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先秦時期——癭病學術的萌芽啟蒙期

先秦時期(又稱先秦時代)即中國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時代的統稱,是中國對古代歷史所做劃分的時間區間,泛指中國古代秦朝以前的歷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時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在這歷史時期,中國醫藥學處于萌芽時期,存有癭病起始、相關因素、防治藥物、名人趣事等的不少記述,系統梳理該時期有關癭病記述內容,有利于進一步中國醫藥學發掘、整理,為繼承發揚中醫藥學術服務。

一、夏商甲骨文契刻“癭”字初文

中國文字的雛形,大概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符號。而真正意義上的傳世中國文字,則要數夏商時代的甲骨文。由于甲骨文是在夏商時代用堅硬的契刀鑿刻于龜甲或獸骨上,并在殷墟出土,故甲骨文又稱為“契”、“契文”、“書契”、“殷契”、“殷文”等;又因當時刻寫在甲骨上的文字內容主要為卜辭或與占卜祭祀有關的紀事,故又稱“卜辭”、“貞卜文字”。甲骨文的出現填補了中國文字早期歷史的空白,為研究漢字的起源和初級形態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料。在辨識甲骨文中,已有癭的記載,李實《甲骨文字叢考》一書,提出了“釋癭”之專節,該書認為甲骨文專著《文編》、《類纂》等專著,“收入附錄,舊不識”,“未收此字,蓋僅留一殘文”,均未收錄“癭”字。該書認為甲骨文京都八四八字“”字,為“癭之初文”,“字當象人脖之長瘤之狀”,誠如《說文解字·病部》所述“癭,頸瘤也”。這一記述論點,大大提前了癭病記述年代,說明夏商時期甲骨文就有了癭字初文,說明當時就有癭病存在,糾正了過去許多書籍認為癭病最早載于《山海經》,或《莊子》,或《呂氏春秋》,或《內經》等不同說法觀點。

(錄自李實《甲骨文字叢考》)

二、《山海經》有關癭病記述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綜合各種知識而顯得龐雜的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國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經西漢劉歆校書,才形成現在的書籍。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地理、動物、植物、礦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山海經卷二·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柟,下多菅、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蘅,可以走馬,食之已癭。”又載“天帝之山有草如葵,名曰杜衡,食之已癭。”杜衡即杜葵,又名馬蹄香,《本草綱目·草部·杜衡》言其可治“頸間癭瘤之疾”。《山海經卷二·西山經》云“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入集獲之水。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藁茇,其葉如葵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西南三百八十里,是座皋涂山,薔水發源于此,向西流入諸資水;涂水也發源于此,向南流入集獲水。山南面到處是粟粒大小的丹沙,山北陰面盛產銀、黃金,山上到處是桂樹。山中有一種白色的石頭,名稱是礜,可以用來毒死老鼠。山中又有一種草,形狀像藁茇,葉子像葵菜的葉子而背面是紅色的,名稱是無條,可以用來毒死老鼠。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鹿卻長著白色的尾巴,馬一樣的腳蹄,人一樣的手而又有四只角,名稱是玃如。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鷂鷹卻長著人一樣的腳,名稱是數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人脖子上的癭病。

《山海經第五·中山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黃華而莢實,名曰籜,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音灰)鼠而文題,其名曰(音耐),食之已癭。”中央第一列山系薄山山系之首座山,叫做甘棗山。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黃河。山上有茂密的杻樹。山下有一種草,葵菜一樣的莖干杏樹一樣的葉子,開黃色的花朵而結帶莢的果實,名稱是籜,人吃了它可以治愈眼睛昏花。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狗樣大鼠而額頭上有花紋,名稱是數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人脖子上的贅瘤。

