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經絡穴位概要

第一節 經絡概要

經絡是聯系人體上下、內外、臟腑、肢體的系統,是運行氣血、營養全身、調節平衡、防御外邪和傳導針刺感應的系統。經絡系統以經脈為主體,絡脈為經脈的分支。經脈中以十二經脈為主,又有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絡脈中以十五大絡為主導,又有孫絡、浮絡和血絡。經絡中聯屬的還有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圖2-1~圖2-3)。十二經脈與臟腑直接發生絡屬關系,陰經屬六臟而絡六腑,陽經屬六腑而絡六臟,同時分布于肌肉與肌肉之間,有固定的分布部位和穴位,各經經氣相互銜接,循環傳注,是經絡運行氣血的主要路徑,是經絡系統的主體。
圖2-1 十二經脈分布示意圖(正面)
圖2-2 十二經脈分布示意圖(背面)
圖2-3 十二經脈分布示意圖(側面)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簡稱。奇經八脈的作用主要是對十二經之氣血起著溢蓄、調節、分類組合作用。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任脈、督脈(圖2-4、圖2-5),合稱為十四正經。
三、十二經別
圖2-4 任脈分布示意圖
圖2-5 督脈分布示意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的別行分支,多從十二經脈肘膝關節以上的部位別出,向軀干循行,入胸腹腔,與相應臟腑發生聯系后,在頭項部淺出,其中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或陽經經別,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經脈,即離、入、出、合(圖2-6~圖2-11)。十二經別補充了十二經脈分布的不足,同時集經氣于頭面部,擴大了陰經穴位的治病范圍,為頭面部穴位治療全身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加強表里兩經之間相互聯系的作用(主要是體內部分)。
圖2-6 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分布示意圖
圖2-7 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分布示意圖
圖2-8 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分布示意圖
圖2-9 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分布示意圖
圖2-10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分布示意圖
圖2-11 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分布示意圖
四、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是指十二經脈各分出一條絡脈,加上督、任脈之絡脈以及脾之大絡大包,共十五條(圖2-12~圖2-15)。十四經之絡脈均是從絡穴處分出的,十二經之絡脈均入走相表里的陽經經脈,即陰經絡脈入走相表里的陽經,陽經絡脈入走相表里的陰經。督脈之絡從尾骨下的長強穴分出后,行于背腰,上抵頭項,別走足太陽經;任脈的絡脈從劍突下別出后,散布于胸腹部;脾之大絡大包,從腋下別出后,布于季脅。十五絡脈的作用是在體表加強表里兩經之間的聯系。
圖2-12 手三陽、手三陰絡脈分布示意圖
圖2-13 足三陽、足三陰絡脈分布示意圖
圖2-14 任脈、督脈絡脈分布示意圖
圖2-15 脾之大絡分布示意圖
五、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圖2-16~圖2-24)。其主要作用是聯絡肌肉關節,保持肢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圖2-16 手太陰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17 手厥陰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18 手少陰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19 手陽明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20 手少陽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21 足少陰、手太陽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22 足少陽、足陽明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23 足太陽經筋分布示意圖
圖2-24 足太陰、足厥陰經筋分布示意圖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區(圖2-25),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應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其作用主要是反映病候和傳注病邪,同時皮部形態、顏色的變化也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方面。
圖2-25 六經皮部分布示意圖
七、孫絡與浮絡
孫絡是指絡脈的分支。浮絡是指浮見于體表的孫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黄浦区| 达孜县| 巴塘县| 朝阳县| 札达县| 通化县| 遂川县| 宁海县| 松阳县| 怀来县| 永寿县| 江门市| 田阳县| 乳山市| 兰考县| 谷城县| 旺苍县| 凌源市| 阿拉善右旗| 芦山县| 洛隆县| 聂拉木县| 米林县| 邓州市| 灵璧县| 大连市| 新乐市| 大城县| 婺源县| 潜山县| 黄浦区| 永川市| 德庆县| 邳州市| 二连浩特市| 诏安县| 新化县| 永德县| 麻城市| 淮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