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醫籍珍本善本選校叢刊:本草備要(初刊本)
- 黃輝
- 1878字
- 2020-03-09 11:16:22
凡例
註①本草者,當先註病癥。不然,病之未明,藥于何有?從前作者罕明斯義,苐云某藥入某經治某病而已。淺術視之,葢茫如也。唯李氏《綱目》,裒集諸家,附著論說,間及病源;《經?》因之,釋藥而兼釋病,補前人之未備,作后學之指南。茲集祖述二書,更加增訂。藥性、病情互相闡,以便資用。若每處皆釋,則重復煩瑣,反生厭瀆。故前后間見,或因藥論辨,讀者匯觀而統會之可也。
① 註:同“注”。下同。
藥品主治,諸家析言者少,統言者多。如治痰之藥,有治燥痰者,有治濕痰者,諸書苐以除痰槩②之;頭痛之藥,有治內傷頭痛者,有治外感頭痛者,諸書惟言治頭痛而已。此皆相反之癥,未可混施。舉此二端,其馀可以類推矣。又每藥之下,止言某病宜用,而不言某病忌用,均屬闕畧。茲集並①加詳註,庶無貽悮②。
② 槩:同“概”。下同。
① 並:同“并”。下同。
② 悮:同“誤”。下同。
每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著其所入經絡,乃為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癥,具列于后。其所以主治之理,即在前功用之中,不能逐欵③細註,讀者詳之。
③ 欵:同“款”。下同。
徐之才曰:藥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補、瀉、濇④、滑、燥、濕[濕即潤也]、輕、重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今為分闡,以冠于諸藥之首[此“十劑”也。陶弘景加寒熱二劑,茲不具述。然本集燥劑即陶氏之熱劑,而通劑乃徐氏之燥劑也]。
④ 濇:同“澀”。下同。
藥品主治,已註明某藏⑤某府⑥者,則不更言入某經絡,以重復無用也。
⑤ 藏:內臟。后作“臟”。下同。
⑥ 府:通“腑”。下同。
陰陽、升降、浮沉,已詳于“藥性總義”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註。
主治要義及諸家名論用“○”,病癥用“△”,藥名湯頭用“—”頂上,“十劑”用“○”⑦。
⑦ 主治要義及……用“○”:○△—○本次校點均刪去。
藥目次第,每藥稍從其類,以便查閱。
是書篇章雖約,多有補《綱目》《經?》之所未備者,故曰備也。
採①用諸書,悉仍其名氏,使知為先哲名言,有可考據也。間有刪②節數行數句者,以限于尺幅也;有增改數句數字者,務暢其文義也;亦有用其文而未著其姓字者。其間廣搜愽採,義圖貫通,取要刪繁,詞歸雅餝③,庶幾爽觀者之心目云耳。
① 採:同“采”。下同。
② 刪:同“刪”。下同。
③ 餝(shì飾):同“飾”。
藥有氣味、形色、經絡、主治、功用、禁忌數端,《藥性歌賦》雖便記誦,然限于字句,又須用韻,是以不能詳括。茲集文無一定,藥小者語簡,藥大者詞繁,然皆各為杼軸④,煅錬⑤成章,使人可以誦讀[若以本文另謄,尤便誦習]。
④ 杼軸:織布機上用來持緯(橫線)的梭子和用來承經(豎線)的筘,猶言樞要。
⑤ 煅錬:錘煉,反復琢磨。
本草⑥一書,讀之率欲睡欲臥。以每品之下,所註者不過藏府、經絡、甘酸苦濇、寒熱溫平、升降浮沉、病候主治而已,未甞⑦闡其理,使讀之者有義味可咀嚼也。即如《證類》諸本,採集頗廣,又以眾說繁蕪,觀者罔所折
⑧也。是編主治之理,務令詳明,取用之宜,期于確切,言暢意晰,字少義多。作者頗費匠心,讀者幸毋忽視。
⑥ 本草:此處泛指本草著作。
⑦ 甞:同“嘗”。下同。
⑧:“衷”之俗字。
是書將成,始見武林①皇甫嵩所著《本草明》,乃萬歷戊寅年刻。其書加倍于余,其用意頗與余同,始嘆前人亦有先得我心者。其印板業已糢②糊,亦當時膾炙之書也。世未有翻行之者,特表明之。
① 武林:舊時杭州的別稱,以武林山得名。
② 糢:同“模”。
是書之作,非為醫林而設。葢以疾疢人所時有,脫或處僻小之區,遇庸劣之手,脈候欠審,用藥乖方,而無簡便方書與之較證,鮮有不受其悮者。是以特著此編,兼輯《醫方集觧》一書,相輔而行。篇章雖約,詞旨詳明,攜帶不難,簡閱甚便。倘能人置一本,附之篋笥③,以備緩急,亦衛生之一助。有識之士,當不以愚言為狂謬也。
③ 篋笥(qiè sì契四):竹制的用來收藏文書或衣物等的箱和籠。
昂自壯立之年,便棄④制舉。蹉跎世變,念著書作詩,無當人意,祗⑤堪覆瓿⑥,難以埀⑦遠。然禽鹿⑧視息⑨,無所表見,竊用疚心,故疲精瘁神,著輯《本草》一書,以為有當于民生日用之實。且集諸家大成,貫穿箋釋,或可有功前賢,嘉惠來世。易世之后,倘有嗜吾書而為重梓者,庶能傳之久遠,此區區立言之旨也。
④ 棄:同“棄”。下同。
⑤ 祗:原作“袛”,據文義和增訂本改。只;僅。
⑥ 覆瓿:喻著作毫無價值或不被重視。語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下》。
⑦ 埀:同“垂”。下同。
⑧ 禽鹿:猶言禽獸,沒有人的志氣,表達作者不想改變自己“卑賤”的處境。語出自漢代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⑨ 視息:謂茍且偷生。語出自漢代蔡琰《悲憤詩》。
《素問類纂約註》《醫方集觧》二書,嗣刻問世。
讱菴汪昂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