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項目3 產后訪視技術

一、目的

1.做好產褥期健康管理。

2.指導母乳喂養和新生兒喂養。

3.做到產后健康檢查及心理保健指導。

4.指導母親正確護理嬰兒及掌握自身護理的知識及技巧。

二、要求

1.訪視者需具備護士執業證,3年以上獨立工作經驗。

2.熟練掌握產后訪視的評估要點及主要護理措施。

3.有針對性的指導產婦掌握自身護理及嬰兒護理的知識及技巧。

4.保健指導措施落實。

三、準備

1.護士準備:

儀表端莊,服裝規范,注意禮貌用語。家訪前,應先核實探訪卡與轉介表上的資料是否相符,致電病人復核住址,預約訪視時間。

2.用物準備:

準備好產后訪視物品:產后母乳喂養隨訪卡、體溫計、消毒液(0.3%碘伏,75%酒精等)、棉簽、血壓計、聽診器等。

3.環境準備:

充分利用家庭條件設置操作區,注意周圍的清潔,避免污染;檢查時注意保護個人隱私。

4.產婦準備:

產婦情緒穩定,無干擾。

四、注意事項

1.訪視者應運用良好溝通技巧,關愛產婦及嬰兒,建立融洽和諧的良好關系。

2.訪視過程中注意評估產婦家居環境,定時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時發現及指導去除家居環境中潛在的安全隱患,保障產婦及嬰兒安全。

3.訪視過程中除應做好產婦健康教育工作外,還應評估產婦的支持系統,同時做好家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產婦丈夫的關心和支持非常重要。

4.訪視期間應留意產婦的情緒變化,警惕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5.每次訪視結束后,應將訪視情況認真記錄在《孕婦圍產保健手冊》上,書寫家庭訪視記錄。

五、思考題

1.試述產后訪視的評估要點。

2.試述產后訪視的主要護理措施。

3.如何指導產婦掌握正確的哺乳方法?

4.簡述產褥期常見問題及護理方法。

(高 明 葉永秀)

產后訪視操作流程

附件1 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規范

一、服務對象

轄區內居住的孕產婦。

二、服務內容

(一)孕早期健康管理

孕13周前為孕婦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并進行第1次產前檢查。

1.進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導。

2.孕13周前由孕婦居住地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

3.孕婦健康狀況評估:詢問既往史、家族史、個人史等,觀察體態、精神等,并進行一般體檢、婦科檢查和血常規、尿常規、血型、肝功能、腎功能、乙型肝炎、梅毒血清學試驗、HIV抗體檢測檢查,有條件的地區建議進行血糖、陰道分泌物等實驗室檢查。

4.開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營養保健指導,特別要強調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對胚胎的不良影響,同時告知和督促孕婦進行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

5.根據檢查結果填寫第1次產前檢查服務記錄表,對具有妊娠危險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證或嚴重并發癥的孕婦,及時轉診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并在2周內隨訪轉診結果。

(二)孕中期健康管理

孕16~20周、21~24周各進行1次隨訪,對孕婦的健康狀況和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評估和指導。

1.進行孕中期健康教育和指導。

2.孕婦健康狀況評估:通過詢問、觀察、一般體格檢查、產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對孕婦健康和胎兒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評估,識別需要做產前診斷和需要轉診的高危重點孕婦。

3.對未發現異常的孕婦,除了進行孕期的生活方式、心理、運動和營養指導外,還應告知和督促孕婦進行預防出生缺陷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

4.對發現有異常的孕婦,要及時轉至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出現危急征象的孕婦,要立即轉上級醫療衛生機構。

(三)孕晚期健康管理

1.進行孕晚期健康教育和指導。

2.有助產技術服務資質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孕28~36周、37~40周對孕產婦各進行1次隨訪。沒有助產技術服務資質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督促孕產婦前往有資質的機構進行相關隨訪。

3.開展孕產婦自我監護方法、促進自然分娩、母乳喂養以及孕期并發癥、合并癥防治指導。

4.對隨訪中發現的高危孕婦應根據就診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議督促其酌情增加隨訪次數。隨訪中若發現有高危情況,建議其及時轉診。

(四)產后訪視

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在收到分娩醫院轉來的產婦分娩信息后,應于3~7天內到產婦家中進行產后訪視,進行產褥期健康管理,加強母乳喂養和新生兒護理指導,同時進行新生兒訪視。

1.通過觀察、詢問和檢查,了解產婦一般情況、乳房、子宮、惡露、會陰或腹部傷口恢復等情況。

2.對產婦進行產褥期保健指導,對母乳喂養困難、產后便秘、痔瘡、會陰或腹部傷口等問題進行處理。

3.發現有產褥感染、產后出血、子宮復舊不佳、妊娠合并癥未恢復者以及產后抑郁等問題的產婦,應及時轉至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檢查、診斷和治療。

4.通過觀察、詢問和檢查了解新生兒的基本情況。

(五)產后42天健康檢查

1.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正常產婦做產后健康檢查,異常產婦到原分娩醫療衛生機構檢查。

