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美容皮膚科學
- 何黎 鄭志忠 周展超
- 2355字
- 2020-08-13 19:22:10
第十四章 毛發生理
毛發屬于上皮衍生物,是哺乳動物體內唯一能永久再生的器官,具有許多重要功能,包括保護和感知。在人類,毛發還具有傳遞社會心理信號和性別信號的功能。
一、毛發的解剖與組織學
毛發是一種長圓柱狀角質結構,其深入皮膚內的部分稱為毛根,露出皮面的部分稱為毛干。毛根由毛囊(hair follicle)包裹,毛根末端與毛囊共同形成毛球。
毛干由死亡的角化的角質形成細胞構成,從內到外分為三層:髓質(僅終毛有,由2~3層色淡的立方形上皮細胞構成)、皮質(主要組成部分,由數層梭形角化細胞構成,黑素即位于此層)和毛小皮(由單層疊瓦狀排列的扁平角化細胞構成)。毛干的主要成分為毛發角蛋白,屬于中間絲家族,分子量為4萬~6萬,還有富含硫的蛋白(分子量0.9萬~2.5萬),富含甘氨酸/酪氨酸的蛋白等,這些蛋白之間存在較多二硫鍵,使毛發具有一定的形狀與質地。
毛囊從上到下分為三部分:自皮脂腺導管開口部位以上的部分稱為毛囊漏斗部;自皮脂腺開口以下至立毛肌附著點之間的毛囊部分稱為毛囊峽部;立毛肌附著點以下為毛囊下段,其末端膨大呈球狀,為毛球部,由毛母質細胞和黑素細胞構成。毛乳頭是伸入毛球內的結締組織,含有血管和神經,對毛囊的發育和生長至關重要。
從橫斷面看,毛發由同心圓排列的結構組成,從內到外分別為毛干、內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結締組織鞘。內毛根鞘由3層環狀排列的柱狀細胞組成,由內到外分別為:鞘小皮、赫胥黎層(Huxley’s layer)和亨勒層(Henle’s layer)。內毛根鞘細胞多方向的分化特點使其形成堅硬的管狀結構,有利于毛干的塑形和生長方向的引導。外毛根鞘與皮膚的表皮相延續,由多層立方形上皮細胞組成,內含大量糖原。在立毛肌附著部位的外毛根鞘(又稱為“隆突”)內含有毛囊干細胞,具有多種分化潛能,不僅可以向毛囊各層細胞分化,在特定條件下,也可分化為上皮細胞和皮脂腺。結締組織鞘位于外毛根鞘的外側,含有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與真皮相連接。
二、毛發的類型
根據毛干的直徑和長度,可將毛發分為毳毛和終毛兩類。毳毛在出生后代替胎毛,分布于體表,毳毛的毛球一般位于真皮淺層,毛軟而無髓質,色淡,直徑小于0.03mm,長不足1cm,主要分布于面部、軀干與四肢;終毛的毛球位于皮下組織和真皮深層,毛長而粗,常有髓質,色深,直徑一般大于0.06mm,長度超過1cm,又分為長毛(如頭發、胡須、腋毛、陰毛)和短毛(如眉毛、睫毛、鼻毛等)兩種。
毛發的形態因種族不同而有一定差異,最明顯的是頭發,黃種人頭發直而粗,黑種人頭發卷曲,甚至形成“胡椒?!睒影l結,白種人多為波狀,介于前兩者之間。從頭發的橫斷面來看,黃種人毛發呈圓形(毛干直徑約120μm),黑種人呈卵圓形或扁平,白種人呈卵圓形(毛干直徑50~90μm),但比黑種人毛發細,這主要由毛囊的形態所決定。黃種人毛囊完全垂直,黑種人毛囊呈螺旋狀,而白種人介于前兩者之間。
毛發在色澤上有黑色、白色、黃色、金色、褐色、紅色等區別。主要取決于毛球部細胞中色素小體的分布和完全黑素化的黑素小體數量。黑種人毛發中的黑素小體較大且數量多,表現為毛發較黑;白種人毛發中的黑素小體較小且數量少,毛發顏色較淺;紅色毛發的特征是黑素小體呈球形。
三、毛發的分布
在人體,毛發分布很廣,幾乎遍布全身,除掌跖、指/趾腹側、指/趾末節背側、唇紅、乳頭、龜頭、包皮內面、大小陰唇內側和陰蒂外,均有毛發覆蓋。
毛囊在胚胎發育的第9周開始形成,至第22周即完成發育,出生時,人體大約有500萬的毛囊覆蓋于體表,出生后不再形成新的毛囊,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頭皮的毛發一般成簇分布,稱之為毛囊單位(follicular unit,FU)。毛囊單位由終毛、毳毛及其相應的附屬皮脂腺和立毛肌組成,每個毛囊單位包含1~5根終毛,其中約80%只含2~3根終毛。一般頭發的密度是毛囊單位密度的2.5~3倍。測量毛囊單位的密度有助于毛發移植時預測獲取的毛囊數量。
四、毛發的生長周期
毛發的生長呈周期性,一般分為:生長期(anagen)、退行期(catagen)和休止期(telogen)。生長期又分為Ⅰ~Ⅵ期,其中Ⅰ~Ⅴ期為前生長期(proanagen)、Ⅵ期為后生長期(metanagen),前生長期中毛發位于毛囊內,至后生長期,毛干即露出皮面。
身體各部位的毛發生長周期是有差異的。頭發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成人的頭發生長期約為3年,退行期為3周,休止期為3個月。胡須的生長期為4~14周,上肢終毛為6~12周,下肢終毛為19~26周。
相鄰毛囊呈非同步生長,處于不同的生長周期,稱為馬賽克式的周期性循環。正常人85%~90%的頭發處于生長期,小于1%處于退行期,10%~15%處于休止期。因此,假設有10萬根頭發,按照10%頭發處于休止期計算,平均每日脫發量即為100根。
五、毛發生長的內分泌調控
毛發的生長周期主要受體內的“毛發周期鐘”所調控,還受大量毛囊外因素調控,如內分泌、神經、血管、營養等。目前已證實大部分的激素包括甲狀腺激素、性激素及糖皮質激素均可影響毛發生長。
(一)雄激素
是正常人類毛發生長的主要調節劑。青春期體內雄激素水平的波動對誘導雄激素依賴毛囊(即胡須、腋毛、陰毛)從毳毛-終毛轉化起著重要作用。而雄激素對頭皮毛囊則表現為下調作用,雄激素原性脫發患者體內雄激素水平較高,由于雄激素受體亞單位的聚集發生改變,5α還原酶活性增強,使患者對雄激素敏感性增強,引起脫發,主要表現為前額發際線后退和(或)頭頂毛發變細、稀疏。
(二)雌激素
主要對孕產期女性造成影響。產后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發生劇烈變化,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生長期與休止期毛發比例降低,休止期毛發數量增加,形成產后4~6個月內脫發。
(三)甲狀腺素
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生長期毛發減少而退行期毛發增多,成人可表現為彌漫性脫發,以枕部和頭頂最明顯,也可伴有眉毛稀疏,給予甲狀腺素治療后可恢復正常。甲狀腺功能亢進時,也會出現毛發細軟、彌漫性脫發或全禿。
六、毛發生理功能
毛發具有機械性保護、防曬和御寒、引流液體、體溫調節、觸覺以及美容作用。
(倪春雅 吳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