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節 胰腺的分部及毗鄰

胰腺分為頭、頸、體、尾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之間雖然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根據它們的毗鄰關系及外形仍可進行粗略劃分。胰頭、頸部位于脊柱右側,體、尾部則位于左側。胰頭向左逐漸變窄,延續為胰頸,胰頸作為胰頭與胰體之間的延續,其兩側并無明確的界限。通常以腸系膜上靜脈右緣和門靜脈右緣的連線作為胰頭與胰頸的分界,也有人將十二指腸上曲與腸系膜上靜脈右緣的連線作為胰頭、頸部的分界線。胰頸和體的分界線是腸系膜上靜脈的左緣,胰體、尾之間沒有明確的標志,一般來說胰尾部各面均有腹膜覆蓋,略可翻動,由此將可翻動與不能翻動的交界處定為胰體、尾的分界線(圖3-1)。

圖3-1 胰腺的分部及毗鄰
一、胰頭

胰頭位于第二腰椎的右側,呈扁平狀,垂直長度約4.7cm,前后徑約1.7cm,是胰腺最寬大的部分。其上、右、下三面被十二指腸的上部、降部及水平部形成的C形凹所環抱,胰腺組織緊貼于十二指腸壁,甚至有時會呈鉤狀嵌入十二指腸降部壁內,以致胰頭右緣出現相應的壓跡。胰頭的下方向左后下側突出,一部分達腸系膜上靜脈的右后方,稱為胰腺鉤突。此處有數條來源于胰頭、鉤突的小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的右后壁。

胰頭前面被橫結腸系膜根部的右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由腹膜覆蓋,組成網膜囊后壁的一部分,與胃幽門和十二指腸上部緊鄰。下部也由腹膜覆蓋,屬于腹膜腔的結腸下部,與橫結腸起始部和空腸袢相鄰。后面有右腎動靜脈、右精索或卵巢血管、下腔靜脈及膈肌右腳毗鄰,內后方有腸系膜上靜脈。膽總管胰段沿胰頭后面下降的過程中,后面有舌片樣或散在胰腺組織覆蓋的占60.7%,無胰腺組織覆蓋的占38.7%,胰腺組織環狀包圍膽總管的占0.7%。

二、胰頸

胰頸是連接胰頭和胰體的狹窄扁薄部位,長約2~2.5cm,垂直長度約2.8cm,前后徑約1.6cm,位于胃幽門及十二指腸上部的后下方。胰頸的表面大部分被網膜囊幽門部的腹膜所覆蓋。胃十二指腸血管和胰十二指腸上前血管經胰頸的右前方下行。背側有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經過(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在胰頸部后方匯合形成門靜脈)。靜脈壓迫胰腺組織形成一淺溝,稱為胰切跡。腸系膜上靜脈、門靜脈在胰頸的背側經過時胰腺沒有小的靜脈匯入。由腸系膜上動脈發出的迷走肝動脈行經胰頸和門靜脈的后方至肝臟,出現率為7%~12%。

三、胰體

胰體呈棱錐形,略向前弓凸,垂直徑2.5cm,前后徑1.3cm,平均長度約7.8cm,約位于第1腰椎體平面。其前面有橫結腸系膜根部附著,將胰體分為前上面和前下面。前上面由橫結腸系膜上層聯屬的腹膜所覆蓋,組成網膜囊后壁的一部分,隔網膜囊與胃后壁為鄰。前下面由橫結腸系膜的下層覆蓋,與結腸左曲、十二指腸空腸曲和空腸袢毗鄰。胰體后方由右至左分別有胸導管起始部、腹主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根部、膈肌左腳、左腎上腺及左腎,上緣緊靠腹腔干及腹腔神經叢。胰體上緣的后方有脾動脈、靜脈走行,脾靜脈有時埋在胰腺上緣的溝內。脾動脈發出數條分支進入胰腺,為胰體供血,胰腺內又有多條小靜脈直接匯入脾靜脈。

據統計,半數以上的腸系膜下靜脈在胰體后方匯入脾靜脈,其余匯入腸系膜上靜脈或直接注入腸系膜上靜脈與脾靜脈交匯處。

四、胰尾

胰尾是胰腺左端的狹細部分,居于結腸脾曲的下方。其自胰體伸向左上,進入脾腎韌帶的兩層腹膜之間,逐漸變窄,終止于脾門的前下方。胰尾各面均有腹膜覆蓋,是胰腺唯一可移動的部分。胰尾與脾門關系密切,兩者相距1~3cm者占50%,其余的胰尾抵及脾門。

(葛春林 郭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安顺市| 志丹县| 金乡县| 清水县| 弋阳县| 威远县| 互助| 延寿县| 邵东县| 陇川县| 湘阴县| 如东县| 阿尔山市| 驻马店市| 儋州市| 满洲里市| 固安县| 轮台县| 错那县| 阿城市| 噶尔县| 濮阳县| 沅陵县| 定州市| 平昌县| 晋城| 平果县| 河曲县| 远安县| 马尔康县| 丽水市| 晋宁县| 丰镇市| 吉水县| 云南省| 天祝| 凤台县| 绥阳县| 道孚县|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