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路序

《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春秋繁露·陽尊陰卑》:“陽始出,物亦始出;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物隨陽而出入,數(shù)隨陽而終始……。”《醫(yī)法圓通》:“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陽氣是一身之氣中具有溫熱、興奮特性的部分,是人體內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升騰、發(fā)散等作用和趨向的極細微物質和能量。陽氣能增強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化生人體所必需的陰精物質,有抑制體內陰寒之氣,防御外邪侵襲以及祛邪外出等作用。人體一旦陽氣不足,則內臟機能衰減,代謝低下,抗病及抵御致病因素能力減弱,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性降低,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動受抑制,甚則致機體功能失調,百病叢生。
“扶陽”從廣義來說,是對維護人體陽氣功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和理念;從狹義角度來講,“扶陽”是特指以運用溫熱藥物為主,或以其他各種手段和方法達到扶助陽氣作用的治法。中醫(yī)“扶陽學術”可追溯到先秦兩漢以前,尤以方書之祖仲景之 《傷寒雜病論》為代表,后經(jīng)歷代醫(yī)家,如王叔和、韓祗和、許叔微、成無己、張介賓、張璐、柯琴、徐大椿、尤怡、鄭欽安、吳佩衡、祝味菊、劉民叔、范中林、唐步祺等醫(yī)家的發(fā)揮,在近現(xiàn)代逐漸形成“一源多流、流派紛呈”的格局,如“傷寒派”、“溫陽派”、“火神派”、“扶陽派”等。其學術宗旨多以附子、干姜、肉桂等辛熱之藥為主組方,達到溫扶陽氣,祛病強身的作用。云南吳佩衡先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擅用大劑附子治療陽虛陰寒等證,屢起沉疴,世譽“吳附子”,其扶陽學術思想受到海內外學者的推崇,廣泛用于內、外、婦、兒等常見病及疑難危重病的診治,療效、特色優(yōu)勢明顯,歷經(jīng)四代傳承,逐步形成了云南獨特的扶陽學術流派。
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社會壓力大,亞健康人群普遍增多,各種疾病多發(fā),多因機體元陽不足所致。陽化氣,陰成形,無陽則陰無以生,陰陽失調,必致機體多種疾病發(fā)生。故通過“溫扶陽氣、協(xié)和陰陽”,調節(jié)機體功能,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已得到人們的普遍共識,但是如何調治以祛病延年,則需要通過廣大醫(yī)護人員來宣教和實施。有鑒于此,云南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第二代、第三代傳人吳生元教授、彭江云教授將精心策劃、撰寫多年的 《扶陽理論與臨床實踐》一書,奉獻給廣大醫(yī)務工作者。該書從扶陽理論的淵源、歷代醫(yī)家對扶陽理論的論述、扶陽法在現(xiàn)代臨床疾病中的運用,以及扶陽養(yǎng)生調攝等方面,用縱橫比較的方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述了中醫(yī)扶陽治療疾病的思想,且突出理論與臨床的有機結合,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可讀性,必將為廣大中醫(yī)藥工作者及中醫(yī)愛好者所喜愛。
該書理論闡發(fā)深刻明了、臨床實踐具體適用,優(yōu)勢特色鮮明,是一本極具臨床指導價值的實用專著,余深表敬佩,樂為之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麻栗坡县| 石台县| 黔西| 宾阳县| 资溪县| 墨江| 和田县| 彭阳县| 彰武县| 宽甸| 当雄县| 宜城市| 平顶山市| 海丰县| 平度市| 永春县| 呼和浩特市| 平山县| 普兰县| 栖霞市| 汶川县| 临汾市| 修水县| 若尔盖县| 文成县| 上思县| 泸水县| 安新县| 句容市| 浮梁县| 黄梅县| 红河县| 麦盖提县| 通化市| 孟津县| 江孜县| 宕昌县| 通道| 青河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