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維良活血化瘀十二法
- 李秋艷
- 1363字
- 2020-03-06 17:12:08
二、秦漢時期
漢代張仲景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著《傷寒雜病論》,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也從理、法、方、藥方面系統(tǒng)地建立了血瘀證學說。提出了瘀血的概念,對血瘀的形成、臨床表現(xiàn)、診斷、治療都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述,總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方藥,是應用活血化瘀治療多種疾病的開始,為活血化瘀療法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他首創(chuàng)了望舌診斷血瘀的方法,并對瘀血的癥狀與脈弦有較為詳盡的論述。《金匱要略方論·驚悸吐衄下血胸滿淤血病脈證治第十六》:“病人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明確指出舌青為有瘀血的表現(xiàn),為后世舌診的發(fā)展,特別是血瘀證舌診的應用開創(chuàng)了先河;并采用大量蟲類藥物活血通絡治療血瘀證,如水蛭、虻蟲、
蟲等,為后世絡病學說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仲景創(chuàng)制了諸多活血化瘀方治療各種血瘀證,其活血化瘀治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而又嚴謹慎密,輕重緩解,獨行間用,井然有序,至今為臨床所效仿和應用。其中以當歸四逆湯(當歸、白芍、桂枝、通草、細辛、甘草、大棗)活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治療“手足厥寒,脈微欲絕”;桃核承氣湯由桃仁、大黃、桂枝、甘草、芒硝組成,活血清熱治療血熱互結少腹的太陽蓄血輕證;抵擋湯(丸)由水蛭、虻蟲、桃仁、大黃組成,治療太陽蓄血重證;大黃牡丹湯由大黃、丹皮、桃仁、瓜子、芒硝組成,蕩熱逐瘀治療熱毒內聚,營血瘀結的腸癰。《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如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以鱉甲煎丸攻補兼施、寒熱并用、化痰消癥、理氣活血治療癥積;《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以旋覆花湯活血理氣治療肝著證:“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旋覆花、蔥、新絳)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以大黃
蟲丸緩中補虛治療“干血癆”。


對于婦科多種疾病,仲景大量采用了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為后世所遵從。如婦科癥積采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芍藥、桃仁)消瘀化癥,妊娠腹痛綿綿用當歸芍藥散(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澤瀉、白術),妊娠胎動用當歸散(當歸、芍藥、川芎、黃芩、白術),妊娠養(yǎng)胎用白術散方(白術、川芎、蜀椒、牡蠣);產(chǎn)后腹痛瘀血實證用枳實芍藥散(枳實、芍藥)或下瘀血湯(大黃、桃仁、
蟲);婦人經(jīng)帶疾患如帶下瘀血在少腹不去,少腹里急,暮即發(fā)熱用溫經(jīng)湯(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生姜、丹皮、甘草、半夏、麥冬);帶下經(jīng)水不利用土瓜根散(土瓜根、芍藥、桂枝、
蟲),經(jīng)水不利用抵擋湯等。其中婦科妊娠腹痛兼下血用芎歸膠艾湯(川芎、阿膠、當歸、芍藥、甘草、艾葉、地黃)治療,可以認為是出血疾病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的肇始。


以上可以看出,張仲景對活血化瘀療法的應用已經(jīng)十分成熟,所涉及的藥物、藥方、病種、病癥、治法均十分復雜多變。癥積、虛勞、痹證、膀胱蓄血、腸癰,各種疼痛、各種婦科疾病,甚至出血性疾病,仲景均提出了采用活血化瘀進行治療的方法。即在仲景看來,有是證即用是法,只要疾病存在血瘀,就可以應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