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919字
- 2020-02-16 15:26:59
吳茱萸湯證
1.臨證原理
同陽明病。
2.方劑介紹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胃中虛寒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而成。
(3)功用:
溫中和胃,降逆止嘔。
(4)主治:
《傷寒論》經文243條曰:“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3.辨證論治
試以《傷寒論》經文第243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食谷欲嘔”為主癥,“……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為陽明虛寒證,以方測證。
“食谷欲嘔”,一般說由熱逆為之,但也不盡然,且有寒熱之區別。若胃中虛寒,陽氣必虛,不能腐熟,蒸化水谷,寒飲內生,濁陰上逆,不僅食不下,且因勉強進食,必為寒飲中阻,不能受納,胃濁上逆,則食谷欲嘔。“屬陽明也”,由于胃濁之嘔,其氣不腐不酸,苔白質淡,脈濡,屬陽明虛寒證;“吳茱萸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胃中虛寒。
所以綜上陽明虛寒證,以方測證,可以確定“食谷欲嘔”為胃中虛寒證。
病證已明,自然論治有據,“溫中和胃,降逆止嘔”必為治則,選方吳茱萸湯主之。
4.臨證筆錄
口泉清水證
病史:
患者,患有口泉清水證3年,加重月余。中西醫大夫都說此證少見,試服中西藥物多種,從未生效。目前多在飯前犯病,約有一分鐘,如泉水一樣,口中泛水滿口,必須吐掉,不足一分鐘,又泉滿一口,如此連吐四五次清水,慢慢方能緩解。人人皆說這是疑難怪癥,必須看中醫吃中藥。
中醫:
問患者有其他不舒服嗎?獨有兩足冰涼。望舌苔薄白質淡,脈皆沉無力,證乃胃氣虛寒證,病人年老,腎陽不足,不得溫暖脾胃,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胃氣上逆而吐清水。治予溫中和胃,降逆止嘔。選方:吳茱萸湯。擬方:吳茱萸15g、紅參10g、生姜15g、紅棗10枚,連服四劑,口中清水減少,續用七劑,口吐清水已止,再予香砂養胃丸而收功。
心語:
做中醫常遇見怪癥,總得想辦法解決。現在我一遇到怪癥,就回憶《傷寒論》有什么辦法,如尋家寶,數著數著,眼前一亮,就是吳茱萸湯了——“食谷欲嘔”貼邊,不妨試一試,用后果然不錯,完全治愈了。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可以溫胃暖肝,散寒降逆,用藥量要大,生姜15g,功以宣散寒氣,和胃而止嘔;參棗健脾益氣,諸藥相伍,共奏溫中補虛,散寒降逆之功。臨證凡見到嘔吐食物清水、痰沫等證,屬于虛寒之證,皆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