《山海經第五·中山經》:“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方莖而葵狀,服者不癭。”這敘述了堵山這個地方,山上有一種方莖如葵花狀的樹木,人服食后不生長癭病。在《山海經第八·海外北經》中記載了“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郭璞曰:“纓,亦作癭。”袁珂云:“纓,瘤也。多生于頸,其大者如懸瓢,有礙行動,故須以手拘之,此拘纓之國之得名也。”這里形象地描述了地方性甲狀腺腫病,據考其方位,當在中原的北方,很可能即今天的晉陜甘北部一帶。

總之,《山海經》雖然不是一部醫學專著,但里面卻蘊藏著不少醫學內容。該書雖然沒有系統完整的醫藥學理論體系,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先行作用,體現了當時的科學醫學思想。書中已經記錄了的38種疾病,其中就載有“癭”病。列舉了“數斯”、“杜衡”等鳥獸植物,食之可以“已癭”、“不癭”,也就是說不僅可以治療癭病,而且可以預防癭病。

三、《莊子》與《呂氏春秋》等著作的癭病記述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戰國時期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中記述道“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脰其肩肩。甕盎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圣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這里不僅記述提出了癭之病名,而且癭病患者臨床表現。又通過齊桓公與一個跛腳、傴背、缺嘴、患有癭病者交談,說明衛靈公看待人間不應存在寵辱、貴賤、好惡、是非的觀點,討論了人的精神世界。

公元前2世紀的呂不韋,為戰國末年秦相,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氏春秋·季春紀第三·盡數篇》中說:“輕水者,多禿與癭病。”不僅記載了癭病的存在,而且觀察到癭的發病與地理環境(水質)密切有關。此外,《管子·地員第五十八》:“其種櫑葛,赨莖黃秀恚目”,即“恚目謂谷實怒開也”。亦是致人生氣瞪起眼睛比類而來的,類似于現甲狀腺相關眼病的目睛突出之病狀。說明當時人們已意識到情志惱怒可以導致甲狀腺疾病突眼。《淮南子·地形訓第十六》曰:“險阻之氣多癭”。說明了高山險惡之地多患現今甲狀腺病。以上諸多記述,載述先秦時期有并癭病趣聞軼事、癭病與地理環境關系以及情志惱怒所致甲狀腺眼病之病狀等。

四、《五十二病方》的疣病與癭病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是一部重要的醫學文獻,是我國考古界的一大發現。一般認為該書為“帛書抄成不晚于秦漢之際,即應為公元前三世紀的寫本”。該書自1973年底出土以來,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書,其中有一種久已亡佚的帛書,原書無題,因卷前有五十二個病名目錄,目錄末又有“凡五十二”字樣,遂定名為《五十二病方》。專家認為該帛書的抄成不晚于秦漢之際,即應為公元前3世紀的寫本,反映了以齊魯為中心的我國東部地區的醫療成就。有學者認為該書當為西周作品,也有推測帛書的作者為楚國人,成書年代可能在戰國晚期,帛書《五十二病方》自出土以后,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得到文字學界、醫學界的深入研究。《五十二病方》全文現存462行,約有14700余字,由283個病方組成,涉及247種藥物,103個病名(題目和內容),包括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等。藥劑種類多,有湯劑、散劑、膠劑、丸劑等。治療方法有外敷法、外涂法、熏法、藥浴法、角法、灸法、貶法等。

《五十二病方》中有疣病章節記述該病特點,即為“胡”狀。因此,古時胡亦指贅生之物,與疣一致。“疣其末大本小”,即為疣的末端較大,而連著肌膚近端較小。該書中還記述對疣的治療方法,隨疣項下,收入治方七個,其中祝由方占去六個。在六方中又有四方是采取祝詞,配合“磨”的方法,將疣用機械力量除掉。“細繩纏在疣的細蒂上,點燃繩的一端,灸灼疣蒂。磨疣就掉”還用蒲草席灸灼疣蒂。有在朔日(初一即月復蘇之日)用葵莖摩擦疣十四次,口念祝由詞后,再用茱萸的根,或者車前草的根摩擦十四次而去疣病。若人生了較大的疣,前端大如馬奶,根蒂部細小者,可取附子貼敷于疣的根部作麻醉,用細繩牢固系在疣的根蒂,將繩一端點燃,當疣蒂感到灼痛時,立即將疣拔去,再用附子制作的藥物敷在傷口上。治療中沒有禁忌,是一種治疣有效的方法。另外還有祝由方法治療疣病。《五十二病方》隨疣項下,收入治方七個,其中祝由方占去六個。在六方中又有四方是采取祝詞配合“磨”的方法將疣用機械力量除掉。

