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新安醫學是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中醫學術流派之一。新安位于古徽州地域,自南宋至清末,新安醫家秉承儒學之風,勤于實踐探索,勤于著書立說,形成自身特色,為中醫藥學的傳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800多年綿延不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有志記載的醫家800余位,醫籍800余種,現存者近400種。本次《新安醫籍珍本善本選校叢刊》是從現存新安醫籍中選取9種在文獻版本、醫學學術上均具有較高價值的珍善本醫籍,通過研究整理校注后出版。

此次《新安醫籍珍本善本選校叢刊》書目的選定,注重學術特色與價值,同時把握以下原則:

(1) 以選擇未經現代整理校注出版者為主,對個別已經他人整理校注出版而確需再校注者,可選入此次書目。

(2) 目前存本較少但又不失為善本者,其中也包括海內孤本,整理校注出此書對現代利用罕少版本醫籍有所幫助。

(3) 在中醫的某一方面的學術價值較高,或對入門學習中醫有所幫助者,整理校注出版對現代學習與研究有所裨益。

(4) 整理校注出版此書對了解著者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思路有所幫助,或使某位醫家著作的現代整理校注本得以成全。

現將選定的9種醫籍情況概述如下:

1.《脈癥治方》(約成書于1568年,吳正倫編撰) 該書強調治病必須脈、癥、治、方四者相承,將《傷寒論》的病證歸納為“有表實、有表虛、有里實、有里虛、有表里俱實、有表里俱虛、有表熱里寒、有表寒里熱、有表里俱熱、有表里俱寒、有陰癥、有陽癥”12個類型,對后世研究《傷寒論》頗有啟示。吳正倫認為溫疫乃“殺厲之氣,嚴寒之毒”,系四時不正之氣,傳染性強,應于春秋間服藥預防。此外,該書還記載了重用土茯苓治療梅毒的案例,是一部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醫著。

本次校注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明清中醫珍善孤本精選十種》影印“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珍藏清代康熙癸丑年(1673)刊本”為底本。

2.《程氏釋方》(成書年代不詳,程伊編撰) 該書共釋方800余首。分為中風、傷寒、傷暑、濕證、燥結、火、瘧疾、痢疾、泄瀉等49門。每方“取方訓義,集藥為歌”。釋文依據歷代醫籍,附以己見,闡奧釋疑,有助于對方劑的理解運用;并將每方藥物組成編為五言或七言歌訣,以便記誦。

本次校注以中華書局2016年版《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影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明嘉靖刊本《程氏釋方》為底本。

3.《證因方論集要》(成書于1839年,汪汝麟編撰) 該書博采眾方,尤以喻嘉言、王晉三之方為多。列有51種病證,其中內科雜癥較多。作者以為傷寒六經表里條例繁多,所以未有收載。全書“證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論”,理法方藥規范,條理有序,是一部切合實用的方書。

本次校注以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醫珍本叢書》影印“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無止境齋刻本”為底本。

4.《方癥會要》(初刊于1756年,吳玉榗、吳邁編撰)該書共收46種病癥,以內科疾病為主,每病有論有方,其論多結合經旨及臨證體驗而發,是一部較為實用的方論醫書。

本次校注以中醫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醫珍本叢書》影印“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吳氏家刊本”為底本。

5.《醫學入門萬病衡要》(成書年代不詳,洪正立編撰)該書以內科時病、雜病證治為主,兼及婦科諸疾,共收集80多個病證,匯為一冊。書中輯取劉河間、陶節庵、李東垣、朱丹溪和陳自明之熱病、傷寒、雜病、婦科病等前賢有關的論述,以及朱肱、許叔微、楊仁齋、虞花溪及《局方》《世醫得效方》等醫著,并結合本人臨證心得,對辨證用方加以闡發,是一部既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又有一定的臨證實踐認識的方書。

本次校注以中華書局2016年版《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影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清順治十二年(1655)序刻本為底本。

6.《本草備要》(初刊本)(刊于1683年,汪昂編撰) 該書為作者的初刊本,全書由博返約,創新編撰體例,按自然屬性將所載428種藥物分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部、金石水土部、禽獸部、魚蟲部、人部8部。每種分正文和注文。書中記述了“暑必兼濕”、冰片“體熱而用涼”等新說,是一部學術價值較高的普及性本草著作。相較于增訂本,初刊本雖在藥物數量及個別認識上有所差異,但對了解作者編撰該書的原創學術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次校注是以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萃》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禧堂藏板、還讀齋梓行刻本為底本。

7.《山居本草》(初刊于1696年,程履新編撰) 該書收藥1300余種,每藥列入正名、別名、鑒別、炮制、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宜忌、附方等項。卷后列辨藥八法,是一部集本草和養生于一體的綜合性本草著作,對養生保健與食療有一定參考價值。

本次校注以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影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刻本為底本。

8.《醫讀》(初刊于1669年,汪機撰、程應旄補輯) 該書分為藥性、脈候、病機、方括四部分。為方便記誦,藥性、脈候、病機三部分以四言為句,方括部分則以七言為句,綴以韻語。書內計載本草151味,辨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病癥95種,列醫方282首。所述皆為有本之論,且化繁為簡,由博返約,是一本頗為實用的醫學入門讀物。

本次校注以中華書局2016年版《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影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江戶時期覆刊本《汪石山先生醫讀》為底本。

9.《家傳課讀》(初刊于1878年,戴葆元編撰) 該書將《金匱要略》《溫病條辨》《臨證指南醫案》三書內容和方劑進行專篇論述,是以歌括方式再加工而成的一部便于初學者誦讀記憶和應用的書。

本次校注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光緒四年(1878)思補堂藏板刻本為底本。

本叢書是在2015年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研究的基礎上組織整理的,2016年被人民衛生出版社列入出版計劃,并得到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2017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立項支持。

在選題與校注研究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余瀛鰲、王旭東、王振國、陳仁壽等專家的大力推薦與指導,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水平有限,校注工作中難免有欠妥之處,望同道與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新安醫籍珍本善本選校叢刊》編委會

2018年1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三穗县| 合川市| 郯城县| 余庆县| 福泉市| 桓台县| 浮梁县| 五华县| 水富县| 平凉市| 石门县| 高青县| 新宾| 淮滨县| 靖西县| 明光市| 女性| 绿春县| 巩义市| 温泉县| 婺源县| 体育| 丰城市| 观塘区| 崇义县| 蕲春县| 平南县| 仁怀市| 长顺县| 汉沽区| 密山市| 深泽县| 道真| 大安市| 大石桥市| 根河市| 高雄县| 通化县| 弥渡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