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探索提高期

自1996年春進修結束,離開恩師回來后,我全身心地投入漫長而艱辛的經方探索,如今已整整十年,飽嘗甘苦辛酸,難以言盡。在學習上則是如饑似渴地讀歷代經方大家的著作,而讀的最多的還是原文。從原文中可以直接、真實地體會醫圣立法組方、加減變化的意境與微妙。精讀的書自然是原文及重要經方家的著作,除此以外其他的書則屬泛讀對象。并將經方與漢唐及后世方書進行比較。深刻體會到經方是一獨特體系,不同于其他的方書。其觀察疾病的切入點及組方立法與時方全然不同,往往寥寥數味中藥即能立起沉疴。在學習方法上對我影響最深的要數清代經方大家徐靈胎,其學識淵博,見解超凡,對歷代醫家醫著的評析入木三分。對經方與其他方書以及對如何學醫,如何臨證,均有極中肯的論述,堪稱博而不雜的大家。其《蘭臺軌范》《醫學源流論》等則為不可不讀的中醫治學指南。其他重要的經方家要數柯韻伯、胡希恕、范中林、鄭欽安、矢數道明等。
在臨床,最大可能地使用經方。一開始應用經方很不熟練,很多經方適應證把握不好,許多類似方難以鑒別取舍。方證不熟,臨床時遇到病人,一時判斷不出是什么方證。如《金匱要略》中附子粳米湯一條,我曾用紅筆劃過,可第一例病人腹絞痛,腸鳴音亢進,吐痰涎,正如書中所言“雷鳴切痛”,當時卻沒有想起此方,后復習《金匱要略》見到此條時才恍然大悟。此后凡遇此證皆用此方而獲捷效。從這一案例充分體會到熟練掌握方證及反復學習的重要性。有時雖覺方證判斷得準,但未見此先例,用起來亦忐忑不安。如曾有一病人脘腹脹痛頗甚,嘔清涎,查為急性胰腺炎,觀其舌胖苔白膩,脈細。投四逆散合半夏干姜散1劑,矢氣頻作,腹脹痛大減,數劑而愈,可當日開方后查遍所藏之書,沒有見急性胰腺炎用干姜的。雖自覺辨證不誤,可內心著實不安。
曾有一住院病人寒戰高熱達40℃,診其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微,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1劑熱退,當時頗有幾分得意,不料半個月后省里來檢查,抽查到這份病歷,那位專家說“高燒40℃豈能用附子”,遂將此定為丙級病歷,對我處罰之重可想而知,可我從未灰心動搖。
通過這10年的艱辛努力,我對經方由生疏漸至熟習,對部分常用經方的掌握較以前大為熟練,臨床療效不斷提高,每每用經方治療疑難重癥而獲效。如用木防己湯治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續命湯治中風;附子瀉心湯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瀉心湯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小陷胸湯治左側心力衰竭;豬苓湯治療腎病綜合征;麥門冬湯治肺癌;苓桂術甘湯治肥厚性心肌病及擴張性心肌病;桂枝湯加味治療全心衰伴胸腔積液等。對部分經方體會較深,如四逆散、苓桂術甘湯等靈活化裁治療多種疑難疾病,曾寫“四逆散方證探討與臨床運用”發表。近年對經方特色的體會日漸加深,經方與時方最重要的區別不在于方藥本身,而在于譴方用藥的思路不同。如大黃只有按中醫理論應用時才稱為中藥,否則只能稱自然藥物。若按時方的思路來認識運用經方則不稱為經方。經方有其自身特殊的規律,只有掌握了這種內在的規律才能把經方用好、用活,進而按照經方的規律特點來組方。黃老師在《張仲景50味藥證》中記載了自己不少經驗方,這些都是黃老師按照經方的規則創制的新方,這是對經方的發展。部分經方的組成及功用又難以用后世理論來解釋,如木防己湯等。而有些經方的臨床療效更是值得玩味,曾治一糖尿病人,初用益氣養陰劑月余不效,后見其有頭痛時作,喜噴嚏,大便不暢,脈浮等癥,認為是太陽病,予以小劑量麻黃湯,不僅諸癥緩解且血糖降至正常。另治一中風患者,CT示腦梗死,癥見右側半身不遂,心煩不安,心下痞痛,脈浮滑,有小陷胸湯證。本意是先用小陷胸湯治其心煩等癥,待癥狀緩解后,再隨癥治之。豈料小陷胸湯用后,不僅心煩等癥緩解,半身不遂亦迅速改善。以前見到一些醫家對經方的贊美,似覺言過其實,如今的臨床實踐才深刻體會到什么叫真實不虛。
