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327字
- 2020-02-16 15:27:04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厥陰病及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脾寒胃熱寒熱相格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以姜芩連參湯為主,加味應用。
(2)組成:
內有姜芩連參四味藥。
(3)功用:
辛溫補陽,苦寒瀉降。
(4)主治:
脾寒胃熱證。《傷寒論》經文359條曰:“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359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若食入口即吐”為主癥,“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令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為傷寒誤治、性癥、病理、以方測證。
“若食入口即吐”,由于胃熱氣逆為之。應伴口干而苦,胃脘饑嘈,苔黃質紅等。“傷寒本自寒下”,是指治前曾有脾虛下利證候;“醫復吐下之”,正因本有脾寒,醫者不解病史,治以吐下,使脾陽更虛,復使吐下,脾虛進而加重,醫圣仲景提醒后人,不要被胃熱所迷惑;“寒格更逆吐下”,由于脾寒胃熱相格拒,胃熱上逆則吐,脾氣下陷則下利;“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脾寒胃熱證。
所以綜上所述,傷寒誤治、性癥、病理、以方測證,可以確定“食入口即吐”為脾寒胃熱,寒熱格拒證。
病證確定,論治可議。“辛溫補陽,苦寒泄降”,治則應運而生,選方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4.臨證筆錄
饑餓腹痛證
孫某,男,48歲。初診:2009年5月1日。
病史:
上腹饑餓疼痛證4年,時輕時重。2周前因在飯店吃飯,上腹部疼痛復發。每到飯前饑餓時,上腹劇疼或刺痛,進食則緩解上腹疼痛,喜溫,伴胃泛酸,灼熱疼痛。醫院飲鋇拍片,診斷為慢性胃炎并潰瘍。服藥雖能緩解上腹疼痛,但不能根除。為尋求根治,故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黃,舌質紅,脈小弦而數。上腹捫熱,拒按,小腹冰涼。上腹疼痛為主癥,性癥、體征可以確定寒熱錯雜,脾寒胃熱證,且兼瘀阻。治以補脾溫中,清胃止痛,寒熱并用。選方: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加味。擬方:干姜6g、黃芩12g、黃連10g、黨參15g、煅瓦楞30g、制元胡15g。服七劑,上腹饑餓時疼痛減輕,上方繼服七劑,上腹痛止。舌苔黃膩,舌質紅,依然如故,上方去干姜,續服七劑,諸癥皆愈。
心語:
半夏瀉心湯、姜芩連參湯方義極相近,皆為寒熱并用,效果亦好,可見寒熱錯雜證是客觀存在的。臨證要面對病證。脾寒胃熱,就要投藥寒熱并用。
慢性腹瀉證
邱某,男,20歲。初診:2009年6月6日。
病史:
患者腹瀉半年,時輕時重,小腹隱隱作痛。此次因吃自助餐而犯病七天,上腹脹滿,時而惡心,湯水不進,胃中泛酸,灼熱疼痛,呃氣熱臭。近三日來,腹瀉加重,泄下如水,日達二十余次,小腹捫之冰涼,喜溫喜揉。
中醫檢查:
慢性病容,兩目深陷,舌苔薄黃,舌質偏紅,脈小弦而數。吃自助餐,飲食過多,腐熟郁滯,導致胃熱,素有腹瀉。近來,飲食不當,傷脾加重,導致脾寒胃熱證。治以寒熱并投,選方:姜芩連參湯加味。擬方:干姜6g、黃芩12g、黃連10g、黨參15g、清半夏9g、雞內金12g。水煎服,七劑未完,腹瀉而止。再予四劑,胃已得適,諸癥皆愈。
心語:
擬方芩連苦寒清熱,姜夏辛開苦降,兩者配伍相得益彰。黨參替代人參,功在健脾和胃,而人參卻具有大補元氣,而且生津,是為特色。雞內金不僅能消面積、肉積、油積,而且能健脾和胃。六藥相配,溫脾寒,清胃熱,以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