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影像學的評定

醫學影像學(medical imaging)包括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 imaging)和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在本節中討論的是影像診斷學,即應用醫學成像技術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包括X線成像、超聲成像(ultrasonography,US)、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PET)。臨床上,要根據檢查的部位和患者的病情來確定檢查的方式,應用檢查結果來指導臨床治療和康復方案的制訂。
一、康復醫學科常用影像技術概要
X線成像目前仍然是醫學影像學檢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未完全被現代成像技術所取代。臨床上常用的X線檢查包括胸片、骨關節X線片、腹部X線片等。
(一)CT
從廣義上而言,CT也屬于X線數字化成像,與X線相比,CT能顯著提高病變的檢出率和診斷的準確率。由于CT檢查的密度分辨力高,易于發現病變,臨床上應用廣泛,使用范圍幾乎涵蓋了人體各個系統和解剖部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胸部、骨骼肌肉系統、心血管系統和腹盆部。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對比增強檢查中的一種,經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對比劑后再進行掃描的方法,用于血管病變的診斷,如肺動脈栓塞、頭顱及頸部血管成像和主動脈夾層等。
(二)超聲成像
超聲成像是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和人體組織聲學參數進行的成像技術,并以此進行疾病診斷。超聲檢查由于易行、無輻射、且為實時動態成像,適用范圍廣,主要用于腹盆部、心臟、四肢血管和頸部血管等部位。
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借助脈沖多普勒技術和2MHz發射頻率,使超聲聲束得以穿透顱骨較薄的部位,直接描記腦底動脈血流的多普勒信號,以獲取腦底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來反映腦血管功能狀態。可用于診斷腦血管狹窄和閉塞。TCD的主要評價指標為血流速度(反映腦動脈管腔大小和血流量)、脈沖指數(反映腦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以及音頻信號和頻譜圖波形(反映腦血管局部的血流情況)。
(三)MRI
MRI是利用強外磁場內人體中的氫原子核即氫質子,在特定射頻脈沖作用下產生磁共振現象,所進行的一種醫學成像技術。MRI的組織分辨力極高,易于發現病變特征,也能進行多種功能檢查,主要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腹盆部、肌肉軟組織和骨髓等疾病,并對X線、CT和超聲檢查發現而未能明確的病變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也能用于檢出X線、CT和超聲檢查難以或不能發現的病變如韌帶損傷、關節軟骨退變等;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也常用于疾病的早期發現及診斷與鑒別診斷,如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檢出超急性期腦梗死、鑒別診斷腦腫瘤和腦膿腫。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則反映了水分子擴散運動的各向異性,可進行腦白質纖維束成像。
MRI的另一特點是可以直接進行成像,不需要造影劑,利用的是液體流動效應,采用時間飛躍或相位對比法,即能顯示整體血管,為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
(四)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是傳統血管造影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在康復醫學科常用于評估腦血管疾病,如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是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此外,在一些腦血管病(如動脈瘤、血管狹窄、動靜脈畸形等)中,DSA也是介入治療的組成部分。
(五)PET
PET是核醫學領域先進的臨床檢查影像技術。PET技術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態方式進行功能、代謝和受體顯像的技術,具有無創傷性的特點,雖然PET常用于腫瘤的診斷,但是也可以用于評估大腦興奮腦區。
二、康復醫學科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選擇
對入住康復醫學科病房繼續康復的住院患者而言,有一些影像學檢查是常規需要完成的。如行胸片檢查以初步篩查有無肺部炎癥和肺部結節,如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要進一步進行胸部CT或胸部CT增強檢查。腹部B超和泌尿系統B超也是入院常規需要完成的檢查項目,主要是為了明確肝臟、膽囊、胰腺、脾臟、腎臟、輸尿管及膀胱有無存在病變,如檢查結果為陽性,腹部臟器需要進一步安排CT檢查,而泌尿系統則需要行KUB+IVP(KUB+IVP是放射科的X線檢查,KUB是腹部的平片,K是腎臟,U是輸尿管,B是膀胱,也就是泌尿系統,尿路檢查。IVP是在腹部平片的基礎上,在靜脈注射造影劑后,分別在過幾分鐘后再拍上幾張片,指靜脈尿路造影)或泌尿系統CT檢查。如患者為老年男性,除常規B超檢查之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PSA和fPSA),可能需要進一步安排前列腺B超檢查。由于康復醫學科所收治的患者大多存在肢體運動障礙(偏癱、截癱或四肢癱等),這些患者的臥床時間可能大大增加,再加上患側肢體活動減少等其他原因,需要完善血管B超檢查,尤其是下肢深靜脈的B超檢查。如果患者在入院當時就存在下肢(單側或雙側)腫脹、腓腸肌壓痛、D-二聚體升高等,則需要急診行下肢血管B超檢查明確有無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存在。如果存在深靜脈血栓就需要立刻下肢制動、請血管外科會診、進行抗凝治療或溶栓治療,如患者同時合并有胸悶、呼吸困難,乃至氧飽和度降低,則需要高度懷疑肺栓塞的存在,需即刻請呼吸內科會診,進一步完善肺血管CTA檢查明確診斷和制訂后續診療計劃。
