4I)。
2.脫隔離衣的方法
操作完畢,脫隔離衣,此時隔離衣已被污染,按下列方法和步驟進行。
(1)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圖1-5A)。
(2)解開袖帶,塞入袖袢內,充分暴露雙手,進行手消毒(圖1-5B)。


圖1-4 穿隔離衣的方法
(3)解開頸后帶子(圖1-5C)。
(4)右手伸入左手袖內,拉下袖子過手(圖1-5D)。
(5)用遮蓋著的左手握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側袖子(圖1-5E)。
(6)雙手轉換逐漸從袖管中退出,脫下隔離衣(圖1-5F)。
(7)左手握住領子,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污染面向外懸掛污染區;否則污染面向里。
(8)不再使用時,將脫下的隔離衣污染面向內卷成包裹狀,丟至醫療廢物容器內或放入回收袋。
3.隔離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換的穿脫方法
(1)穿法同前
(2)脫法如下:①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②解開袖帶,塞入袖袢內,充分暴露雙手,進行手消毒。③消毒雙手,解開頸后帶子,雙手持帶將隔離衣從胸前向下拉。④右手捏住左衣領內側清潔面脫去左袖。左手捏住右衣領內側下拉脫下右袖,將隔離衣污染面向里,衣領及衣邊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備用。

圖1-5 脫隔離衣的方法
4.防護服穿脫方法
(1)聯體或分體防護服,應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鎖的順序。
(2)脫聯體防護服時,先將拉鏈拉到底。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脫離頭部,脫袖子;由上向下邊脫邊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脫下后放入醫療廢物袋內。
【注意事項】
1.隔離衣和防護服只限在規定區域內穿脫。
2.穿前應檢查防護服有無破損;發現有滲漏或破損應及時更換;穿時勿使衣袖觸及面部及衣領;脫時應注意避免污染。
3.隔離衣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遇污染時隨時更換。
五、鞋套的使用
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應用。下列情況應穿鞋套:
1.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時。
2.從緩沖區進入負壓病房時。
3.鞋套應在規定區域內穿,離開該區域時應及時脫掉鞋套。發現破損應及時更換。
六、防水圍裙的使用
防水圍裙分為重復使用的圍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圍裙。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質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后應及時清洗消毒。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一次性使用圍裙應一次性使用,受到明顯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七、帽子的使用
用于防護的帽子分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進入污染區和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時應戴帽子。使用帽子應注意:
1.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2.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
3.一次性帽子應一次性使用。
八、傳染病的隔離和防護
【隔離】
隔離是指采用各種方法和技術,防止病原體從患者及攜帶者傳播給他人的一種措施。感染在醫院內傳播包括三個環節,即感染源、感染途徑和易感人群,這三個環節稱感染鏈。隔離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隔離技術,切斷感染鏈中的傳播途徑,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醫務人員及媒介物中播散,降低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醫院感染的傳播,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和暴發。
【隔離技術】
隔離技術是為達到隔離預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和措施,主要包括正確的手衛生,合理使用口罩、手套、防護服等防護用品。詳見本章第一節和第二節。
【隔離的種類及措施要求】
(一)標準預防
標準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采取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包括手衛生,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隔離衣、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標準預防基于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膚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
(二)基于疾病傳播方式的預防
醫療機構應根據微生物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和其他途徑傳播),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主要用于經接觸傳播的疾病。接觸傳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過手、媒介物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接觸確診或可疑感染經接觸傳播的疾病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等患者,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接觸傳播隔離預防。
1.接觸傳播的隔離預防
(1)患者的隔離預防:①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②無條件時,感染同種病原體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③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④應減少轉運。如確需轉運時,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減少其對其他患者、醫務人員和環境表面的污染。