然而《五十二病方·尤》中所述“疣”病當為何病?各注家認識不一致,有認為現代的皮膚病即“尖銳濕疣”;有稱“瘜肉”類疾病。細思考釋,該書所述疣病主要為“癭病”,即甲狀腺病。首先,該書治疣第二治方中云“令疣者抱禾,令人嘑(呼)曰:‘若胡為是?’應曰:‘吾疣’。置去禾,勿顧。” 《說文解字·月部》“胡,牛頤垂也”。《史記·封禪書》:“鼎既成,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顏師古注:“胡:謂頸下垂肉也”。這明指頸下垂肉,當為甲狀腺腫也。其次,蘇子瞻《荔子嘆》:“我愿天公令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疣”。龔勝生“細思詩意,此處‘瘡疣’實指甲狀腺腫”。第三,古代詩文稱疣病,即為甲狀腺病。宋洪咨夔《隨筆》:“歸州多癭生昭君,郢州多癭生莫愁。造物何如等教癭,盡令尤物不成尤。”《莊子內篇·大宗師》“彼以生為附贅縣疣”,“若疣之自縣,贅之自附。”疣者為贅生物,癭字廣義也包含著皮膚突起的贅生物,許多歷史書籍述的“附贅”、“懸疣”等,都是指甲狀腺腫。第四,由于歷史久遠,醫學認識水平局限,在23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是否存在或已認識到“尖銳濕疣”、“瘜肉”等類疾病。查考隋唐時期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諸病源候論》等方書,有大量治療癭病方藥,卻未見有治療“尖銳濕疣”、“瘜肉”等類疾病即疣病方藥。綜上所述,《五十二病方》中所述“疣”病,主要是指癭病,即現今的甲狀腺病。

總之,從先秦時期甲骨文、竹簡、諸子百家的記述,說明了早在3500前的夏商時期甲骨文就有了癭之初文,糾正了過去許多書籍認為癭病最早于《山海經》、《莊子》、《呂氏春秋》、《內經》等不同說法。同時說明秦漢之前就有癭病記述較為豐富,不僅記述有癭的病狀描述,說明了癭病與山水地理有著密切關系,還記載了許多癭病治療及預防方法,當然這些治療預防方法及方藥,僅僅反映當時文化技術水平。具體臨床實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考證。這亦說明我們在癭病源流方面作了一些考釋工作,有關醫藥學內容還值得進一步去發掘、整理,為繼承發揚中醫藥學術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實.甲骨文字叢考.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2.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4

3.佚名.山海經.王學典,編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4.漢·劉安撰.白話淮南子.吳廣平,劉文生,譯.長沙:岳麓書社.1998

5.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

6.龔勝生.2000年來中國地甲病的地理分布變遷.地理學報,1999,54(4):335-344

(陳如泉 陳繼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天津市| 化德县| 苍南县| 德庆县| 木兰县| 吴旗县| 栖霞市| 涿州市| 马公市| 永善县| 洞口县| 阿拉善右旗| 博客| 达拉特旗| 万山特区| 稷山县| 景德镇市| 中山市| 手机| 乌兰察布市| 兴文县| 柯坪县| 新宾| 油尖旺区| 阜平县| 曲麻莱县| 离岛区| 东光县| 武强县| 鄄城县| 清丰县| 祁东县| 龙南县| 调兵山市| 舟山市| 无为县| 沁阳市| 甘洛县| 九龙县|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