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癥肺病名醫學術經驗傳承與實踐
- 韓云 謝東平
- 2491字
- 2020-02-19 17:26:30
第二節 肺的解剖特性
一、肺為華蓋
肺位于胸腔,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有“華蓋”之稱。“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黃帝內經》喻為肺臟。華佗《中藏經·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又云:“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號為上將軍,乃五臟之華蓋也。”將肺喻為一國之將軍,具有抵御外邪侵入,保護諸臟的作用。近代吳克潛《大眾醫藥·第二十四章·衛生門·健康要覽》中則記有:“肺居五臟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蓋。因其主氣,為一身之綱領,恰如花開向榮,色澤流霞,清輕之體,華然光彩,故曰華蓋。”由此可見,所謂“肺為華蓋”,是對肺在五臟中的位置最高和其保護五臟、抵御外邪侵襲、統領一身之氣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肺的經脈絡屬
1.肺的經脈循行
肺之經脈為手太陰肺經,《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目前關于手太陰肺經的論述基本沿用《靈樞·經脈》中的論述,認為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于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于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尺澤),沿著前臂內側前緣(孔最),進入寸口(太淵),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支脈則從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穴包括中府(募)、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合)、孔最(郄)、列缺(絡)、經渠(經)、太淵(輸、原)、魚際(滎)、少商(井)。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喉、胸、肺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其中常用的穴位包括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
2.肺經的絡脈
《靈樞·經脈》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太陰絡脈,名為列缺,從手腕的后方橈側的筋骨縫中分出,與手太陰本經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魚際部。
3.肺臟與其他經脈
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與太陰肺經互為表里,肺經的絡脈由列缺穴與大腸經相合,大腸經的絡脈由偏歷穴合于肺經。兩經在生理上密切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基于經脈絡屬而形成的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有效指導重癥肺病的臨床診療。
手太陰肺經與厥陰肝經亦有著密切聯系。肺經為經氣流注之始端,肝經為經氣流注之末端。氣血由肝經直接注入手太陰肺經而開始循環,往復不已,兩經直接交接。而且肝經的支脈直接注入肺中,《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又肺之經絡散于兩脅,《靈樞·經筋》曰:“手太陰之筋……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肋……”
手太陰肺經與中焦脾胃關系密切,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中焦受納水谷,所產生的水谷精微通過“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臨床上常用培土生金法大概源于此理。
手太陰肺經“還循胃口”,與胃也有著密切聯系,病理上肺胃常互為影響,相兼而病,如肺胃陰虛、肺胃郁熱。
三、肺為嬌臟,喜溫、喜清、喜潤
肺為嬌臟之說主要形象的比喻了肺臟易受外邪侵襲的生理特點。此說大約興盛于明末清初,如清代康熙年間顧靖遠《顧氏醫鏡·格言匯撰》謂:“此一臟名曰嬌臟,畏熱畏寒”;程國彭《醫學心悟·咳嗽》曰:“肺為嬌臟,攻擊之劑,即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對于肺為嬌臟的現代解說,有代表性的如近代呂維柏:“嬌就是嬌嫩的意思,肺雖屬金,但反不如肝木剛強。稱肺為嬌臟,是因為肺既怕火,也怕水;既怕熱,也怕寒,而且還怕燥。因為肺臟能為這么多的病邪所侵犯,因而稱為嬌臟。”
肺為嬌臟與肺的解剖特點是密切相關的。由于肺居高位,為人體五臟六腑之“華蓋”,上連氣道,開竅于鼻,外通大氣,大氣中有害物質的襲擾多首先犯肺而發病。其次,肺主衛外,充皮毛,皮毛屬肺,為人體之“藩籬”,但有六淫外邪來犯,必與皮毛相觸,一旦肺衛外功能低下,則六淫之邪可乘虛而入。如明代汪綺石《理虛元鑒·勞嗽癥論》說:“肺氣一傷,百病蜂起,風則喘,痰則嗽,火則咳,血則咯,以清虛之府,纖芥不容,難護易傷故也。”此外,肺朝百脈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與其他臟腑在生理上息息相關,病理上相互影響,他臟之患也易于傳肺而致肺病。
肺為嬌臟,喜溫、喜清、喜潤,是指肺臟的正常生理功能。肺本體清虛,不耐寒熱,其質雖寒,而性喜溫,惡寒而喜溫,惡熱而喜清,惡燥而喜潤。
肺性喜溫,溫則氣和,衛外之氣強。如前所述,肺臟陰而用陽,故性喜陽而惡寒。但有寒邪外襲,必經口鼻、皮毛而犯肺,傷及肺衛外之陽,而致寒邪閉肺,形成咳嗽、氣促等癥。故早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便記載:“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
肺性喜清,清則氣暢,呼吸通達。中醫對肺氣清的特性包含兩種認識,第一層認識是基于肺的解剖特性,指肺本身具有喜好清潔的特性。如早在《臨證指南醫案·肺痹》中就出現“肺……稟清肅之體”的明確論述。《醫貫·咳嗽論》中亦有云:“肺為清虛之府,一切不容,毫毛必咳。”第二層認識是指肺的肅清功能而言。肺應秋氣,主肅降,具有肅清氣血津液的作用,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中云:“肺為水之上源,上源清,則下源自清。”由于肺性喜清素,與六淫中上亢之火邪相對立,故喜清而惡熱,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論肺病治法》云:“肺為嬌臟,且屬金,最畏火刑。”故火熱之邪往往導致肺失肅降而為病。
肺性喜潤,潤則不燥,不痿不脹,營衛調和。肺惡燥,其中也包括兩種情況,一種為六淫中燥邪,為外燥,而另一種則指肺陰傷而產生的內燥。肺應秋氣,燥為秋季主氣,但若燥邪過盛卻可傷及肺陰,肺失潤澤而為病。肺體陰而用陽,若遇火熱之邪,則肺陰漸耗,而形成陰虛肺燥。兩者治療均需用養陰潤燥,但前者需兼解表,而后者則需兼益腎水。
由于肺臟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在治療肺系疾病時有其相應特點,當以“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法則,用藥以清輕、宣散為貴,過寒、過熱、過潤、過燥之劑皆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