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憲九胰腺病學(第2版)
- 趙玉沛
- 1624字
- 2020-02-28 16:50:10
第4節 遺傳性疾病
一、胰腺纖維囊性病
病因尚不十分明確,通常認為系基因缺陷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具有遺傳因素的后代,胰腺囊性纖維性變的發生幾率高達25%,男女總幾率相等。本病幾乎可占尸檢的2%~4%。
本病表現為胰腺分泌減少和胰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缺乏,早期出現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與吸收障礙;并可使胎糞變成稠厚的膠樣物質,造成回腸被灰白色胎糞塊堵塞。約10%~15%胰腺囊性纖維性變的嬰兒可發生胎糞性腸梗阻。后者將可繼發腸扭轉、腸壞死、腸穿孔、胎糞性腹膜炎。在肝膽系統,由于膽汁黏稠和排泌異常,出現膽汁性肝硬化和膽結石,因而繼發門靜脈高壓癥、脾大、脾功能亢進、腹水、黃疸、上消化道出血等。
由于支氣管內黏液黏稠,黏液的構成和物理化學異常,黏液不易排出,產生支氣管梗阻、支氣管炎、支氣管周圍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功能不全,直至肺源性心臟病等一系列胰腺囊性纖維性變的呼吸系統病變。電解質紊亂除消化不良因素之外,患者汗腺分泌過量的氯化物及鈉,致使機體丟失較多的鹽類,為引起電解質紊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兒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細胞減少綜合征
本征為先天性胰腺功能不全,同時伴有骨髓造血系統的發育不全。多在2~10個月嬰幼兒發病,有家族性發病傾向,可能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與第7號染色體的中心粒區有關。主要由于外分泌功能不足所引起,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減少或缺乏,表現為食欲缺乏,惡心嘔吐,腹瀉,呈粥樣瀉、脂肪瀉或乳糜瀉等,腸道外表現可有體質的發育營養不良,如體態矮小畸形,長骨骨骺發育障礙。由于骨髓的發育異常,而表現出中性粒細胞的減少,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并發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竇炎,也可表現為貧血和血小板的減少。
治療上應積極給予各種胰酶作替代療法,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等,方能維持正常發育。注意預防和控制感染。因骨骼發育不良所致畸形者,可試行整形手術。
三、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
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是最常見的生長過度綜合征之一,以新生兒低血糖、腹壁缺陷、巨舌、巨內臟、巨體、面中部發育不良和胚胎瘤易感性高為特點。大多數病例屬散發性。目前已有200余例報道。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但大部分病例的基因型尚不明確。與該病關系明確的基因包括位于11號染色體斷臂末端11p15區域的6個基因,即IGF2、INS、P57kip2、H19、HASH2和KVLQT1。
及時治療新生兒低血糖很關鍵,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一類的藥物治療1~4個月。治療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已有部分舌切除成功的病例報道。此病為先天性全身過度生長綜合征,與染色體11p15區域基因簇有關,表現為因胰島細胞增生而導致的低血糖。近一半的患者有高胰島素血癥,胰島增大,內分泌細胞呈結節狀聚集。免疫組織化學提示胰島B細胞明顯增多,胰島A細胞輕度增多,胰多肽細胞減少。還有少數患者合并胰母細胞瘤和胰腺囊性異型增生。
四、小兒胰島細胞增殖癥
此病為新生兒嚴重持續低血糖的最常見原因,表現為持續性高胰島素性低血糖,發病率五萬分之一。最常見病因為硫脲受體SUR1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突變,少見原因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葡萄糖激酶和谷氨酸脫氫酶的突變。本病特點為局灶或彌漫性朗格漢斯島異常,包括B細胞核增大、泡心細胞增生,胰島形狀不規則。患者常需廣泛切除胰腺以控制低血糖。
進展與爭議
胰腺遺傳性疾病盡管發病率較低,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與預后。近來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多個與胰腺遺傳性疾病相關的基因改變,并據此發展了相應的檢測方法。如研究發現SBDS基因突變與Shwachman-Diamond綜合征相關,因此有國外學者在親代或者有家族風險的人群進行SBDS基因突變的篩查。另有研究發現50%的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患兒染色體11p15.5印跡區域存在母源印跡中心2(IC2)甲基化缺失,因此可以通過甲基化檢測來輔助診斷。
盡管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距離大規模臨床應用尚缺乏足夠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因此需要加強對于胰腺遺傳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機制的研究,發現早期診斷尤其是產前診斷的特異性分子標記物,以幫助我們對該類疾病做出早期、高效、準確的基因診斷,有助于對患兒癥狀的早期干預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