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臨床應用指南
- 黃鋼
- 725字
- 2020-08-13 19:39:52
第3章 鼻咽癌18F-FDG PET/CT顯像臨床應用指南
一、概述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鼻咽部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本病可發生于世界各地,但以我國南方各?。◤V東、廣西、江西、湖南、福建、臺灣、海南等)發病率最高,具有明顯的地域聚集性、種族易感性和家族傾向性。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2~3倍,30~59歲為高發年齡組。鼻咽癌的病因與遺傳因素、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及環境因素等有關。鼻咽癌95%以上是鱗癌,少數是腺癌、囊腺癌、黏液表皮樣癌或惡性混合瘤。鱗癌中85%以上是低分化癌,不足10%是高分化癌,5%左右是未分化癌。最常發生于鼻咽頂部,其次是外側壁和咽隱窩,發生于前壁最少,也可見到原發腫瘤病灶在兩個部位(如頂部和側壁)同時出現。
鼻咽癌早期可出現回吸涕帶血,鼻出血。隨著腫瘤不斷增大可引起一側或兩側鼻塞,如果腫瘤阻塞或壓迫咽鼓管口可出現耳鳴、耳悶塞、聽力下降等耳部癥狀。腫瘤破壞顱底骨質,累及三叉神經,進入顱內侵犯顱神經可引起頭痛及顱神經癥狀。臨床上約有40%鼻咽癌患者以頸部包塊為首發癥狀,60%~80%患者初診時即可觸及頸部包塊。轉移灶一般位于上頸自乳突下至鎖骨上區,常以胸鎖乳突肌為中心分布。晚期患者可有腋下、縱隔或腹膜后,甚至腹股溝等淋巴結轉移。鼻咽癌多在放療后1~2年出現血行遠處轉移,其中骨、肺、肝轉移最常見,腦轉移較少。
鼻咽癌的診斷,后鼻鏡檢查可見相應部位小結節狀或肉芽腫樣隆起,表面粗糙不平,易出血;有時表現為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EB病毒血清學檢查可作為鼻咽癌診斷的輔助指標;電子纖維鼻咽鏡或纖維鼻咽鏡或鼻內鏡檢查有利于發現早期微小病灶。CT、MRI可發現鼻咽部腫塊并向深部浸潤,頸部淋巴結腫大,顱底骨質破壞或顱內侵犯。 18F-FDG PET/CT主要用于鼻咽癌的分期、監測復發及轉移、不明原發灶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原發灶診斷、療效評估及原發灶的診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