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402字
- 2020-02-16 15:27:04
第六章 厥陰病病證
烏梅丸證
1.臨證原理
同厥陰病。主蛔厥,又主久利。目前蛔厥少,久利多。可用陽虛陰盛理論,治療久利。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蛔厥、久利的名方,后世多有應用發展。
(2)組成:
由烏梅、熟附子、桂枝、川椒、干姜、細辛、人參、當歸、黃連、黃柏十味藥組成。
(3)功用:
溫清并用,疏肝健脾,扶正制蛔。
(4)主治:
蛔厥和久利。《傷寒論》經文第338條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338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蛔厥者”為主癥,“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為病因、性癥、病理、以方測證。
“蛔厥者”,由于蛔蟲竄擾,陰陽氣不相順接,陽氣不能溫煦四肢,故厥逆。“其人當吐蛔”,說明曾有蛔蟲史;“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由于脾虛腸寒,蛔蟲不耐環境內擾上竄,上腹劇痛,而使病者心煩不寧;“此為臟寒”,實為脾虛腸寒;“蛔上入其膈,故煩”,由于蛔蟲擾亂心神,故煩;“須臾復止”,若蛔蟲內伏不擾,則痛止煩停;“得食而嘔”,由于患者進食,谷氣壅滯不通,胃氣上逆為之;“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由于蛔蟲受食味引誘,在此擾動,故心煩常隨胃氣上逆而吐蛔;“烏梅丸主之”,以方測證,當知脾虛腸寒證;“又主久利”,尚能治療寒熱不調的久利。
所以綜上所述,病因、性癥、病理、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蛔厥”為陽虛陰盛證。
病證已定,論治可議。“溫熱并用,緩肝調脾,扶正制蛔”必為治則,選方烏梅丸。
4.臨證筆錄
慢性下利證
文某,男,12歲。初診:2009年3月8日。
病史:
患者素質陽虛,脾胃尤虛,飲食稍涼,大便立刻溏薄,甚至水泄,胃中嘈雜,腸鳴不已。過去,其母自配干連丸(干姜、黃連),一服便效。不知何故,近來服之無效,腹瀉如水,一日數十次,連泄三日。故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白,脈沉無力。慢性病容,兩目深陷,肌膚冰涼。證乃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水停下焦,下迫大腸致泄。選方:烏梅丸二十粒,每日三次。連服三日,水泄已愈。
心語:
慢性腹瀉,屬于脾腎陽虛者,選擇看中醫,只要辨證準確,服中藥肯定有效。本例為兒童,服湯劑相當困難,故選丸劑服之。
乙狀結腸炎
鄭某,男,50歲。初診:2010年9月8日。
病史:
患者大便溏薄三年,每日三至六次,時輕時重,甚時泄下如水狀,多與生氣、飲食有關。此發十天,并伴右小腹隱痛,納谷衰少,體重減輕3kg。前赴醫院檢查,終診:慢性結腸炎。中西藥物,服了很多,基本無效。朋友建議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膩微黃,舌質嫩紅,脈小弦而滑。慢性病容,左側少腹捫之隱痛不減輕。正趕上患者登廁,順便望之,泄下如水。辨證:泄下如水為主癥,性癥、苔脈體征,皆可確定主癥為虛實寒熱錯雜之久利證。治予寒熱并用,健脾補腎扶陽。選方:烏梅湯。擬方:烏梅10g、黃連6g、黃柏10g、川椒6g、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細辛3g、桂枝12g、干姜10g、黨參15g、當歸12g。水煎服七劑,瀉水轉溏,上方加訶子6g,續服七劑,大便基本成形,諸癥亦愈。為鞏固療效,予理中丸調理。
心語:
若應用烏梅丸不能止瀉,可加入灶心土30g,常常能取效,因其性味辛而微溫,入脾胃,可以溫中治療脾胃虛寒證,以土補土常獲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