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名家輩出,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展迅速,活血化瘀理論與實踐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且開始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為現代活血化瘀學說的建立與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有萬全、王肯堂、李中梓、李時珍等醫學大家,其著作中有許多關于血瘀證治療的論述。如萬全立固精湯(懷牛膝、杜仲、當歸、陳皮、黃芩、地骨皮、知母、川芎、白芍、補骨脂、紅花、甘草、棕灰)“治血瘀,不拘牙縫、發尖流血等癥,并治之”。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立積聚專篇,對“血積”,輕者用干漆、桃仁、丹皮、歸尾、赤芍、紅花,甚者用大黃、虻蟲、水蛭、穿山甲、花蕊石。明·王肯堂《證治準繩》立蓄血專篇,指出:“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滯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提出了飲食起居失宜可以致瘀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病之始也”。董宿的《奇效良方》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記載了大量的活血化瘀方劑和活血化瘀藥物。
清代是活血化瘀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涌現了王清任、葉天士、唐宗海、張錫純、吳瑭等醫學大家,他們對活血化瘀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清·王清任在實踐基礎上著《醫林改錯》,該書可以認為是一部論述活血化瘀的專書,對血瘀證的癥狀、證候、辨識、治療等都有詳盡的論述,使活血化瘀法的應用擴大到內、外、婦、兒各科及瘟病等多個領域,極大地擴大了活血化瘀法的應用范圍,豐富了活血化瘀的內容,成為活血化瘀療法的集大成者。王清任論病,尤其重視氣血,提出治病以氣血為本的重要思想,指出“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血有虧瘀”,明確提出了氣血辨證的法則,在此思想指導下,從氣血入手識別各種血瘀病癥,提高了血瘀證診斷效能,減少了血瘀證的漏診率,并從氣血入手治療各種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治療方面,王氏從氣血辨證入手倡導的益氣活血法及創制的大量益氣活血方劑,大大豐富了活血化瘀的方法,進一步提高了活血化瘀的療效。王氏認為:“元氣既虛,必不能傳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瘀”。故王氏據此創立了益氣活血法治療氣虛血瘀證,創制了不少補氣活血方,如補陽還五湯、黃芪赤風湯、黃芪桃紅湯、助陽止癢湯等,其中治療半身不遂的補陽還五湯堪稱典范,該方以大劑量黃芪為君,峻補元氣,使氣旺血行,氣足血通,配以小劑量的當歸尾、桃仁、紅花、川芎、地龍、赤芍活血通絡使脈絡通暢,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使氣足血活,氣血暢通,對中風、胸痹等多種疾病屬氣虛血瘀者均有較好療效。
縱觀全書,王氏的活血化瘀法應用十分廣泛,幾乎涵蓋了今天活血化瘀的所有主要治法,包括解表活血法、疏風活血法、理氣活血法、解毒活血法、化痰活血法、通絡活血法、益氣活血法、溫陽活血法、養陰活血法、養血活血法等均有涉及,體現了王氏應用活血化瘀的純熟經驗。除上述的補陽還五湯等益氣活血方外,他創立的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身痛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癲狂夢醒湯等諸多方劑所治病癥繁多,適用面廣,至今為臨床所常用。如血府逐瘀湯(由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生地、牛膝、柴胡、桔梗、枳殼、甘草組成),王氏以之治療頭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汗出、急躁、不眠、心跳心忙等諸多病癥,應用廣泛。在該書中,王清任將活血化瘀法所治疾病的種類從以往的癥積、疼痛(脅痛、胸痛、脘腹痛、痹病等)、跌打損傷、婦科疾病、情志疾病等擴展到了中風、胸痹心痛、癲狂、汗癥、發熱、脫發、皮膚病(如白癜風、酒渣鼻等)、耳聾、久瀉等諸多雜病,以及小兒抽風、痘疹、霍亂等急癥、時令病,極大地擴大了活血化瘀療法的使用范圍,為后世活血化瘀療法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以豐富的實踐進一步詮釋了“百病多瘀”理論。
清·唐宗海著《血證論》是論述出血證的專書,但對血瘀證及出血與血瘀之間的關系都作出了詳盡的論述,明確提出出血也存在瘀血。他把消瘀作為止血四法之一,認為:“干血不去,則新血斷無生理”,擴大了活血化瘀治法的應用范圍;同時立血瘀證專篇,其中包括“瘀血、蓄血、血鼓、經閉”,并指出“吐衄便漏,其血無不離經。凡系離經之血,與榮養周身之血,已睽絕而不合”,即離經之血是瘀血,且“既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提出血瘀證“總以去瘀為先,且既有瘀血,便有瘀血之證,醫者按證治之,無庸畏阻”;《血證論》中又指出:“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否則易于氣滯血瘀。“治血者必調氣”,“氣和則血和”。重視疏肝調氣理血,倡導應用疏肝理氣活血的方法治療血瘀證。
清·葉天士明確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必入絡”,這個“入絡”即是瘀的表現,進一步直接指出:“絡主血,久病血瘀”。錄其醫案之一于此以為證:王(三七)騎射馳驟,寒暑勞形,皆令陽氣受傷。三年來,右胸脅形高微突,初病脹痛無形,久則形堅似梗,是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蓋經絡系于臟腑外廓,猶堪勉強支撐。但氣鈍血滯,日漸瘀痹,而延癥瘕。怒勞努力,氣血交亂,病必旋發,故寒溫消克,理氣逐血。總之未能講究絡病工夫。考仲景于勞傷血痹諸法,其通絡方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與攻積除堅。徒入臟腑者有間。錄法備參末議。蜣螂蟲、當歸須、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蠣、夏枯草,用大酒曲末二兩加水稀糊丸無灰酒送三錢。
葉氏在《外感溫熱病篇》提出“衛氣營血”辨證的溫病辨治大法,其中提出:“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營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明確提出了在溫病血分階段應直接采用涼血散血治法,而涼血散血即是活血化瘀的一種。
吳瑭在《溫病條辨》中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秋燥所致血瘀證,化瘀回生丹(人參、肉桂、兩頭尖、片姜黃、公丁香、川椒炭、虻蟲、三棱、元胡、香附、川芎、乳香、沒藥、當歸尾、熟地等)最為有名。張錫純創制活絡效靈丹(當歸、丹參、乳香、沒藥),用活血化瘀藥治療氣血凝滯所致疼痛,療效卓著。并創金鈴瀉肝湯理氣活血為主治脅下焮疼,該方由川楝子、生明乳香、生明沒藥、三棱、莪術、甘草組成,“凡心腹作疼,而非寒涼者,用之皆甚效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苗栗县| 阳山县| 海阳市| 柳江县| 双柏县| 乌苏市| 罗甸县| 独山县| 周至县| 青铜峡市| 乳山市| 梁山县| 武冈市| 沈丘县| 沙洋县| 景谷| 安新县| 安国市| 滦平县| 渝北区| 道真| 光山县| 惠州市| 泽库县| 左贡县| 来凤县| 延津县| 绥滨县| 盈江县| 麻阳| 宝应县| 克拉玛依市| 隆子县| 漳州市| 保定市| 罗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耿马| 横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