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臨床應用指南
- 黃鋼
- 1282字
- 2020-08-13 19:39:50
四、病人準備與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進行PET/CT顯像檢查目的,可以有效幫助患者進行PET/CT檢查前準備,合理選擇PET/CT采集和分析參數,正確理解圖像分析結果(表1-3)。
表1-3 18F-FDG PET/CT顯像病人準備與病史采集推薦表

1. 18F-FDG PET/CT檢查前禁食
注射 18F-FDG前禁食4~6小時以上(飲水不限制),至少4小時內不能輸注含葡萄糖的液體及能量合劑,避免服用止咳糖漿、含糖類的藥物。主要目的是減少人體正常組織器官對FDG的生理性攝取(如心肌、骨骼肌等),而提高靶組織(腫瘤部位)對FDG的攝取。
2.PET/CT檢查前血糖水平控制
注射 18F-FDG前測定空腹葡萄糖,理想的血糖應在8.3mmol/L(150mg/dl)以下,若血糖>11.1mmol/L(200mg/dl),一般建議另行預約PET/CT檢查時間。當不能再預約檢查時間時可考慮應用胰島素,根據胰島素的劑型及用量適當延遲PET/CT檢查的時間。但一般情況下盡量不用胰島素,因為胰島素會引起肌肉攝取FDG增加,增加本底噪聲,對腫瘤病變的檢出有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常規PET/CT檢查的禁食要求,繼續口服降糖藥物控制血糖,PET/CT檢查時間可預約在上午早些時候。
3.注射顯像劑前實測身高和體重
由于腫瘤患者隨著病程變化和治療,體重在短時間內可能呈現大幅度變化,因此,在每次顯像前應該對PET/CT檢查患者的身高和體重進行實時測定。甚至在比較不同患者的療效評估結果時,我們還需要對SUV進行如體表面積、體重等不同性質的標化后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結果。
4.PET/CT檢查前的病史采集
PET/CT檢查前需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了解主要病情及診治經過、可能影響FDG攝取的諸多因素,以便對PET/CT圖像做出正確判讀。主要包括:病變的部位、病理結果、診斷和治療的情況(活檢、外科手術、放療、化療、骨髓刺激因子及類固醇激素的使用情況等)、各種治療距離本次PET/CT檢查的時間間隔、血清腫瘤標志物及其他異常的實驗室檢查指標、CT、MRI及核醫學影像學資料。了解有無糖尿病史及血糖控制情況、藥物過敏史、結核病史、最近有無感染、外傷史等。PET/CT圖像采集期間能否將手臂舉過頭頂,能否靜臥15~20分鐘,有無幽閉恐懼癥。對于女性患者要了解有無懷孕、是否哺乳;同時記錄月經史及末次月經日期。
5.妊娠和哺乳期婦女PET/CT檢查
妊娠和哺乳期婦女一般不進行PET/CT檢查。孕婦原則上應避免PET/CT檢查,若因病情需要而必須進行此項檢查時,應詳細向患者說明可能對胎兒產生的影響,并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哺乳期婦女原則上應慎用PET/CT檢查,注射 18F-FDG 24小時內避免哺乳,用吸奶器吸棄24小時內的乳汁,并遠離嬰幼兒。
6.PET/CT檢查一般采用低劑量CT
PET/CT顯像對患者的劑量包括PET/CT放射性藥物來源的輻射劑量和CT的輻射劑量。PET/CT顯像的輻射劑量主要來自 18F-FDG。按照注射劑量為3.7~5.55MBq/kg(0.1~0.15mCi/kg),一次PET/CT的有效劑量為4.2~6.3mSv,一般為(5.5±1.5)mSv。由于CT應用程序及設備之間差別很大,CT掃描的輻射劑量差異很大。不同CT采集模式的選擇可導致有效輻射劑量在5~80mSv(0.5~8.0rem)范圍變化。UNSCEAR2000年報告提示,一般認為頭部掃描有效劑量為2mSv,體部為10~15mSv,腰椎為5mSv。PET/CT檢查一般采用低劑量CT,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診斷劑量CT應用于全身PET/ CT檢查,從而減少患者輻射劑量。目前,單次全身PET/CT顯像受檢者所接受的CT有效劑量一般約2.4~6.8mSv,一般為(4.3±2.2)mSv。PET/CT總有效劑量為6.6~13.1mSv,一般為(9.8±3.3)mSv。其輻射總有效劑量與一次體部CT掃描所產生的輻射劑量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