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美容皮膚科學
- 何黎 鄭志忠 周展超
- 4699字
- 2020-08-13 19:22:09
第二篇 美容皮膚科學基礎
第八章 面部結構解剖
隨著注射美容的興起,與注射美容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充填劑的注射需要醫師對組織中的血管、肌肉、脂肪結構、筋膜和韌帶以及神經分布有更加精細的了解,這樣才能避免造成嚴重的不良事件。這些知識往往超過傳統的解剖學的范圍。近十多年來隨著注射美容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臨床美容醫生開始著手研究面部精細的解剖學結構,這些解剖路徑和方法與傳統的解剖學視角略有差異,它更強調皮膚組織中的層次和重要結構的分布,為注射美容以及提拉線治療提供理論支持。因此面部的精細解剖學知識是醫療美容醫師,尤其是進行注射美容治療醫生的必修課。
第一節 面部層次
面部軟組織由淺至深可分為五層:皮膚、皮下組織、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疏松組織層、深筋膜或骨膜,此五層結構在頭皮和額部最為典型(圖8-1-1)。一至三層(淺筋膜)結合相對緊密,通過第四層(疏松層),可以在第五層(深筋膜)上滑動,而在第四層中沒有重要的血管穿行。在額部邊緣,如上顳線和眶上緣處,韌帶結構將其牢固的固定,很多重要的神經、血管分布于韌帶周圍。在面部的其他區域,五層結構更趨復雜,各種限制韌帶貫穿五層結構,將真皮與深方的骨骼連接在一起。

圖8-1-1 面部結構層次示意圖
一、皮膚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兩層。表皮由不同分化期的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和朗格漢斯細胞構成。真皮構成淺筋膜的外層,由成纖維細胞分泌的真皮基質構成,Ⅰ型膠原是真皮基質的最主要成分,另外還含有其他類型的膠原蛋白(Ⅲ、Ⅴ、Ⅶ)、彈性纖維、多聚糖、纖連蛋白等。真皮內含有豐富的血管網。真皮的厚度與其活動性成反比,眼瞼處最薄,在額頭和鼻尖最厚。真皮越薄的部位,更易受內外因素影響而發生老化。
二、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包括兩種組分:皮下脂肪和纖維網。皮下脂肪提供了面部的飽滿,而纖維網將真皮與深層的SMAS聯系在一起。纖維網是面部的限制韌帶穿過皮下脂肪時分支連接形成的網絡。在面部的不同區域,兩種組分的數量、比例和分布各不相同。頭皮的皮下組織厚度均一,與被覆的真皮結合緊密,與之相反,在面部不同區域,皮下組織厚度和穩定性差異很大,在眼瞼和唇,該層非常致密,脂肪含量稀少,而在鼻唇溝外上方,皮下組織非常厚,其纖維網明顯拉長而變得脆弱,更易發生老化改變。皮下組織與上方真皮的連接比與其深部SMAS的連接更加緊密,這是限制韌帶和纖維網呈樹狀分布的結果(圖8-1-2)。

圖8-1-2 面部韌帶的樹狀分布示意圖
皮膚通過粗大的支持韌帶一端連接于骨膜,另一端通過細小分支向上穿行,通過SMAS筋膜層移行為纖維網與真皮連接,越靠近SMAS處,纖維越稀疏,但更粗大。所以,手術時在皮下深層(更靠近SMAS)進行皮下分離比靠近真皮分離更容易。纖維網在面部不同區域依其深方解剖結構的不同,方向和疏密各不相同,在深方有限制韌帶穿過的區域,垂直走行的纖維最為致密,將皮下脂肪分割成不同的脂肪室,也稱為脂肪間隙(圖8-1-3)。當這些韌帶穿過第四層時,在該層形成不同的軟組織間隙,以便淺筋膜在深筋膜上滑動(圖8-1-4)。在覆蓋于間隙表面的皮下脂肪,纖維較稀疏,更呈水平走行,手術中容易鈍性分離。

圖8-1-3 面部脂肪間隙(脂肪室)示意圖
面部纖維網/韌帶將面部皮下脂肪分隔為不同的脂肪間隙

圖8-1-4 面部韌帶與間隙示意圖
三、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MAS)
這是面部的第三層結構,主要由面部表情肌及其相連的筋膜構成,稱為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MAS)。這些表情肌全部或大部分布在第三層,收縮使其產生運動,絕大多數表情肌分布在口周和眼周。SAMS連續分布于整個面部,依其所含肌肉的不同,在不同部位名稱各異,如頭皮部分稱為帽狀腱膜,顳部稱為顳淺筋膜(顳頂筋膜)。在第三層,面部肌肉主要呈寬闊的片狀分布于前面部,上部為額肌,中間為眼輪匝肌,下方為頸闊肌。這些肌肉往往只有很少的骨性起點,更多依靠前面提到的限制韌帶間接固定在深筋膜(骨膜)上。如,額肌在上顳線處被顳上隔固定,眼輪匝肌在外側被眶外側增厚區固定于眶緣,頸闊肌上緣被咬肌韌帶固定。在該層,口周和眼周分布著一些較深的表情肌,對口輪匝肌和眼輪匝肌起控制作用。在眼周,主要是皺眉肌和降眉間肌,在口周,包括提?。E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降?。ń悼诮羌『徒迪麓郊。┖皖W肌。
四、疏松結締組織
疏松結締組織是面部的第四層,是進行SMAS下除皺術的解剖層次。該層相對復雜,主要含有以下結構(圖8-1-5):軟組織間隙;限制韌帶;深層肌肉;面神經分支。第四層分布著很多軟組織間隙,這些間隙使眼周和口周的表情肌可以在深筋膜表面自由的滑動。面部的限制韌帶主要分布在間隙周圍,構成間隙的邊界。在面部有些區域,間隙內分布有深層脂肪,對面部形態提供支持。

