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第一章 太陽病病證

桂枝湯證

1.臨證原理
即太陽病病理,是指以足太陽膀胱腑、手太陽小腸腑相關臟腑及其經絡學說的發病病理為臨證原理。
2.方劑介紹
(1)意義: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著名方劑,適用于外感病及雜病,后世多有發展。桂枝湯加減運用、數量之多,難于羅列。如陽旦湯(《類證活人方》)、桂枝加桔梗湯、桂枝加半夏湯(《皇漢醫學》)等。
(2)藥物組成:
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而成。
(3)功用:
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4)主治:
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等。如見《傷寒論》太陽中風證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而干嘔者,桂枝湯主之。”表證發汗不解57條,表證下后不解15條,營衛不和54條等。
3.辨證論治
一定的病因,在身體里氣不和的情況下作用于機體而發病。疾病表現為癥狀(主訴為主癥;確定主癥性質的為性癥)和體征。體征,是醫者、醫院檢查所得。傳統醫學重視,以性癥確定主癥的性質——寒熱虛實,并以苔脈體征加以證實,結合病位、病性概括為病證。病證已明,即可論治確定治則,選方用藥。
試以《傷寒論》經文第12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熱自發,汗自出”為主癥,“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翕翕發熱,陰弱者……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鼻鳴而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為太陽中風,病理、性癥,以方測證。
主癥為“熱自發,汗自出”,由于陽氣浮盛而熱自發,因為營陰不足,肌表疏泄而汗自出。
“陽浮而陰弱者”,此為病理,陽浮指陽氣浮盛,而陰弱指營陰虛弱。“翕翕發熱”,因為發熱而毫毛收合,不需要保護體溫;“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由于汗自出,損耗津液,而致營陰相對不足,肌肉失養,空虛所致;“鼻鳴而干嘔者”,由于肺合皮毛,開竅于鼻,皮毛受邪,肺竅不利,所以鼻鳴;復因胃為衛之源,表氣失和,涉及于胃,胃氣上逆,所以干嘔。“桂枝湯主之”以方測證,因果推理,當知為太陽中風證。
所以綜上,性癥、病理、以方測證,完全可以確定主癥“熱自發,汗自出”為太陽中風衛強營弱證。
根據病證,確定治則,解肌祛風,調和營衛。選用桂枝湯主之。
4.臨證筆錄
營衛不和兼脾胃虛弱證
耿某,男,60歲。
病史:
陣發性發熱10天,每日發熱一兩次(37.6~38℃),伴有自汗,納谷減少。三赴醫院,未見診治效果,后轉中醫科。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浮而無力。證屬營衛不和,衛不護營。治當調和營衛,方擬桂枝湯加減,輕輕發汗,以達止汗目的。連服三劑,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毫無效果,依據發熱汗出,且有加重之勢。細細詢問,方知患者納谷漸少,體重漸輕,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質淡,脈緩無力,證乃營衛不和兼脾胃虛弱。選方:桂枝湯,增益甘溫除熱之品。擬方:桂枝6g、白芍6g、生姜6g、大棗5枚、甘草6g、炙黃芪30g、黨參15g、當歸12g。續服三劑,發熱自汗,日發減輕,食欲增加,大便溏薄量少。上方續服四劑,諸癥已愈。后以香砂養胃丸,9g,每日兩次,口服。以資鞏固療效。
心語:
夫營衛者,衛行于脈外,營行于脈內,實為氣血也,故又稱衛氣營血。由于氣為生血之源,血為生汗之源。氣血宜扶宜養,方保體溫恒定;脾胃宜健宜和,方保氣血充沛。若營血濟于衛氣,則不發熱,若衛氣外護于營血,則不出汗。
桂枝湯加入甘溫養血之品,如黃芪、黨參、白術,脾胃健運,氣血化生充沛,故熱退汗止,納增,大便成形,體重漸升。
臨證投用桂枝湯,凡不生效者,應考慮健脾和胃兼益氣養血,大多生效。
表虛低熱證
例一:
崔某,男,40歲。
病史:
因飲食不節,貪涼過多,而致發熱腹瀉,應用抗生素治療,發熱腹瀉已瘥,但體力未復,抵抗力稍弱,復遇西北寒流而感冒、低熱不退,汗出 ,體溫37.5~38℃,遷延半月不愈。曾赴醫院胸透、化驗等皆正常。患者疑有大病,所以前來就診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乳蛾不紅腫,脈浮無力。證乃衛強營弱。原有腹瀉體弱,復感風寒而感冒。治當調和營衛。選方:桂枝湯。擬方:桂枝6g、白芍6g、生姜6g、大棗5枚、甘草3g、黃芪12g、當歸10g。連服四劑,每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患者服一劑,微微汗出而低熱退凈。
