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8字
- 2020-02-16 15:26:59
第三章 少陽病病證
小柴胡湯證
1.臨證原理
即少陽病的基本原理,少陽包括足少陽膽腑、手少陽三焦及其經(jīng)絡學說的發(fā)病病理。
2.方劑介紹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半表半里證的著名方劑,后世據(jù)此多有發(fā)展。《千金方》的黃龍湯、《十便良方》的人參飲子,其組成與本方相同。后世衍化方如《傷寒活人書》之柴胡半夏湯,即本方加白術、麥冬;《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之增損柴胡湯,即本方加石膏、知母、黃芪;《壽世保元》之驅(qū)瘴湯,即本方加大黃、枳殼;《皇漢醫(yī)學》之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湯,即本方加桔梗、石膏;《東醫(yī)寶鑒》之小柴胡加地黃湯,即本方加生地;《醫(yī)方考》之柴平湯,即本方加平胃散。
(2)組成:
由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生姜、大棗、甘草而成。
(3)功用:
和解少陽之半表半里證。
(4)主治:
《傷寒論》經(jīng)文第96條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3.辨證論治
試以《傷寒論》經(jīng)文第96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jù)臨證原理,確定“寒熱往來”為主癥;“傷寒五六日,中風……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為傷寒傳少陽,性癥,或然證,以方測證。
“寒熱往來”,由于少陽屬半表半里,其特點為樞機,出可達表,入可在里。邪入其域,則正邪相爭,正勝則熱,邪勝則寒,故少陽熱型為寒往而熱來,熱往而寒來,二者交替發(fā)作相因不止為之,此為少陽所獨有,不同于太陽之寒熱并見,亦不同于陽明但熱不寒,更不同于如瘧狀,寒熱一日,或間日而定時發(fā)作。更異于三陰證無熱惡寒之熱型。“傷寒五六日,中風”,究其病傷寒或中風,經(jīng)達五六日,太陽證罷,邪傳少陽,形成少陽證;“胸脅苦滿”,由于邪郁少陽,經(jīng)氣不利為之;“嘿嘿不欲飲食”,由于少陽之脈,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膽火內(nèi)郁,木克脾土為之;“心煩喜嘔”,由于少陽膽火內(nèi)郁,其火勢上擾心神,則心煩,胃氣上逆則嘔,以上皆屬少陽主癥,治當和解,主用小柴胡湯;“或胸中煩而不嘔”自此以下,皆為或然癥,其由個體差異而定,可有或無有,如邪郁胸脅,未犯胃腸,則胸中煩而不嘔;“或腹中痛”,由于肝膽氣郁克制脾土,絡脈不利為之;“或渴”因少陽之熱,內(nèi)涉陽明熱燥傷津所致;“或不渴,身有微熱”,由于邪未犯陽明之里,傷津而連及太陽之表,太陽表證未罷為之;“或脅下痞硬”由于少陽之熱,循經(jīng)達脅,氣機失調(diào),肝膽疏泄不利所為之;“或心下悸”,由于水飲傳于心下而為之;“或小便不利”,若水飲于下焦膀胱氣化失職為之;“或咳者”,由于少陽之熱,上逆犯肺,宣降失職而為之;“小柴胡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寒熱往來為少陽半表半里證。
所以綜上傷寒傳少陽、性癥、或然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寒熱往來”為少陽半表半里證。
病證已明,自然論治有據(jù),和解少陽當為治則,方選小柴胡湯主之。
4.臨證筆錄
寒熱往來證
例一:
丁某,女,32歲。初診:2002年11月8日。
病史:
患者感冒一周,神疲乏力,頭昏腦漲,寒熱往來,神志默默,不欲飲食,胸脅脹滿,心煩急躁,惡心欲吐,昨日頭目眩暈,差點暈倒,這才引起患者重視,赴醫(yī)院看病。
中醫(yī)檢查:
苔薄質(zhì)淡,脈小弦。患者感冒一周,神疲乏力,頭昏腦漲,一派虛象,同時又具備少陽四大癥,診斷少陽證。若體力好,早已驅(qū)邪外出,則不會正邪相爭,寒熱往來,呈現(xiàn)拉鋸狀態(tài),猶如兩軍作戰(zhàn),相持不下,最易接受和解。選方: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擬方:柴胡12g、黃芩12g、清半夏9g、黨參20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10g。三劑服完,寒熱往來已瘥,身輕漸復,再續(xù)四劑,納谷有味,諸癥皆愈。
心語:
此為少陽病,為表里之間,乃屬半表半里證,治以和解少陽,達邪最為上策。
例二:
李某,男,30歲。初診:1986年5月1日。
病史:
感冒三日,頭疼身痛,一會惡寒,一會發(fā)燒,交替而作,胸脅脹滿,惡心嘔吐,心煩急躁。患者喜服中藥。
中醫(yī)檢查:
舌苔薄黃,舌質(zhì)紅,切脈小弦而數(shù),乳蛾不紅不腫。證乃少陽半表半里證,治以和解少陽為旨。選方:小柴胡湯。擬方:柴胡12g、黃芩12g、黨參15g、清半夏9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6g。服完三劑,忽冷忽熱消失,再續(xù)四劑,胸脅脹滿,心煩嘔吐皆愈,為防復發(fā),續(xù)服三劑。
心語:
寒熱往來一證,不一定寒往接著熱來,也可上午惡寒輕、下午發(fā)熱重,或者定時寒往熱來,辨證時要注意。
胃炎潰瘍證
房某,男,50歲。初診:2002年12月1日
病史:
慢性胃炎十余年,時好時犯。納谷呆滯,上腹或酸或灼熱或痛,稍受涼則泄瀉。近來病情加重,緣由小孩結婚,氣惱發(fā)病,飯前上腹疼痛,納食甚至喝水也輕,赴醫(yī)院檢查,述說在胃黏膜發(fā)炎的基礎上患上了胃潰瘍,比慢性胃炎重了一步,若再不注意治療,胃穿孔引起腹膜炎就危險了,最好住院治療。患者因財錢空虛,考慮再三,轉來看中醫(yī)。
中醫(yī)檢查:
問近來大便顏色如何?大便色黑如柏油狀。怕冷嗎?十分怕冷。舌苔薄,舌質(zhì)淡、紫氣籠罩,切脈沉而弱。證乃脾胃虛寒兼有瘀滯。選方:小柴胡湯加味,補虛和胃。擬方:柴胡12g、黃芩12g、黨參15g、姜半夏9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6g、三七塊3g、香附15g、灶心土30g。服藥一周,上腹疼止,余癥皆輕,目前,唯感胃脘泛酸,前方加煅瓦楞30g,續(xù)服七劑。服完,泛酸已愈。問吃飯快否?答道軍人出身,吃飯十分快。吃飯細嚼慢咽就不會犯病了。治療月余,醫(yī)院檢查胃潰瘍已經(jīng)愈合。
心語:
胃病多與七情、吃飯習慣快有關。工農(nóng)出身的人,經(jīng)濟困難,看病困難,我常說:不生氣,吃飯慢,不吃藥,也能痊愈。我用藥喜用灶心土30~40g,凡是胃寒、潰瘍出血者,用之必效。
熱入血室證
董某,女,18歲。初診:2002年12月8日。
病史:
因洗澡水涼受寒而感冒,服APC解熱鎮(zhèn)痛藥,感冒剛愈,恰遇月經(jīng)來潮,體虛不支,寒熱往來,交替而作,胸脅脹滿,湯水不進,惡心嘔吐。其母覺得飲食不進,惡心嘔吐,事態(tài)嚴重,領來看中醫(yī)老大夫。
中醫(yī)檢查:
苔薄白,舌質(zhì)淡,脈沉小弦無力、非滑數(shù)。感冒、來潮,皆傷氣血,少陽四大癥狀基本已全,診斷少陽小柴胡湯證,恐無疑意。蓋因少陽病,位居太陽陽明之間,邪犯少陽,正邪相爭,相持不下,而寒熱往來;復因脾胃虛損,故又惡寒;膽火熾盛,熱擾心神則心煩急躁;膽氣犯胸脅,氣機不利,則胸脅苦滿;膽氣犯胃,胃失和降,則不欲飲食,頻頻作嘔。治以和解少陽為主,選方:小柴胡湯。擬方:黨參15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6g、柴胡12g、黃芩12g、清半夏9g。服用三劑,寒熱往來已退,續(xù)進四劑嘔止;再予七劑,胸脅脹滿,心煩皆愈。
心語:
少陽證,特點為樞機不利,獨有熱型為寒熱往來,臨床表現(xiàn)涉及面廣。治療以扶正達邪為主。組方:柴胡、黃芩清熱為主,生姜、清半夏調(diào)胃止嘔,黨參、甘草、大棗補虛為輔。實質(zhì)包含寒熱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