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哪,后來呀:漫話醫史
- 王哲
- 1786字
- 2020-03-06 17:29:48
7. 發現罪魁禍首
做植物藥提取,起碼要用水提取一次,再用脂溶劑把不溶于水的東西提取出來,美國做抗癌藥物篩選就是這樣做的。做中藥篩選,除了按熬中藥的辦法加水燒開,還將蒸餾出的氣體冷卻成液體進行檢測,以免有效成分丟失。
“523項目”和屠呦呦他們之所以一開始沒有發現青蒿的抗瘧功效,就是因為拘泥在中草藥熬制手段上,失敗之后才跳出這種局限,采用國際上植物提取的辦法,用脂溶劑把青蒿中有效成分提取出來。
青蒿素的優勢是和奎寧、氯喹等藥物的殺瘧原蟲辦法不一樣,因為來自植物,副作用相對小,對瘧原蟲的殺傷范圍更大,對當時的耐藥性瘧原蟲一樣有殺傷作用。青蒿素在越戰后期投入使用,使得北越的惡性瘧病死率下降了30%。
青蒿素是中國微生物學和藥學一項偉大的成就,在短短五年中,居然能夠找到除奎寧之外的另外一種天然藥物,這本身就已經非常了不起,而青蒿素對于瘧原蟲的殺傷效果還出乎意料得好,是用現代醫學技術對傳統醫學的成就進行去粗取精的一個典范。但是青蒿素的成功和發現奎寧一樣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無法復制的,植物本身并沒有預防和抵御瘧疾的必要,奎寧和青蒿素都是毫不相干地存在的天然成分,除了這兩者外,迄今沒有找到其他的天然藥物。
由于青蒿素出現在越戰之間,這種強力抗瘧疾藥物對于戰爭的走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青蒿素直到若干年后才被國際認可,即便在中國,直到1980年之后才普遍使用,從1980~1990年,中國的年瘧疾病例從200萬例下降到90萬例,完全是青蒿素的功勞。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上對青蒿素的了解十分有限。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外界漸漸了解到中國有這樣一種抗瘧疾藥物。由于當時中國制藥業與國際質量控制標準不完全一致,世界衛生組織拒絕認可這個藥,除非在美國生產,這一點中國方面堅決不同意。中國和西方科學界之間的不信任使得青蒿素的制劑生產和臨床研究也受到影響。
1994年,諾華制藥和中方簽署協議,進行蒿甲醚-本芴醇復方的研制和生產,于1999年以商品名Riamet問世,2002年已被載入WHO基本藥物目錄,被多個非洲國家首選為一線瘧疾治療藥,被WHO、無國界醫生組織和全球基金推薦為援助用藥。和一劑量氯喹只需24美分相比,一個療程的Riamet要44美元,后來迫于壓力,降為2美元一片,以Coartem為商標。
因為種種原因,青蒿素從發現到被廣泛應用在瘧疾治療上間隔了30年。
藥物的發現與應用,牽動疾病防控的大局。
19世紀末,瘧疾的病原和傳播途徑終于搞清楚了。
對于是什么東西引起瘧疾,上千年來一直認為是壞空氣或者邪氣。
1717年,意大利醫生喬瓦尼·蘭錫西認為瘧疾總是在蚊子很多的沼澤地流行,在排水后會一度消失,很可能其毒性不是因為空氣而是因為蚊子而傳播的。1822年,美國醫生艾伯特·金列舉出蚊子傳播瘧疾的19條證據。1854年,路易斯·博泊也認為蚊子是傳播瘧疾的罪魁禍首。但這些見解由于沒有科學上的嚴謹證據而不被廣泛認可。
1871年意大利病理學家科拉多·托馬西-克魯代利和艾德溫·克雷白在羅馬的沼澤地里采集了空氣和泥土的樣本,在顯微鏡下從這些樣本中看到了桿菌,將這些桿菌給兔子注射后,兔子出現發熱和寒戰,在兔子的身體中,他們找到了這種桿菌。1879年,他們公布了這個發現,把這種桿菌稱為瘧疾桿菌。
這個發現馬上被以科赫為代表的微生物專家肯定了,因為非常符合當時微生物學的大潮流,而且也很好地解釋了瘧疾廣泛傳播的原因,因為空氣中有這種細菌,從科學上給了“壞空氣”一個解釋。這樣一來,下一步就可以制備細菌疫苗,從而從根本上征服瘧疾。
1880年11月,法國軍醫阿方索·拉韋郎在阿爾及爾的康斯坦丁用顯微鏡觀察瘧疾病人的血液樣品。當時做顯微鏡觀察時要將血樣在化學物中浸泡一下,這個程序把瘧原蟲都殺死了或者分解成不可見的形狀,而拉韋郎則直接觀察新鮮血樣。新鮮血液如果還是溫的話一樣不能觀察到瘧原蟲,拉韋郎也一直觀察新鮮血樣,也就是滴一滴血在玻璃片上,但這一次他放好血樣后并沒有立即觀察,而是去喝了一杯咖啡,15分鐘后回來觀察,這段期間內,玻璃片上血樣已經冷卻了,瘧原蟲變得活靈活現,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瘧原蟲。
拉韋郎重復了很多次,而且發現給病人服用奎寧后血樣中的瘧原蟲消失了,這種東西不是細菌。但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回到歐洲后,他發表了自己的發現,受到微生物界的一致反駁,法國的微生物權威認為這個軍醫把血樣污染了,托馬西-克魯代利認為那是死細菌,如日中天的微生物大師科赫同樣反對,在一片反對聲中,拉韋郎提出另外一個沒有人相信的理論:這種微生物是通過蚊子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