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黏膜急性炎癥,是呼吸道最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約有70%~80%是由病毒引起的,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病毒感染之后發生。由于受涼、過累、體弱等原因致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時,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細菌可迅速繁殖,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黏膜充血、水腫,而見明顯的上呼吸道炎癥癥狀。本病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兩季散在發病多見。屬中醫學“感冒”范疇。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
冬春季節多見,常因氣候變化而流行。可有受涼、過累、體弱、呼吸道慢性炎癥等病史。
2.臨床表現
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普通感冒:
起病較急,主要表現為噴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癢,灼熱感或咽痛,聲音嘶啞或咳嗽,可伴有咽痛,聽力減退,流淚,味覺遲鈍等,全身癥狀較輕。檢查可見鼻黏膜充血、水腫,有較多的分泌物,咽部輕度充血。如無并發癥,病程一般為5~7日。
(2)病毒性咽-喉-氣管炎(也稱急性呼吸道疾病):
咽痛,聲嘶,輕度干咳,發熱,體溫可達39℃,全身酸痛不適。檢查可見咽部充血,有灰白色點狀滲出物,咽喉壁淋巴濾泡增生,頜下淋巴結腫大。
(3)細菌性咽-扁桃體炎(多由細菌引起):
起病急,咽痛明顯,畏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嘔吐,腹痛等,體溫可達39℃以上。檢查可見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白色點狀滲出物,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4)皰疹性咽峽炎:
咽痛,發熱。檢查見咽部充血,在軟腭、懸雍垂、咽部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點狀滲出物,頜淋巴結腫大、壓痛。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病毒感染者白細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者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有核左移現象。
(2)咽拭子細菌培養和病毒分離有助于診斷。
【操作技法】
1.處方l
穴位:風池 風門(圖5-40)外關
藥物:維生素B 1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
方法:取上述兩種藥物中的任意一種,每次每穴注入0.3~0.5ml,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2.處方2
穴位:大椎(見圖5-40)、外關(風熱型);風門、列缺(風寒型);肺俞(見圖5-40)、豐隆(圖5-41)(咳嗽痰多者)。

圖5-40 風門
藥物:魚腥草注射液。
方法:患者取俯坐位,頭盡量下沉,雙肩下垂,使背部皮膚繃緊。用注射器抽取藥液,局部消毒后垂直刺入大椎,深度不超過1cm,風門、肺俞斜向下刺1~1.5cm,外關針刺深度不超過1cm,各穴得氣后均回抽無回血時,將藥液緩慢推注氣內,每次每穴注藥0.5~1ml,注射結束后休息15分鐘。每日1次,3~5次為1個療程。
3.處方3
穴位:主穴:大椎,合谷;配穴:發熱加曲池,咽喉腫痛加扁桃(在舌骨的兩側末端稍外處)(圖5-42)。
藥物:注射用水。
方法:針頭刺入大椎穴內,深度不超過1cm,回抽無腦脊液時,注入注射用水1~2ml;合谷常規刺法,回抽無回血,注藥0.5~1ml;扁桃穴注入藥液0.3~0.5ml。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4.處方4
穴位:大椎
藥物:胎盤組織液2ml。
方法:常規消毒,針頭垂直刺入不超過1.5cm(小兒不超過0.6cm),回抽無腦脊液時,逐日藥液,每日1次,連注4~6次后,改為2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直至痊愈。
【注意事項】
大椎進行穴位注射時,不宜過深,應回抽無腦脊液時,再行注射藥液。

圖5-41 豐隆

圖5-42 扁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