圖8-1-5 面部間隙示意圖
在側面部耳前方,因為沒有表情活動,從耳軟骨到頸闊肌后緣之間25~30mm寬的區域廣泛分布著韌帶樣結構,Furnas將其稱為頸闊肌耳韌帶。這一區域,真皮、皮下組織、SMAS和腮腺筋膜(1~5層)融合在一起,第四層不再作為間隙存在,而成為軟組織墊的一部分。因為該區的韌帶樣特征,在外科手術中被廣泛作為固定區。與之相反,在前面部,眼周和口周的運動頻繁,韌帶致密而集中,主要沿著骨性腔隙的邊緣分布。面神經沿著這些韌帶,由深至淺,分布并支配其靶肌肉。
五、深筋膜層
面部軟組織最深層是深筋膜,主要由被覆在骨表面的骨膜構成。在側面部,咬?。D肌和咬?。└采w在骨表面,此處的第五層由覆蓋肌肉表面的筋膜構成,顴弓以上為顳深筋膜,顴弓以下為咬肌筋膜。在頸部,此層為頸深筋膜,覆蓋舌骨上肌群,形成下頜下間隙,其內含有下頜下腺。深筋膜盡管很薄,但堅韌而致密,是面部限制韌帶的起點。
第二節 面部結構解剖
一、肌肉
面部肌肉被面部筋膜包裹,位于淺層和深層筋膜之間(圖8-2-1),由面神經分支支配,每根肌纖維可以獨立收縮產生面部運動。肌肉組織間有協同或拮抗作用,當一組肌肉收縮時,另外一組肌肉配合或者向相反的方向牽拉。