除了上述共性的檢查之外,根據患者的原發病不同,還需要進行相關的其他影像學檢查,詳述如下。
(一)腦卒中
腦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發病之初都以偏癱、偏側感覺異常、面癱或意識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此時需要輔助檢查來明確診斷,首選CT檢查,如果CT上表現為高密度灶,則高度提示為腦出血,結合患者既往病史及體格檢查結果,可診斷為腦出血,進行后續治療。如果CT表現為低密度病灶或CT未見明顯異常表現,此時則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神經系統體征來確定腦梗死的診斷,從而進一步確定下一步診療方案。
但是,對于康復醫學科的醫生而言,所接診的患者大多為腦卒中診斷明確之后,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的患者,此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對于腦出血患者而言,由于在急性期患者病情可能存在波動,在患者入住康復醫學科之后,需要根據患者腦出血的部位來進行后續的檢查和治療。
如果患者既往有明確高血壓史,且發病當時血壓較高,出血部位為典型的基底節區出血,可以繼續隨訪CT觀察患者顱內出血的吸收情況和腦水腫情況,以確定后續的診療方案和康復計劃;但是對于那些出血部位不典型或是存在皮層下出血,既往沒有高血壓史但診斷為腦出血,以及年輕的腦出血患者,則需要提高警惕,需要考慮到是否存在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或瘤卒中的可能性,并相應安排不同的檢查,在可能為動靜脈畸形和動脈瘤的患者中,需要請神經外科會診并安排頭顱CTA、MRA或DSA的檢查,如存在瘤卒中可能,則需要進行頭顱MRI平掃、MRI增強檢查及MRS,已明確診斷和制訂后續治療方案。
對于腦梗死患者而言,在頭顱CT檢查之后,需要進一步行頭顱MRI平掃及DWI檢查,以明確腦梗死的部位和程度,DWI可以判斷腦梗死為新鮮腦梗死亦或是陳舊性腦梗死。此外,對腦梗死的患者還需要進行血管的檢查,包括頸部血管檢查(頸部CTA或頸動脈B超)和顱內血管檢查(頭顱CTA),如檢查發現嚴重的血管狹窄或阻塞外,需要和介入科聯系,以決定是否需要性DSA檢查。
(二)腦外傷
對腦外傷患者而言,在入住康復醫學科之后,除了常規需要進行的各項影像學檢查外,還需要隨訪CT檢查,除了觀察損傷灶的情況以外,還需要觀察腦室的大小,由于腦室內壓力會影響患者的意識、認知和對外界的反應能力,如出現腦室擴大,懷疑顱內壓力增高的話,需要和神經外科醫生聯系,必要時行V-P分流術。
(三)脊髓損傷
在脊髓損傷的患者中,除了之前所列舉的各項常規檢查之外,需要隨訪的檢查包括損傷部位脊柱的X線片、損傷部位的CT和MRI檢查、B超檢查。雖然X線片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在脊髓損傷的診治中,其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可以明確患者在手術后內固定的情況,有無移位和松動甚至斷裂。損傷部位的CT和MRI則可以幫助判斷手術減壓的情況,脊髓壓迫解除是否完全。對脊髓損傷的患者而言,很多都合并有神經源性膀胱,對這部分患者而言,B超檢查尤為重要,除了常規的泌尿系統B超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腎積水和泌尿系統結石以外,還需要關注殘余尿的檢查結果,如殘余尿超過了100ml,就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制訂飲水計劃,并輔以間歇導尿技術,從而保護腎臟。此外,對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而言,也需要進行尿流動力學檢查明確尿失禁的性質,然后決定治療方案。
(四)骨折
對于骨折的患者而言,主要隨訪的檢查包括骨折部位的X線片,必要時需要進行CT和MRI檢查。
(五)手外傷
對于手外傷的患者而言,最主要的檢查是本章第三節中的電生理學檢查。如果合并有骨折的,需要進行X線片或CT檢查。在神經損傷部位,或是瘢痕增生較明顯的部位需要進行神經B超檢查,以判斷神經是否存在卡壓,如果存在肌腱損傷,則需要進行肌腱的超聲檢查,從而幫助制訂治療方案。
(六)頸肩腰腿痛
頸肩腰腿痛是一組康復醫學科的常見病,多見于門診患者。
如果患者存在頸肩部不適,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結果,初步判斷患者的不適是由于頸椎引起,抑或是肩關節引起。對于懷疑頸椎病的患者,需要進行頸椎X線片明確頸椎的序列,有無骨質增生,椎間隙有無明顯狹窄。若患者明顯存在神經和脊髓受壓癥狀,需要進一步完善頸椎CT和MRI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制訂后續的治療方案。對這些患者而言,也需要進行電生理學檢查以判斷是否存在神經根受壓。對懷疑肩關節損傷的患者而言,除了常規的肩關節X線片以外,主要需要進行肩關節MRI或肌腱B超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肩袖損傷,以及損傷的嚴重程度,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運動醫學科干預治療。
對于腰部及下肢不適的患者而言,最常見的診斷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存在明顯的坐骨神經受壓的表現,確診依賴于腰椎CT或MRI檢查,但在老年患者中,即使患者沒有外傷史,也需要首先進行腰椎正、側位片檢查,以排除脊柱壓縮性骨折的存在。
對于膝關節不適的患者,最常見的是膝關節骨關節炎,首選膝關節正、側位片進行排查。如患者存在關節間隙變化和骨質增生表現,同時體格檢查提示半月板或側副韌帶損傷的可能,則需要進一步完善膝關節MRI檢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鹤岗市| 永宁县| 洛宁县| 镇巴县| 拜城县| 景宁| 彰武县| 调兵山市| 隆昌县| 沙雅县| 红桥区| 丹阳市| 鄂州市| 潼关县| 潜江市| 宁陵县| 乳山市| 保康县| 定兴县| 台北市| 连州市| 惠安县| 罗江县| 泰顺县| 麻栗坡县| 綦江县| 阳新县| 临汾市| 清流县| 宜丰县| 仁布县| 交城县| 庐江县| 靖远县| 丹江口市| 喀喇| 松原市| 安化县| 绥宁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