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告狀
馬主任是我們婦產科的主任,年輕的時候,是我國最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沒有之一)、北京協和醫院林巧稚教授的學生,今年快60歲了,在我們科那絕對是德高望重,盡管平時不茍言笑,很嚴厲,可說實話,我們并不是很怕她,但非常敬重她,背地里都親切地稱呼她“馬老太”。
因為年齡大了,一般情況下,她老人家基本上不用出手了。可是,遇到緊急、危險、嚴重的病人,還真離不開她。有一次,一個40多歲的孕婦,流產了三次,都沒能保住胎,總算又懷上了,由于有妊娠期糖尿病又加上高血壓,只能實行剖宮產,如此珍貴的胎兒,馬老太決定親自主刀。
一般的主刀醫生都是要等體位、麻醉等各方面已經就緒后,才進手術室,因為在此之前,下級醫生或助手會搞定一切。馬老太卻還保留著她們那個年代的工作作風,很早就進了手術室,一邊幫助進行術前準備,一邊和產婦交談幾句。
記得那天是“馬麻”當值。馬麻,就是位馬姓的麻醉師。他應該算是我們院里資深的麻醉師了,一貫慈祥和氣,胖胖的,可能是因為“聰慧過人”,50幾歲的樣子已經有些禿頂了。馬醫生看了一眼監護儀,說:“真是奇怪了,這產婦從進手術室開始心率都是130次/分,您一進來,這會兒突然就到了80多次/分,真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啊。”
要不說呢,馬老太,那就是“定盤星”。在醫院里,老百姓看病都希望找個“老大夫”。作為醫生,要是在門診沒病人掛你的號,就要好好照照鏡子,看是不是需要把頭發“漂白”下,整得成熟點,然后再把自己的標準照掛在門診大廳醫生介紹欄上。對于我們而言,也有這樣的體會,科有一老,如有一寶呢!
馬老太找我干什么呢?
“聽說昨天你們接了一個肩難產,是不是側切了?”在馬老太的辦公室,她一臉嚴肅地問道。
“是呀,當時很危險。”我有些不明就里,那個產婦我們忙活半天,不是母子平安嗎,怎么啦?
“剛才,產婦的家屬找上門來啦,說側切傷口疼,產婦現在哭天抹淚呢。”馬老太一邊站起來,一邊說道。
我真是滿肚子里啥都不剩,就剩下委屈了。剛想開口解釋,馬主任那是見多識廣,立即知道我想說什么,一擺手又說道:“你們為了嬰兒的安全,側切肯定沒問題,但是要和病人、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和病房交班做好心理護理和傷口護理工作。”
“和諧,一定要和諧。我相信你這個工會主席,一定能做好家屬的工作。”主任拍了拍我的肩膀。
在產房工作這么多年,我脾氣好,愿意幫助人,平時科里有什么事,比如同事結婚了,張羅份子錢的絕對是我,所以,日子久了,大家都封我為“工會主席”,我也心安理得地擔當起這個角色。安撫產婦和家屬的情緒,當然也算是我份內的工作了。
記得看過一篇報道說,過去3年里,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受理案件5497例,其中三級醫院占50.08%,二級醫院占39.42%。以此計算,每天有5起醫療糾紛立案。居于前八位的科室分別是婦產科、骨科、普外科、急診科、神外科、心內科、心外科、呼吸內科。如此看來,婦產科成為各家醫院醫療糾紛的“最重災區”。
為何婦產科會排名第一?就是因為婦產科最特殊,也最危險。產科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復雜,而且責任大,在別的科室,負責的都是一個人的健康和安全,而在產科,負責的是兩個人(有的時候,還不止兩個人)的生命和安全。產科的特點是急診多,晚上自然臨產的人比白天多,分娩時間和急診手術時間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搶救多,危重病人多,大出血多。處理不好,產婦真的下不了臺,如同鬼門關一樣。
很多人對此很不了解,產房危險?你們產房里都是健康的人,現在醫學技術又是那么發達,生孩子安全得很,有什么危險呢?
多數人認為,孕產婦大多不是患者而是健康人。加上,孩子在家人眼里又是那么金貴,孩子的事兒從來都沒有小事,一旦在孕育生產中出現問題,都很難接受。但是,由于每個孕婦產程中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甚至有的可能會在10分鐘內突然陷入生命危急、胎兒危急的狀態,而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這里是離“生”最近的地方,有的時候,也是離“死”最近的所在。而我們產房,每時每刻都要面臨這種情況,神經需要時刻繃緊著。
說句實話,我們自己對這些也非常理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一過程承載著許多家庭的希望。然而,其中稍有閃失就有可能危及母、嬰兩個人的生命。每個家庭把母嬰的安全和對新生活的希望都交給了我們,產房的醫護人員,都萬分珍視每一個生命的誕生和母子的安全。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我們自己在心理上也都難以承受。
還是重復那句老話:理解萬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