(2)醫務人員的防護:①接觸隔離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后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②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時,應穿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后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③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的出入。
2.空氣傳播的隔離預防
主要用于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空氣傳播是以空氣為媒介,在空氣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隨氣流流動導致的疾病傳播,又稱微生物氣溶膠傳播。接觸確診或可疑感染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結核、流行性腦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熱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1)建筑布局:應符合區域隔離預防的要求。
(2)患者的隔離預防:①患者應單間安置,通風良好;②無條件時,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③無條件收治時,應盡快轉送至有條件收治呼吸道傳染病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并注意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的防護;④當患者病情允許時,應戴醫用外科口罩,并限制其活動范圍;⑤應嚴格空氣消毒。
(3)醫務人員的防護:①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的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②進入確診或可疑傳染患者房間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或隔離衣;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③遵循具體要求使用防護用品。
3.飛沫傳播的隔離預防
用于經飛沫傳播的疾病。飛沫傳播是指感染源產生帶有病原微生物的飛沫核(>5μm),在空氣中短距離(1m內)移動到易感人群的上呼吸道(口、鼻黏膜或眼結膜等)導致的傳播。接觸確診或可疑感染經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腦膜炎等疾病,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飛沫傳播隔離預防。
(1)患者的隔離預防:①患者或可疑傳染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病房;②無條件時,相同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③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④應減少轉運,當需要轉運時,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⑤患者病情允許時,應戴醫用外科口罩;⑥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的相隔距離應在1m以上;⑦加強通風,空氣可不進行特殊的處理。
(2)醫務人員的防護:①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的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②與患者近距離(1m以內)接觸,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或隔離衣;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具體要求應遵循防護用品使用要求。
九、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的防護
【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的概念】
血源性病原體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體液中的能引起人體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職業接觸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中,通過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損皮膚或非胃腸道接觸含血源性病原體的血液或其他潛在傳染性物質的狀態。
【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的防護】
1.消除危害
應當盡可能優先采用消除危害因素的措施。
(1)將銳器和針具全部轉移到工作場所之外,消除所有不必要的注射,用噴射注射器來替代注射或針具。
(2)清除不必要的銳器,如使用手巾鉤和采用無針IV系統。
2.工程控制
通過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轉移工作場所的危害,如使用銳器處置容器(也稱為安全盒)立即回收、插套或鈍化使用后的針具(也稱為安全針具裝置或有防傷害裝置的銳器)。
3.管理控制
制定政策限制接觸危害如采取普通預防策略,包括組建勞動者衛生安全委員會和針刺傷害預防委員會,制訂職業接觸風險控制計劃,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裝置,持續培訓安全裝置的使用方法。
4.操作規程控制
通過改變勞動者的行為減少對血源性病原體的職業接觸。
(1)可能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的工作場所,應禁止進食、飲水、吸煙、化妝和摘戴隱形眼鏡等。
(2)禁止食品和飲料混置于儲存血液或其他潛在污染物質的冰箱、冰柜、抽屜、柜子和桌椅面等。
(3)禁止彎曲被污染的針具、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禁止用手分離使用過的針具和針管、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
(4)在處理血液或其他潛在污染物質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噴、濺、灑落和飛揚或產生飛沫。
(5)禁止用口吮吸血液或其他潛在傳染性物質。
