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良春治痹薪傳實錄
- 陳黨紅
- 1553字
- 2020-02-19 18:32:48
案4 朱良春、朱婉華教授辨治痛風—濁瘀內阻證
孫某,男,初診2009年12月7日。
主訴:反復足趾紅腫痛3年。
患者2006年始出現血尿酸增高,4月份查尿酸450μmol/L,未診治,當年年底出現大足趾紅、腫、痛,1周后自行緩解,反復發作,未在意。2007年3月患者癥情再次復發,出現左腳腫,始服中藥調治,發作次數較前減少,但后來又發現心臟期前收縮(早搏),并陣發性烘熱、盜汗,汗出濕衣。今年痛風發作更為頻繁,累及雙足第1跖趾關節、踝關節,并伴雙側臀腿外側發涼,畏風寒,雙下肢酸脹乏力。2009年1月份服用“立加利仙”后尿酸正常,但肌酐、BUN上升,停藥后改善。2009年11月11日復查腎功能、尿酸502μmol/L,Cr、BUN正常,血糖正常。當年痛風發展到左大趾紅、腫、痛發作多次。今來院求診治。刻下:癥見雙足第1跖趾關節、踝關節疼痛,紅腫灼熱不明顯。雙側大腿外側發涼,雙小腿酸脹、乏力,陣發烘熱、盜汗,汗出濕衣,納可,二便調,眠欠安(出汗影響),舌質紫氣苔薄白根膩,脈結代。
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年,服“神龍愈壓靈”4粒,每日3次,血壓控制可,血壓(BP)130/80mmHg,有冠心病史8年。
中醫診斷:濁瘀痹(濁瘀內阻);西醫診斷:痛風。
治則:泄濁化瘀,寧心安神。
首診處理:①痛風湯加鬼箭羽20g,紫丹參30g,澤蘭20g,潞黨參30g,生黃芪20g,麥冬15g,煅龍骨、煅牡蠣各30g,柏子仁、酸棗仁各30g,癟桃干20g。14劑。②續服神龍愈壓靈、單硝酸異山梨酯(欣康)。③建議住院治療。
二診(2009年12月26日):患者電話自述足趾疼痛減輕,乏力改善。守前方案,加扶正消瘤丸。
三診(2010年1月29日):患者電話自述血尿酸正常,近1個月來時有心煩,烘熱明顯,服“牛黃清心丸”后好轉,苔薄黃,要求調整方藥。續原法出入。
處理:①痛風湯,紫丹參30g,薤白頭10g,降香8g(后下),焦山梔15g,淡豆豉20g,淮小麥60g,癟桃干20g。30劑。②牛黃清心丸。
后患者自覺病情改善,自行停藥。
【按語】
此痛風案例取得階段性成功,再次驗證朱師“泄化濁瘀”治療“濁瘀痹”可靠療效。
【診治思路】
本案患者來診,反復足趾紅、腫、痛已有3年,確診為“痛風”,病情漸發展,不但出現雙足跖趾關節、踝關節疼痛,而且有雙側大腿外側發涼,雙小腿酸脹、乏力及陣發烘熱盜汗情況,來診見舌質紫苔薄白根膩,脈結代,考慮為“濁瘀痹”,遂以“泄濁化瘀”為法治療,以痛風湯加鬼箭羽、紫丹參、澤蘭、潞黨參、生黃芪、麥冬、煅龍骨、煅牡蠣、柏子仁、酸棗仁、癟桃干湯劑內服,以泄濁化濕,并益氣培腎。服藥18劑患者疼痛減輕,乏力改善,前方繼服并加扶正消瘤丸以扶正。再服1個月,患者血尿酸降至正常。
【朱師經驗】
痛風之名,始于李東垣、朱丹溪,但真正把“痛風”病從傳統“歷節病”中區別出來的是朱師。朱師不但指出了痛風病因病機與前賢所述“歷節病”的不同之處,更創“濁瘀痹”名,認為就臨床實際而言,本病多以中老年多見。此類患者多形體豐腴,喜食膏粱肥甘,或有飲酒史,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且有結節,或潰流脂液;而從病因來看,“濕濁瘀滯內阻”為其主要原因,復受寒受濕等誘因發作。
朱師進一步指出,此濕濁之邪為內生之濕,非外來之邪;濕濁內阻、臟腑功能失調,升清降濁無權,因之痰濕滯濁更難以泄化,遂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于經脈、留于關節,則有關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脂膏之變,甚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描述“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之狀;病久或郁閉化熱,聚而成毒,損及脾腎。
朱師認為,凡此悉皆濁瘀內阻使然,故稱之為“濁瘀痹”。既是“濁瘀”為患,則應“泄化濁瘀”以使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臟腑得以協調,趨于康復。
【跟診體會】
據筆者臨床觀察,多數患者3~5天即可見效,7~14劑癥狀基本消失。對于痛風合并風寒濕痹證者,二者都是頑纏難愈的疾病,集中發病,就更顯得難以處理,在朱師“泄化濁瘀,健脾益腎”法則指導下運用痛風湯、痹通湯就能取得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