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青龍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小青龍湯是《傷寒論》治療寒飲病咳喘證的著名方劑,后世臨床應用頗多。《張氏醫(yī)通》載:“冬月嗽而發(fā)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醫(yī)學六要》曰:“腳氣上氣喘息,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龍加檳榔。”對小青龍湯的使用皆有發(fā)展。
(2)組成:
麻黃湯與桂枝湯合方,去杏仁,易干姜,加入半夏、細辛、五味子、炙甘草。
(3)功用:
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4)主治:
《傷寒論》經(jīng)文第40、41條有記載。第40條經(jīng)文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jīng)文第40條具體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jù)臨證原理,確定“干嘔,發(fā)熱而咳”為主癥;“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為傷寒表證,病理,或然癥,以方測證。因為“干嘔,發(fā)熱而咳”為水飲干犯肺胃,肺失宣降,胃氣上逆致嘔致咳,表邪外束,正邪相爭劇烈而發(fā)熱。“傷寒表不解”指太陽傷寒證,如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浮緊;“心下有水氣”是本證里停水飲;或然癥,皆為水飲所致,如水飲內(nèi)停,不能化津液則或渴,水飲下迫大腸則或利等;“小青龍湯主之”以方測證,為太陽傷寒兼里停水飲證。所以綜上所述,可以確定“主癥干嘔,發(fā)熱而咳”為風寒表實兼水飲內(nèi)停(咳喘)證。
病證已明,論治由生。治則辛溫解表,溫化痰飲,選方小青龍湯主之。
4.臨證筆錄
表寒停飲證
例一:
邱某,男,45歲。
病史:
夏令暑天,南方人士,習俗洗浴,不慎著涼而感冒,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流清鼻涕,咳嗽氣喘,晨起傍晚咳吐稀痰,色白量多。
中醫(y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zhì)水濕,脈濡。此為小青龍湯證:新寒外束,水飲內(nèi)停。治則辛溫解表,兼溫化痰飲。選方:小青龍湯。擬方三劑:麻黃6g、桂枝6g、干姜3g、五味子3g、姜半夏6g、細辛3g、炙甘草3g、杏仁6g。三劑服后,汗出,咳痰氣喘等癥皆愈。
心語:
江南名醫(yī)國醫(yī)大師裘沛然喜用小青龍湯加減化裁,常教導學生,遇有咳喘病人,不要忘記小青龍湯。辨證要點:外有新感,內(nèi)有水飲,咳吐稀白痰,用之必效。學生屢用屢效。
例二:
云某,男,55歲,江南人。
病史:
患者雖然來北方生活十余年,但是仍然不適應北方氣候。每逢寒流到來,多半感冒,咳吐稀痰,氣喘不息。此發(fā)因出差疲勞,風寒乘虛而入侵犯肺臟,頭身疼痛,咳吐稀痰,氣喘漸重,難以忍受。習慣服用中藥,故來門診。
中醫(yī)檢查:
舌苔薄白水濕,舌質(zhì)淡,切脈濡軟。證乃外寒束表,內(nèi)飲為患。患者述赴醫(yī)院拍片,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選方:小青龍湯。擬方:麻黃6g、桂枝6g、干姜4g、五味子3g、姜半夏6g、細辛3g、甘草6g。三劑服完,微汗,咳喘平息,患者高興。
心語:
小青龍湯擅治“外有風寒,內(nèi)有痰飲”證,不同于大青龍湯治療“寒包火”證,療效顯著。
例三:
王某,女,65歲,工人。
病史:
年輕時候,在紗廠上班,廠里陰森寒冷,空氣污濁,患者不慎著涼而感冒,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咳吐白色稀痰,嚴重時喘息,肩背酸痛,咳甚則遺尿。經(jīng)人介紹赴我處就診。
中醫(yī)檢查:
觀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切脈浮而無力。證乃小青龍湯證也。選方:小青龍湯加味。擬方:麻黃6g、白芍6g、桂枝10g、生甘草3g、干姜3g、細辛3g、姜半夏9g、五味子10g、羌活10g、杏仁10g。水煎服,三劑,藥盡證瘥。
心語:
小青龍湯,其藥性基本上屬于辛溫解表,溫化痰飲。而大青龍湯除辛溫解表外,還有石膏甘寒清熱,以免麻黃過于辛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石屏县| 广安市| 抚顺县| 宁都县| 山东省| 南部县| 斗六市| 林口县| 泰宁县| 凤山市| 定边县| 璧山县| 枣阳市| 上栗县| 池州市| 茌平县| 化德县| 汉沽区| 富源县| 临桂县| 东阳市| 舟曲县| 民权县| 印江| 张家口市| 安塞县| 青州市| 黄大仙区| 诏安县| 东方市| 正蓝旗| 莱西市| 临湘市| 广河县| 平凉市| 瑞安市| 利津县| 宜川县| 积石山|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