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腧穴的主治規律

腧穴主治的基本規律,是指腧穴主治的一種規律性聯系。系統了解和掌握腧穴的這些內容,對于針灸臨床以及對腧穴作用機理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腧穴主治病證較為復雜,如不得要領,往往難以掌握。但腧穴的主治有其一定的規律,主要決定于腧穴所處的部位、歸屬的經脈和屬何類別(特定穴)。在臨床上,多個腧穴可以主治同一病證;多種病證可以選用同一腧穴。因此腧穴的主治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一)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1.近治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腧穴所處部位確定其主治病證。也就是說腧穴在什么部位,這個腧穴就能主治這個部位的病證,包括深層組織、器官的病變,即《靈樞·經筋》“以痛為輸”的體現和發展。例如眼區的睛明、攢竹、承泣、四白、球后諸穴,可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青盲、雀目等眼疾;百會、四神聰、前頂諸穴位于顛頂,可治頭頂疼痛、頭暈目眩、神志昏迷;耳區的耳門、聽宮、聽會、翳風諸穴,均能夠治療耳部疾?。晃覆康闹须?、建里、梁門諸穴,均能夠治療胃的疾病;天樞、水分、陰交諸穴位于臍周,可治繞臍腹痛、腸鳴泄瀉;命門、腎俞、志室諸穴位于腰部,可治腰腿酸痛、遺精陽痿;四肢部的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陽陵泉、懸鐘諸穴都可以治療半身不遂、風寒濕痹等。
腧穴近治作用,在《內經》中就有體現。如《靈樞·五邪》所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這是胸背部腧穴治療臨近肺臟疾患的提示。再如《靈樞·厥病》中載:“頭痛……有所擊墮,惡血在于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闭f明局部鄰近穴位可治療鄰近所發生的疾病。這些局部鄰近作用被后世醫家廣泛應用,如《百癥賦》中所述:面目虛浮,取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取聽會、翳風等等,都是腧穴近治作用的體現。
2.遠治作用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以腧穴所歸屬的經脈確定其主治病證。也就是說腧穴歸屬于哪條經脈,這個腧穴就能主治哪條經脈循行所過部位包括深部組織、器官的病癥。在十四經脈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不僅能夠治療局部病癥,還可以治療本經脈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癥,有的甚至具有全身性作用。如《大全》中說:“三里內庭穴,肚腹妙中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痛可撤;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頭面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說明三里、內庭不僅能夠治療下肢病癥,而且可以調整消化系統功能;曲池與合谷不僅能夠治療上肢病癥,還能夠治療頭項以及面部病癥。在臨床上,尺澤、太淵、列缺、魚際諸穴歸屬于手太陰肺經,可治肺臟疾患和本經所過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太沖、行間、大敦諸穴歸屬足厥陰肝經,可治肝臟疾患和疝氣、癭瘤、黃膽、脅痛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公孫、三陰交、陰陵泉諸穴歸屬足太陰脾經,可治脾臟疾患和泄瀉、痢疾、腹痛、腹脹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足三里、陷谷、內庭諸穴歸屬足陽明胃經,可治胃腑疾患和嘔吐、噎隔、消化不良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其他如合谷治牙痛、口渴,后溪治項強、(后)頭痛,上巨虛治泄瀉、痢疾,照海治口干、咽痛,陽陵泉治脅肋疼痛,內關治心律不齊等,都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主治規律。
四肢部的腧穴,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和近代臨床實踐的證實,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既可以治局(近)部病,也可以治遠部病。而且越是遠端,其治病范圍也越廣。如合陽可治腰脊疼病、下肢麻痹、崩漏、疝氣;承山則治腿痛轉筋、腰背痛、痔疾、便秘、腹痛等;而至陰則可治胎位不正、難產、頭痛、鼻塞、鼻衄、目赤腫痛等。而肘膝關節以上的腧穴主治范圍相對較窄。如梁丘治膝腫、下肢不遂、胃痛、乳癰;氣沖治外陰腫痛、腹痛、疝氣、月經不調、陽痿、莖中疼痛等。頭身部的腧穴以主治頭面、五官、臟腑等近部疾患為主,但某些腧穴也可以兼治全身性疾患,如睛明治目疾、地倉治口渴;而百會、水溝除了可治頭痛、口歪外,還可治療各種神志疾患。軀干部的腧穴以任、督兩脈為總綱。督脈穴與其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穴,任脈穴與其兩旁的足少陰腎經穴、足陽明胃經穴、足太陰脾經穴,均可以劃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膈、第7胸椎以上)穴主治心、肺、心包和胸、背、氣管、食道、咽喉等疾患;中部(膈以下臍以上、胸7~腰2椎)穴主治脾、胃、肝、膽和上腹、背、腰等疾患;下部(臍以下、腰2椎以下)穴主治大腸、小腸、腎、膀胱和下腹、腰骶等疾患。其中大椎、命門、氣海、關元等穴還能主治全身性疾患。
(二)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1.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特定穴不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而且還有獨特的主治內容。如背俞穴與原穴的主治以五臟疾患為主;募穴與下合穴的主治以六腑疾患為主。郄穴多主治急性病、疼痛??;八會穴多主治慢性病、虛弱?。唤j穴和交會穴主治表里經和與其交會經脈的病證;八脈交會穴主治奇經??;五輸穴中的井穴主急救,滎穴主熱病等。
2.不同經穴,不同主治
腧穴歸屬于一定的經脈,經脈又隸屬于一定的臟腑。不同的經脈和臟腑各有其不同的病候,這些病候都可以采用本經所屬的腧穴進行治療。這樣就產生了十四經腧穴的分經主治,但腧穴的主治范圍遠不止如此。在分經主治的基礎上,有的還能主治二經或三經相同的病證。說明分經主治既有其特性,又有其共性。
續表
續表
續表
(三)同一腧穴,雙向主治
1.腧穴主治中的另一特點是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又與機體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如泄瀉時,針天樞能止瀉;便秘時,針天樞能通便。胃腸痙攣時,針足三里能解痙止痛;胃腸蠕動弛緩時,針足三里能增強蠕動,使其功能恢復正常。心動過速時,針內關能減慢心率;心動過緩時,針內關又可以增加心率,使之恢復正常等。
2.主治相同,療效有別
在諸多的腧穴中有不少腧穴可以治療相同的病證,但臨床實踐證明各穴之間療效并不等同,而是有著相對的特異性。如艾灸隱白、太白、三陰交、少商、至陰等穴,均可使孕婦腹部松弛,胎動活躍,具有不同程度的轉胎效果,但以至陰穴的療效最好。手陽明大腸經的二間、三間、合谷、陽溪等穴都有治療牙痛的作用,而以合谷療效最好。滎穴都可以治療熱病,但肺熱當取魚際,胃熱應取內庭,心火當取少府,肝火應取行間等。這也是腧穴主治作用的一個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吕梁市| 白山市| 长汀县| 沁水县| 定安县| 唐山市| 垦利县| 汝南县| 莱州市| 响水县| 张家界市| 保康县| 灌阳县| 咸阳市| 牟定县| 盐源县| 雅安市| 开江县| 蓝山县| 荣成市| 汶上县| 家居| 仙游县| 沁源县| 秀山| 德阳市| 余姚市| 萨迦县| 贵溪市| 长寿区| 固镇县| 久治县| 喀喇沁旗| 重庆市| 宁化县| 仁布县| 启东市| 卢龙县| 莆田市|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