在我的影響下,幾位剛畢業的同事相繼對經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將自己的經驗、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很快都能進入角色,按照經方特點診治疾病。特別是我院一位西醫心血管專家,對經方刻苦學習的精神令人難以置信,達到癡迷的程度,他沒有中醫理論基礎,徑直從經方入手,從方證入手。僅兩年的時間對經方掌握得相當熟練,療效頗佳。每每有妙手杰作令老中醫汗顏,還擅用木防己湯、續命湯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近年先后有中醫院校的學生來實習,其中一些在我的帶教下,很快對經方產生濃厚的興趣,臨床診療水平迅速提高,畢業后很快能獨立工作,他們學習經方似乎沒有太多的困難。正如清代經方家柯韻伯所言: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門,人人可入。這讓我反思經方的教育,中醫人才培養應如何進行?為何毫無中醫臨床基礎的人易于入門,那些有多年臨床經驗的人反難以接受。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促使我對經方與時方各自的特點有了更深刻認識。經方是以六病辨證為基礎,以方證藥證為核心,處處展現的是方證一體、方證對應的精神,方和證之間有很強的對應性和特異性。而時方是以陰陽、五行、八綱等為理論基礎,在臨床上通常是根據病情確定治法,然后以法統方,病證與方藥間靈活性、隨意性較大而特異性較小。因久習時方所形成的臨證思維模式反而妨礙了對經方的認識。從表面上看似乎時方更重視理法而經方只論方藥,其實不然,在經方中隱含著深刻的理法,試想沒有先進理論支撐的方書,何以能對后世產生如此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學習經方不能以會用幾張經方而沾沾自喜,而要對經方的整體特征有深刻的認識和系統地掌握。《傷寒論》全篇是一有機整體,前后條文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通讀精研白文,將前后條文相互對比,初讀白文則覺枯澀難懂,不得要領。久而久之,漸能領會其中妙義,再結合臨床實踐學用結合,便能不斷提高對經方的認識水平與運用能力。漸漸領會什么是“經方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陳修園語)。熟讀白文者未必能領悟經方,而欲領悟經方則非潛心于白文不可,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代替白文。至于具體條文中的疑難之處,需結合后世經方家的研究成果。如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條,清代陳修園解釋頗為中肯;而曹穎甫對“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作了精辟論述,并附有醫案可資理解;至于大論第三十九條大青龍湯證,多數醫家均難解釋,李心機教授的解釋可謂入木三分,本人亦有相應的臨床體會。
我學習經方最深刻的體會是要有正確的方法,良好的心態,堅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正確的方法是先要找到一位良師啟蒙,不走彎路,免入歧途。然后選擇善本潛心鉆研,學用結合,細心體會。其次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要有良好的心態,不能為了業務、為了提成而開大處方,用些無關的藥。此外要有堅定的信念,初用經方肯定有辨證不準,治療無效的情況,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缺,朝三暮四或淺嘗輒止是絕難學好經方的。
誠然經方并非萬能,仲景在序言中說得很明白。但經方的確是中醫最基礎的,同時又是中醫的最高境界。不學經方固然可以為醫,但境界則全然不同。清代經方大家陳修園曾言:儒者不能舍圣賢之書而求道,醫者豈能外仲景之書以治療?
中醫是國粹,而經方更是國粹中的精華。然而能正確認識、熟練應用經方者甚少。本人自隨恩師學習經方以來,切身體會到經方的無窮魅力。
雖然我對經方有點滴的體會,但經方實在是太深奧、太神奇了。我所能認識的層面仍是很膚淺的,今后還將奮發努力,不負恩師厚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城市| 泽州县| 上虞市| 北宁市| 武陟县| 水富县| 永德县| 南木林县| 鄂伦春自治旗| 金川县| 莫力| 牙克石市| 东明县| 鄢陵县| 仙游县| 卫辉市| 嘉禾县| 大英县| 随州市| 金溪县| 咸丰县| 岳池县| 海南省| 昌邑市| 怀来县| 玉门市| 靖边县| 曲阜市| 偏关县| 灵武市| 广州市| 甘南县| 闻喜县| 大理市| 郧西县| 泗水县| 濉溪县| 九龙城区| 永川市| 绥滨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