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痛針刀療法
- 陳領
- 1549字
- 2020-03-06 16:52:22
王序
1976年,朱漢章教授發明小針刀。當初,只是為了解決網球肘、腱鞘炎、跟骨骨刺等一類小傷小病。朱老師經過15年的艱苦探索,形成了新的思路,1992年10月出版了《小針刀療法》,標志著一種嶄新療法的誕生。
1992年12月,我向恩師建議,要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吸取中西醫學的最新成果,使初級的“小針刀療法”不斷充實提高,最終建立“針刀醫學”新學科的理論框架和構想。這一建議當即得到朱老師及師母周方女士的首肯和贊賞。我們為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朱漢章教授一方面進行針刀臨床研究和理論創造;另一方面親自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和弟子,使他們成為針刀創業階段的骨干和中堅力量。隨著針刀隊伍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中西醫生和專家紛紛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迄今已逾十萬之眾,遍布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2年,朱漢章教授的巨著《針刀醫學原理》出版。
2003、2004年,國家教育部和中醫藥管理局分別兩次組織大型專家鑒定,一致肯定“針刀醫學屬于中國人原創”。并決定將“針刀療法”正式更名為“針刀醫學”。這標志著一門真正由中國人原創的中西醫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針刀醫學正式誕生了。當然,她還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2006年10月14日,朱漢章教授終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發作,不幸英年早逝。他為針刀醫學事業嘔心瀝血,奮斗了整整30年,獻出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直至寶貴的生命。朱漢章教授理所當然地成為針刀醫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他為人類健康事業所作的貢獻必將載入史冊。
與此同時,在針刀醫學新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匯聚了眾多朱漢章教授的學生及其事業的繼承者,其中包括一大批多專業領域的中西醫學專家的智慧、汗水和創造。因此針刀醫學又是中國人(針刀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原創的主流針刀技術,早已不是某些人認為的僅僅能夠治療一些“網球肘”、“腱鞘炎”之類的“雕蟲小技”。目前已能夠治療多種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頸肩腰腿痛及多種脊柱源性內臟疾病,病種范圍多達一百余種,其中不乏多種疑難病和某些罕見病。這正應驗了小針刀最早的支持者,針刀界尊敬的摯友和長者王曉智先生的預言:“針刀雖小,可治大病”,“小針刀,大氣候”!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天的針刀醫學百花苑里,除原創針刀外,還涌現出多種形式的針刀刀具流派和不同的操作技術。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詮釋了針刀醫學的概念,豐富和充實了針刀醫學的內涵和外延,為針刀醫學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呈現出百花齊放、春色滿園的大好局面。
當然,無論是“主流”也好,“支流”也好,都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必過于苛求,只要有利于患者,有利于針刀學術的發展,我們都表示贊賞和歡迎。民族英雄林則徐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之千仞,無欲則剛。”善哉斯言!
我的忘年好友柳百智教授,年輕有為,才華橫溢,是針刀隊伍中學驗俱豐的中青年才俊。二十年來,始終活躍在針刀醫、教、研第一線。他不僅為海內外培養了大批針刀人才,更潛心于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多年來,他不舍晝夜,精進不倦,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針刀醫學專著,為針刀醫學的普及和學術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年來,柳百智教授又會同吳漢卿、田紀鈞、劉寶年、陳領、孫彥奇等諸多針刀醫學名家,把他們創造和總結的水針刀療法、刃針療法、激光針刀療法、無痛針刀療法和異形針刀療法等不同流派的特長和方法,匯集成系列專著,奉獻給針刀界的朋友和廣大讀者,這些頗具特色的療法,為針刀醫學這棵參天大樹添枝加葉,增光添彩,多方位地呈現出針刀醫學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可喜可賀!
在系列專著即將付梓之際,欣然命筆,樂以為序。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針刀專業委員會會長
海軍總醫院疼痛診療中心首席專家
王燮榮針刀名醫工作室導師
王燮榮 教授
2012年3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