(6)在收集、處理、操作、儲藏和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他潛在傳染性物質污染的標本應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7)在維修或者運輸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潛在傳染性物質污染的設備前應當檢查,并進行必要的消毒,用人單位能夠說明無法對設備進行消毒情況時除外。
(8)在被污染的設備上張貼生物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9)在處理、維修或者運輸被血源性病原體污染的設備前,用人單位應告知相關勞動者、維修人員和(或)制造商,以便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10)任何設備、環境或工作臺面被血液或其他潛在傳染物污染后應立即清潔和消毒。
(11)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損玻璃物品,應使用刷子、垃圾鏟和夾子等器械處理。
(12)禁止勞動者直接把手伸入容器中存放和處理被污染的重復性使用的銳器。
(13)安全注射要求注射不傷及被注射的人,并且實施注射的人不受任何可避免的風險傷害,注射所產生的廢物不對社會造成危害。要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方能達到安全注射。
(14)在外科和所有涉及外科操作的內科、婦產科和牙科,包括常規醫療操作,以及產科、婦科和應急救援中,均應采取措施降低手術職業接觸的風險。
(15)銳器的廢棄與存放:①被污染的銳器應盡快廢棄至密閉、防刺破和防泄漏的容器中。②存放污染銳器的容器應盡可能放在靠近工作場所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安全使用;使用時應豎放,定期更換,不容許存放過滿。③存放污染銳器的容器移出使用區或更換時,應先蓋好容器,防止在處理、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發生內容物的溢出和外露;移出前若有發生穿透或泄漏的可能,應將其放入第二層容器中,第二層容器的要求同上。④不能徒手打開、清空或清洗重復性使用的容器,避免操作時引起勞動者皮膚損傷。
5.個人防護用品
在勞動者與危害之間設置屏障或過濾裝置,如護目鏡、手套、口罩和防護服。
【接觸后的應急處理】
發生血源性病原體意外職業接觸后應立即進行局部處理,包括: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被污染的黏膜。
2.如有傷口,應當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動水進行沖洗。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用75%乙醇或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接觸的黏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接觸后的評估】
1.評價源患者
(1)根據現有信息評估被傳染的風險,包括源患者的液體類型(如血液,可見體液,其他潛在的傳染性液體或組織和濃縮的病毒)和職業接觸類型(即經皮傷害、經黏膜或破損皮膚和叮咬)。
(2)對已知源患者進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體和艾滋病病毒檢測。
(3)對于未知源患者,要評估接觸者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風險。
(4)不應檢測被廢棄的針具或注射器的病毒污染情況。
2.評價接觸者
通過乙肝疫苗接種史和接種反應評估接觸者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狀況。
【接觸后的預防措施】
1.乙型肝炎病毒預防
接觸后預防措施與接種疫苗的狀態緊密相關:
(1)未接種疫苗者,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種乙肝疫苗。
(2)以前接種過疫苗,已知有反應者,無需處理。
(3)以前接種過疫苗,已知沒有反應者,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種乙肝疫苗。
(4)抗體反應未知者進行抗原抗體檢測,如檢測結果不充分,應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種乙肝疫苗的措施。
2.丙型肝炎病毒預防和隨訪
沒有推薦采用接觸后預防措施。
3.艾滋病病毒預防和隨訪
盡快采取接觸后預防措施,預防性用藥應當在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接觸后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即使超過24小時,也應實施預防性用藥。對所有不知是否懷孕的育齡婦女進行妊娠檢測。育齡婦女在預防性用藥期間,應避免或終止妊娠。預防性用藥應:
(1)如果存在用藥指征,應當在接觸后盡快開始接觸后預防。
(2)接觸后72小時內應當考慮對接觸者進行重新評估,尤其是獲得了新的接觸情況或源患者資料時。
(3)在接觸者可耐受的前提下,給予4周的接觸后預防性用藥。
【接觸后的隨訪】
建議接觸者在隨訪期間發生任何急癥都向用人單位請求進行醫學評估。
1.乙型肝炎病毒接觸后的隨訪
對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接觸者開展跟蹤檢測:
(1)在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2個月后進行病毒抗體追蹤檢測。
(2)如果3~4個月前注射過乙肝免疫球蛋白,則抗原抗體反應不能確定為接種疫苗后產生的免疫反應。
2.丙型肝炎病毒接觸后的隨訪
(1)接觸4~6個月后進行丙型肝炎抗體及丙氨酸轉氨酶基線檢測和追蹤檢測。
(2)如想早期診斷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應在接觸4~6周后檢測丙型肝炎病毒RNA。
(3)通過補充檢測,反復確認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酶免疫(Elas)水平。
3.艾滋病病毒接觸后的隨訪
(1)接觸后6個月內應開展艾滋病病毒追蹤檢測,包括在接觸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對服用藥物的毒性進行監測和處理,觀察和記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癥狀等。
(2)如果疾病伴隨反復出現的急性癥狀,則開展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
(3)接觸者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隨訪期間的再次傳染。
(4)在接觸后72小時內評估接觸者接觸后的預防水平,并進行至少2周的藥品毒性監測。
(王 穎 許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