2.通過詢問、觀察、一般體檢和婦科檢查,必要時進行輔助檢查對產婦恢復情況進行評估。

3.對產婦應進行性保健、避孕、預防生殖道感染、純母乳喂養6個月、嬰幼營養等方面的指導。

[源自: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6年版)]

附件2 第1次產前隨訪服務記錄表

續表

填 表 說 明

1.本表由醫生在第一次接診孕婦(盡量在孕13周前)時填寫。若未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需同時建立。隨訪時填寫各項目對應情況的數字。

2.填表孕周:為填寫此表時孕婦的懷孕周數。

3.孕次:懷孕的次數,包括本次妊娠。

4.產次:指此次懷孕前,孕期超過28周的分娩次數。

5.末次月經:此懷孕前最后一次月經的第一天。

6.預產期:可按照末次月經推算,為末次月經日期的月份加9或減3,為預產期月份數;天數加7,為預產期日。

7.既往史:孕婦曾經患過的疾病,可以多選。

8.家族史:填寫孕婦父親、母親、丈夫、兄弟姐妹或其他子女中是否曾患遺傳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若有,請具體說明。

9.個人史:可以多選。

10.婦產科手術史:孕婦曾經接受過婦科手術和剖宮產手術。

11.孕產史:根據具體情況填寫,若有,填寫次數,若無,填寫“0”。

12.體質指數=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

13.體格檢查、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進行相應檢查,并填寫檢查結果。

14.總體評估:根據孕婦總體情況進行評估,若發現異常,具體描述異常情況。

15.保健指導:填寫相應的保健指導內容,可以多選。

16.轉診:若有需轉診的情況,具體填寫。

17.下次隨訪日期:根據孕婦情況確定下次隨訪查日期,并告知孕婦。

18.隨訪醫生簽名:隨訪完畢,核查無誤后隨訪醫生簽署其姓名。

[源自: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6年版)]

附件3 第2~5次產前隨訪服務記錄表

填 表 說 明

1.孕周:為此次隨訪時的妊娠周數。

2.主訴:填寫孕婦自述的主要癥狀和不適。

3.體重:填寫此次測量的體重。

4.產科檢查:按照要求進行產科檢查,填寫具體數值。

5.血紅蛋白、尿蛋白:填寫血紅蛋白、尿蛋白檢測結果。

6.其他檢查:若有其他輔助檢查,填寫此處。

7.分類:根據此次隨訪的情況,對孕婦進行分類,若發現異常,寫明具體情況。

8.指導:可以多選,未列出的其他指導請具體填寫。

9.轉診:若有需轉診的情況,具體填寫。

10.下次隨訪日期:根據孕婦情況確定下次隨訪日期,并告知孕婦。

11.隨訪醫生簽名:隨訪完畢,核查無誤后醫生簽名。

12.第4次和第5次產前隨訪服務,應該在確定好的有助產技術服務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相應的檢查,并填寫相關結果;沒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督促孕產婦前往有資質的機構進行相關隨訪,無需填寫相關記錄。

13.若失訪在隨訪日期處寫明失訪原因,若死亡寫明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

[源自: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6年版)]

附件4 產后訪視記錄表

填 表 說 明

1.本表為產婦出院后3~7天內由醫務人員到產婦家中進行產后檢查時填寫,產婦情況填寫此表,新生兒情況填寫“新生兒家庭訪視表”。

2.一般健康狀況:對產婦一般情況進行檢查,具體描述并填寫。

3.血壓:測量產婦血壓,填寫具體數值。

4.乳房、惡露、子宮、傷口:對產婦進行檢查,若有異常,具體描述。

5.分類:根據此次隨訪情況,對產婦進行分類,若為其他異常,具體寫明情況。

6.指導:可以多選,未列出的其他指導請具體填寫。

7.轉診:若有需轉診的情況,具體填寫。

8.隨訪醫生簽名:隨訪完畢,核查無誤后隨訪醫生簽名。

[源自: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6年版)]

附件5 產后42天健康檢查記錄表

填 表 說 明

1.一般健康狀況:對產婦一般情況進行檢查,具體描述并填寫。

2.血壓:如有必要,測量產婦血壓,填寫具體數值。

3.乳房、惡露、子宮、傷口:對產婦進行檢查,若有異常,具體描述。

4.分類:根據此次隨訪情況,對產婦進行分類,若為未恢復,具體寫明情況。

5.指導:可以多選,未列出的其他指導請具體填寫。

6.處理:若產婦已恢復正常,則結案。若有需轉診的情況,具體填寫。

7.隨訪醫生簽名:檢查完畢,核查無誤后檢查醫生簽名。

8.若失訪在隨訪日期處寫明失訪原因。若死亡寫明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

[源自: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6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泸溪县| 增城市| 徐闻县| 新宁县| 平定县| 内江市| 东辽县| 军事| 久治县| 湖州市| 剑河县| 沁源县| 绥中县| 临武县| 岚皋县| 定远县| 邻水| 普洱| 西吉县| 赣榆县| 霞浦县| 平远县| 开江县| 延边| 监利县| 沙坪坝区| 桃江县| 永新县| 余姚市| 伊金霍洛旗| 许昌县| 石台县| 奎屯市| 贺州市| 全南县| 斗六市| 汨罗市| 台南市| 长阳|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