心語:
桂枝湯,調和營衛,治療體虛低熱,常獲良效,臨床可反復應用,進一步觀察、研討。
例二:
王某,女,40歲。
病史:
近三個月來,雖然按時來潮,但是,月經量多,失血過多,頭暈,心悸,出汗量多,怕冷又怕熱。
中醫檢查:
心腎不調(更年期綜合征)。擬方:二仙湯、八味、芪歸之意組方。仙靈脾15g、黃柏10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五味子12g、當歸15g、煅牡蠣40g、巴戟天12g、知母10g、山萸肉12g、黃芪30g、浮小麥40g。七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連服七劑,毫無效果。頭暈,心悸,神疲乏力加重,白天汗出量多。舌苔薄白,舌質偏紅,脈浮按無力。心中突然想到《傷寒論》。選方:桂枝湯。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6g、大棗5枚、炙甘草12g、生黃芪15g、當歸12g。連服三劑,服藥后喝熱粥,蓋被,取微汗。休息一晚,諸癥皆瘥。省下兩劑藥。
心語:
治病不在貴賤,而在辨證準確。前藥貴而無效果,后藥便宜,但效果甚佳。
自汗量多證
例一:
趙某,男,30歲。
病史:
愛美之心,促使其穿戴單薄,而經常感冒,反復發熱,頭身疼痛。病情加重,故赴醫院,檢查無大礙,服用解熱鎮痛藥而緩解。但是,身體越來越虛弱,動不動就出汗,有時甚至汗多濕透衣服。經朋友介紹,遂來就診。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浮而無力。證屬營衛不和,肌表空虛,自汗量多。選方:桂枝湯加味。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6g、五味子10g。三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服用一劑后,自汗減少,兩劑后汗止。
心語:
桂枝湯加五味子,取其酸斂而止汗的功效。
例二:
崔某,男,20歲,夏季。
病史:
上初中時,由于臨考緊張,出汗漸多,開始頭部出汗,繼而遍及周身。老師說,孩子體質虛弱,應當加強鍛煉。從此加強鍛煉,慢跑習武,堅持一年,身體壯實,臨考不緊張,學習成績上升。但是,唯有出汗不減,甚至有增無減之勢。為此,多處詢診求方,但是無效。早就有人建議請中醫診脈,患者懼怕服用苦味湯藥,因此遲遲未就診中醫。后來,患者翻書看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對他振動很大,于是請求父母帶著去看中醫,吃中藥。
中醫:
問其生活習慣如何?答:習慣冷水浴。證乃營衛不和,肌表空虛所致。選方:桂枝湯加味。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6g、荊芥6g。連服三劑,汗止痊愈。為防復發,以1g五倍子打粉,凡士林調勻,涂肚臍,繃帶固定,三日更換一次。連用十次,從未復發。若皮膚過敏,癢甚,則揭去不用。
心語:
自汗量多,臨床常見,查看資料,皆說氣虛自汗,陰虛盜汗;自汗白天發生,盜汗入夜發生。這給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吾曾見一病例,患者手汗如滴水,應用五倍子1.5g打粉,凡士林調勻,涂患者臍部,繃帶固定,三日更換一次,連用十次,近期療效甚好,需要進一步觀察。
例三:
王某,男,30歲。初診:2005年8月1日。
病史:
患有汗多濕衣證多年。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浮而無力。汗多濕衣為主癥,舌苔脈象為體征。體征確定主癥為衛強營弱證。選方:桂枝湯加味。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5枚、炙甘草6g、香薷10g。服用三劑,自汗已瘥。為防復發,仍予五倍子1g,外用敷貼肚臍,方法同前例。
心語:
(1)觀察舌苔、診察脈象是為辨證重點。
(2)桂枝湯加用香薷,因其性味辛而微溫,歸入肺經。功用可調和營衛,是夏季常用時令用藥。
(3)夏令感冒,必加香薷,效果更好。
脾腎兩虛下利證
例一:
趙某,女,30歲。
病史:
順產一胎,男兒,養月子不慎,飲食生冷,傷害脾胃,中焦不運,大便初起泄瀉,后轉溏薄,甚時清水,脘腹脹滿,腹部發涼,時時隱痛。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弱。證乃脾腎陽虛,以桂枝湯加附子、黨參,健脾溫腎為治則。選方:桂枝湯加附子。擬方:桂枝12g、熟附子(先煎)6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5枚、黨參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七劑。
