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840字
- 2020-02-16 15:27:03
半夏散及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少陰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少陰病寒客咽痛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由半夏、桂枝、甘草三味藥而成。
(3)功用:
散寒通咽,滌痰開結。
(4)主治:
少陰寒客咽痛證。《傷寒論》經文第313條曰:“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313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咽中痛”為主癥,“少陰病,半夏散及湯主之”為病位、病性、以方測證。
“咽中痛”,僅此一癥,難辨寒熱,需從綜合判斷;“少陰病”,指出病位在心腎,病性可以為少陰虛寒證,亦可為實熱癥;“半夏散及湯主之”,以方測證,必是風寒郁閉。風寒客于少陰,循經上咽,兼痰濕阻滯經脈所為。咽痛特點,必不紅腫,苔白滑潤,伴有惡寒氣逆,痰涎量多等證候。
所以綜上所述,病位、病性、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咽痛”為少陰寒客咽痛證。
病證一定,論治可議。“散寒通咽,滌痰開結”必然成為治則,選方半夏散及湯主之。
4.臨證筆錄
慢性咽痛
孫某,女,49歲。初診:2010年1月8日。
病史:
患者體質素虛,常常感冒。經過治療,感冒好得亦快。但是常常留下咽痛,咳吐痰涎不盡,困擾病人。嚴重時影響食宿。多次赴醫院檢查,都說是慢性咽炎,消炎,祛痰,輸液雖有好轉,但是不能根治。再三考慮,決定看中醫。
中醫檢查:
慢性病容,氣息微弱。觀咽后壁淡白,有幾個濾泡,舌苔薄,舌質淡白,脈沉細。咽痛為主癥,余諸皆為性癥、體征,可以確定主癥為寒邪客表之咽痛證,治予散寒滌痰,開結止痛。選方:半夏散及湯加味。擬方:清半夏9g、桂枝10g、炙甘草6g、白芷10g。服三劑后,咽痛果然減輕。續服四劑,諸疾得愈。
心語:
這是我第一次運用半夏湯治療咽痛證,心中無數。古人語:有是證,用是藥。說得很對,咽痛為主癥,自然難定性質,而性癥“咳吐痰涎不盡”,體征:舌苔薄,舌質淡白,脈沉細,咽后壁濾泡少而淡白。慢性病容,氣息微弱,皆為一派虛寒之象,皆可以確定咽痛為寒邪客表咽痛證,應用半夏湯有效。若信奉慢性咽炎,辨證熱邪客表證,則清熱解表,就不會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