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動癥兒童的科學教養:寫給多動癥兒童的父母(第2版)
- 蘇林雁
- 1950字
- 2020-02-21 12:57:39
第七節 抽動障礙
抽動障礙是指身體某部分肌肉或肌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復的收縮運動或不自主的發聲,可呈短暫的或慢性的病程,有的持續終生。多動癥兒童共患抽動障礙占10%~30%。
一、病因
抽動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一般認為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兒童發育中的相互作用所致。
1.遺傳因素
抽動癥具有家族聚集性,60%有家族史,同卵雙生子的共患率高于異卵雙生子。
2.腦影像學研究
磁共振掃描發現兒童期背外側前額葉增大,而到了成年期則顯著縮小。也有研究發現患者右額葉腦白質體積增加。
3.社會心理因素
家庭環境不良,父母管教方式過于嚴厲、期望值超過了孩子的實際水平,以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可能引起患兒緊張、焦慮,從而誘發抽動。心理因素也可以使抽動加重。
4.抽動癥與多動癥的關系
有的學者認為抽動癥與多動癥是有部分共同基礎的相互關聯的疾病;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抽動障礙與多動癥可能是一個內在相互聯系的遺傳性很強的疾病譜的表現,有著共同的多個致病基因。
二、臨床表現
(一)抽動的形式
分為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兩種,每一種抽動又分為簡單和復雜性抽動。
1.運動抽動
簡單運動抽動:眨眼、擠眉、聳鼻、張口、努嘴、歪嘴、做鬼臉、搖頭、點頭、聳肩、腹部收縮等。復雜運動抽動:表現為似乎有“目的”的動作,如:轉眼睛、做鬼臉、蹲下、跳起、觸摸、轉圈、模仿動作等。
2.發聲抽動
簡單發聲抽動:咳嗽、清喉、擤鼻、發出動物或鳥叫聲。復雜發聲抽動:發出音節、詞組、句子、穢語(說臟話)、重復言語、模仿言語及失控的語言等。
(二)臨床類型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程特征分為三種類型:
1.短暫性抽動
常見于5~7歲的兒童,以簡單運動抽動和簡單發聲抽動常見,病程在1年以內。
2.慢性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
以簡單或復雜運動抽動和簡單發聲抽動多見,發聲抽動和運動抽動不同時存在,病程1年以上。
3.圖雷特(Tourette)綜合征
過去稱為抽動穢語綜合征,起病于2~15歲,表現為多個部位、多組肌群同時發生的簡單或復雜抽動。
多動癥伴有抽動時會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如學習困難、沖動行為、攻擊性行為,是導致其他嚴重并發癥和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三)病程
抽動障礙的病程特點是癥狀起伏波動,對患兒自尊心和同伴/家庭關系影響最大的時期是7~12歲。一項追蹤研究發現,癥狀起伏與藥物治療之間并無因果關系。因此當孩子癥狀加重時,家長不要過度擔心,可以觀察一段時間,不要急于加量或換藥。
(四)抽動障礙的預后
追蹤研究顯示,10歲前有明顯抽動的患兒到青少年期有80%癥狀減輕或消失,18歲以后癥狀可以減少到無明顯功能損害(雖然部分患者仍有輕微抽動)。約20%患兒的抽動嚴重程度并不減輕,甚至成年期還可能加重。總體來說,雖然兒童期患抽動癥的患兒比健康兒童的生活質量差,但比其他精神障礙要好。
三、治療和干預
(一)藥物治療
如果癥狀輕微,患兒自己無痛苦感、對學習生活沒有影響,建議不用藥,繼續觀察。
根據患兒癥狀從輕到重可以依次選擇可樂定透皮貼、硫必利、阿立哌唑、維思通(或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氟哌啶醇等藥物治療。
(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目標一是改善抽動癥狀,二是干預共患病和改善社會功能。
1.對兒童的支持性心理治療
由于抽動和發聲行為非常引人注目,會使患兒敏感,害怕同學和教師另眼相看,而變得自卑、退縮或脾氣急躁,這些心理問題給患兒造成的損害甚至超過了抽動本身。因此,要告知患兒抽動障礙雖然會導致不適,并且起伏波動,但多數預后良好,鼓勵患兒主動戰勝疾病,提高自尊。
2.對家庭的干預
有的父母不了解抽動癥,認為孩子不自主的怪行為是故意頑皮搗蛋、不自主說臟話是道德品質問題而打罵孩子。有的父母因孩子患了抽動癥,對疾病過度擔心,而放松對孩子學習的要求,允許不做作業、停掉課外班、辭掉班干部,有要求立即滿足,這種過度關注使患兒無形中把自己視為“病人”而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變得任性、急躁、難于管理。家庭干預首先要提高家長對抽動癥特征和預后的認識,正確對待患兒,既不視其為故意搗蛋也不以“患病”為理由而過分遷就。對抽動癥狀造成的困難(例如上肢抽動無法寫字),可以改為口述完成作業。對家長本身的焦慮、緊張等心理變化也應予以干預。
3.行為治療
(1)放松訓練:
放松治療的目的一是放松肌肉,減少抽動頻率,二是緩解由抽動所致的焦慮。
(2)習慣反向訓練:
可用于年齡較大的孩子。首先訓練患兒發現抽動先兆,幫助患兒選擇一種身體上與抽動癥狀相反的動作,在出現抽動欲望或開始抽動時,有意識地實施這個動作(例如想張口就把口閉緊),囑患兒維持這個動作至少1分鐘或直到抽動的沖動消退,經過反復訓練能夠阻止抽動發生。
(3)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成分在克服患者不舒適感方面起重要作用,例如患兒在抽動前感覺口中濕濕的,不合理的信念認為口中唾液過多從而引起不斷吐口水。采用認知治療是通過改變這種負性認知達到控制吐口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