七劑服完,下利已止,但仍感神疲乏力。上方加炙黃芪30g、當歸12g、焦三仙各12g,再服七劑。服完七劑,上腹隱痛已經痊愈,飲食香甜,備感力增。為鞏固治療,以香砂養胃丸緩以調之。
心語:
(1)月子疾病,多傳難治,其實不難,本例臨證關鍵在于辨證,辨證準確,療效則佳。
(2)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小小嬰兒,全為氣血鑄成,方中加入炙黃芪、當歸,補養氣血,乃為病理所需。
例二:
孟某,男,40歲。
病史:
患者腹瀉三年,緣由吃飯特快,幾乎不咀嚼即咽,傷及脾胃而發病。平時大便溏薄,稍吃寒涼食品,或在飯店吃飯,即腹瀉,水樣大便。近年來,病情加重,吃什么拉什么,據說是“完谷不化”,甚至水泄。身體消瘦如柴,體重不斷下降,神疲乏力,湯水難進。四方尋醫,中西藥品,全都用過,可說無效。大醫院多次去過,據說除了慢性胃腸炎以外,沒有大病。近來,反復感冒,汗出特怕風,頭身疼痛,痛苦難忍,大便泄水,帶血絲。患者害怕得癌癥,經朋友介紹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病史如前,舌苔薄白,舌質淡、瘦小,脈微欲絕。營衛不和,一派虛寒之象。選方:以期桂枝湯調和營衛,灶心土暖脾止血。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10g、灶心土30g。三劑服完,身痛腹脹減輕,續服四劑,痛苦大減,上方加減化裁,服用月余,諸癥皆愈。
為防復發,囑其細嚼慢咽,勿用寒食。
心語:
吃飯特快,這是第一個因素,易得胃腸疾病。當然還與情緒、遺傳因素有關。吃飯特快,把口腔完成的任務,一下都推給胃腸,增加它們的負擔。時間越長,年齡越大,就要患胃腸疾病。因此,我勸患者要細嚼慢咽,免得胃腸疾病。
背負冰塊證
陳某,女,43歲。
病史:
因洗澡水涼而感冒,經中西醫藥物治療,基本已愈。但乏力怕冷尤甚,尤其背部,如同背負冰塊透心涼。四方求醫,久治不愈,遷延三年。
中醫檢查:
來診正值夏季,身著絨衣,要求關空調。舌苔薄白,舌質淡,切脈六脈沉弱難以觸及。兩手冰涼,如觸冰塊。辨證:久病及脾腎,致使元陽不足,化生氣血匱乏,進而營衛不調,不得升溫保溫,故如背負冰塊透心涼。治則:溫補脾腎,化生氣血,調和營衛,從本治之。選方:桂枝湯加味。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20g、大棗10枚、甘草12g、熟附子20g(先煎40分鐘)。七劑服完,背負冰塊緩解,舌苔薄微黃,舌質偏紅,脈雖沉但較前有力,再服七劑,感覺冰塊漸融,透心涼減緩。改用驗方:桂圓15g、核桃6枚,水煎喝湯,藥渣嚼咽。兩年以后,患者反饋,已減絨衣,換上裙子。
心語:
桂枝湯調和營衛;附子溫補陽氣,從根本論治,療效頗佳。附子用中量20g,只要開鍋煎煮40分鐘,安全有效。
皮膚瘙癢證
孫某,男,30歲。
病史:
四肢,軀干起疙瘩,略高出皮膚,顏色淡白,大小不一,發作起來,瘙癢難忍,整夜難以入眠,恨不能用小刀將肉割去。反復發作兩年余,聞訊前來診治。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切脈浮緩。胸前暴露,可見許多劃痕,有的結疤,有的流血水,手臂劃痕(+)。問其得病之由,緣由受風寒而發病。證乃:風寒襲表,營衛不和。選方:桂枝湯加味。擬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6g、大棗3枚、甘草3g、炒荊芥10g,防風10g。患者服三劑而愈。
心語:
皮膚瘢痕需緩以圖之,大黃粉以蛋清和勻,日涂兩次,蓋油紙、膠布固定。患者說應用十日,瘢痕色澤減退,再涂十日,瘢痕已消。
蟲行作癢證
于某,男,50歲,獵手。
病史:
常年打獵,風里來雨里去,常遭風寒侵襲,肌膚如有萬只小蟲爬行作癢已有10年,四處尋醫,中西藥物吃了很多,有的有效,但停藥即發,有的根本無效。
中醫檢查:
皮膚無明顯損傷,劃痕陽性,面色黃黑,機體消瘦,舌苔薄,舌質淡,脈沉。證乃營衛不和,氣血雙虧為患。選方:桂枝湯加味。擬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5枚、甘草10g、生黃芪30g、當歸12g。患者服用七劑,蟲止癢愈。
心語:
桂枝湯,診治范圍寬廣。只要營衛不和,即可應用。皮膚瘙癢,總是與“血虛生風”有關,故常加黃芪、當歸,益氣補血而治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鹿县| 封丘县| 清镇市| 石楼县| 綦江县| 津南区| 靖安县| 阳朔县| 松原市| 稻城县| 天镇县| 苏州市| 叙永县| 盘锦市| 安多县| 延边| 伊宁市| 建湖县| 宁波市| 兰坪| 景德镇市| 方城县| 黄石市| 茌平县| 安龙县| 米林县| 额济纳旗| 锡林郭勒盟| 宾阳县| 襄垣县| 平南县| 商水县| 同德县| 西峡县| 古丈县| 鹿泉市| 新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叙永县| 天峻县|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