圖8-2-1 面部肌肉分布示意圖
(一)額肌
是覆蓋整個額部的矩形薄肌,向后與帽狀腱膜延續,向前止于眉間與眉弓,并與皺眉肌、降眉間肌及眼輪匝肌纖維交織,止于該處皮膚的真皮深層。額肌是唯一具有提升眉作用的肌肉,并可通過抬上瞼的作用使眼裂張大。額肌由面神經的額支支配,后者在眶上緣進入該肌肉。
(二)皺眉肌
是眼輪匝肌深部的一塊獨立的窄長條肌肉,中間深,外側淺,起自眉中間的骨膜,斜向外上分出橫頭和斜頭,止于眉內側的皮膚真皮。支配皺眉肌運動的神經是面神經額支的分支。皺眉肌的收縮能使眉內收并稍微降低,并向下、中移動,其反復地收縮能在眉間產生豎向或橫向的皺紋。
(三)降眉間肌
起自鼻骨遠端及側鼻軟骨的淺筋膜,向上與額肌纖維交織,止于眉間的皮膚真皮,并與額肌、眼輪匝肌肌纖維相互交織,位于同一層次。降眉間肌收縮可造成眉向下牽拉,增加眉間組織的凸度,并在鼻根至眉間位置產生橫行皺紋。降眉間肌受面神經額支支配。
(四)降眉肌
起自額骨的鼻部瞼內側韌帶上約1cm處,呈扇狀插入內側眉的真皮部。收縮降眉肌使眉毛下降,將眉間和鼻部皮膚牽拉在一起,產生憤怒、兇惡的表情,是造成眉間橫行皺紋和鼻根部皺紋的原因。也由面神經的額支支配。
(五)眼輪匝肌
是眼周較為寬大扁平的橢圓形肌肉,起眼瞼閉合作用。眼輪匝肌內眥部和外眥部的收縮可使眉的內外側下拉,起眉降肌作用。眼輪匝肌肌纖維在外側垂直走行,會產生水平的魚尾紋。該肌的支配較復雜,包括面神經額支和顴支。
(六)鼻肌
鼻肌像倒置的馬蹄,上半部分橫行穿過鼻背,下半部分的分支垂直走行于鼻側面。
(七)降鼻中膈肌
走行垂直于鼻小柱,微笑時可將鼻尖下拉。
(八)口周肌肉
包括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止于皮膚的四塊主要的提上唇肌肉有顴大肌、顴小肌、提口角肌和提上唇肌,它們共同作用于皮膚,形成鼻唇溝。淺層口周表情肌包括笑肌、顴大肌、顴小肌、頸闊肌、降口角肌和淺層口輪匝肌。
1.顴大肌、顴小肌
都是薄而長的肌肉,起自顴骨體,止于上唇外側部分的肌肉。顴大肌起自顴小肌的外側,止于上唇隱窩的最外側。顴小肌是較短的肌肉,止于上唇的中部。
2.笑肌
是薄片狀的肌肉,有時僅僅是頸闊肌的延續。笑肌起自腮腺筋膜,止于口角皮膚。收縮時牽拉嘴角向外產生冷笑表情,并能使嘴角閉合。
3.提上唇肌、提口角肌、提上唇鼻翼肌
這些肌肉起自上頜骨犬牙的上方,止于上唇的中部,對上唇起幾乎垂直的提拉作用。這種作用導致露犬齒的笑——犬齒笑。這些提肌主要由面神經的顴支和頰支支配。
4.口輪匝肌
是下面部的主要表情肌,圍繞口周呈環形,行使括約肌功能。起源不同的多組提肌和降肌最終都進入到口輪匝肌和上下唇。有的肌纖維沿上下唇水平走行,反復收縮導致垂直皺紋。
5.頰肌
與口輪匝肌深層纖維相互交織,并與口輪匝肌的深層部分共同作用將口唇拉離牙齒,但主要作用是將頰部壓向牙齒,起吸吮作用。
6.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
降下唇肌起源于下頜骨的下緣,分別進入口輪匝肌的內側和外側。降下唇肌將向下和向外牽拉,使下唇唇紅緣外翻。降口角肌起源于下頜骨體部略向內上進入口角,近似“靴子”型,作用是使口角下降。
7.頦肌
起自下切牙,垂直穿行于下頜的真皮中,雙側肌纖維相互交錯。收縮時下頦會呈現如核桃表面一般的凹凸不平征象。另外在做向前推擠下唇的動作時,頦唇紋也會加深。
8.頸闊肌
頸闊肌很寬薄,起源于鎖骨下、向上延伸覆蓋整個頸前部,在下頜骨的位置與下面部的降肌和面部淺表筋膜交織在一起,共同組成SMAS系統。頸闊肌的收縮會導致產生頸部橫紋及垂直條索,而且向下牽拉可使頜頸角變鈍。
二、血管
面部血供(圖8-2-2)主要來自于頸外動脈分支,只有眼動脈來源于頸內動脈,供應眼、上2/3鼻部及額中部。眼動脈向前走行通過視管到眶骨,在眶上孔穿出顱骨,分成眶上支和滑車上分支?;嚿戏种нM入皺眉肌的深部,伴行于面神經的滑車上分支的淺面,向前走行并發出很多分支??羯现г诳羯暇壍闹芯€部位,伴行面神經眶上分支,向額肌深部走行。頸外動脈其中一組是從腮腺上緣淺出的顳淺動脈,位于皮下深面,肌肉淺面,沿耳前上行,位于顳及前額的側面。另一組是行走于口、鼻外側和眼裂內側的面動脈。

圖8-2-2 面部主要血管分布示意圖
面靜脈位于面動脈后方,經內眥靜脈與眼上靜脈交通,經面深靜脈與顳下窩內的翼靜脈叢交通,眼上靜脈和翼靜脈叢與顱內海綿竇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靜脈無瓣膜,鼻根至兩側口角的三角區內的感染若處理不當(如擠壓等),細菌可隨血液循環經上述途徑逆流進入海綿竇,導致顱內感染,故臨床上將鼻根至左右口角的三角形區域稱為“危險三角”。
三、神經
面部主要是由兩對神經來支配,即三叉神經和面神經,分別支配感覺和運動功能。三叉神經有三個分支,分別是V1、V2、V3,三支垂直分布,支配面部感覺。第一分支為眼神經,支配面部上1/3的感覺,起始于半月神經節,進入眼眶后,分為淚腺支,支配上瞼;鼻睫支,支配眉間和鼻背;額支,支配前額和眼周。額支又分為眶上支和滑車上分支?;嚿戏种挥诎櫭技〉奈恢茫羯现Т嬖谟诳羯暇壷芯€。第二分支為上頜神經,支配中面部感覺,起源于半月神經節,神經形成若干分支支配頰部、側面部、下眼瞼的皮膚與結膜、鼻側和鼻前庭、上唇皮膚與黏膜的感覺。第三支為下頜神經,分為感覺與運動支。下頜神經的運動部分支配四組咬肌,感覺分支分布于下唇、下頜側面、頰部、下頜骨下部、下齒齦等。
面神經支配咬肌以外的運動功能,主要支配表情肌。面神經在莖乳孔出顱,經過外耳道的內下側進入腮腺,主干分5支,分別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存在一定的解剖變異。顳支支配眼輪匝肌、額肌、皺眉肌;顴支向上行走到眼角內側支配眼輪匝??;頰支行走于肌肉中間支配中面部,在顴支和頰支之間有一定的交叉;下頜緣支沿下頜骨走行,穿過下頜骨支配口輪匝肌、降口角肌、頦??;頸支支配頸闊?。▓D8-2-3)。

圖8-2-3 面神經在面部分布示意圖
(王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