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感染性疾病護理常規(guī)

一、一般護理常規(guī)
1.環(huán)境與休息 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度、濕度適宜,病室安靜、整齊;有傳染性疾病的患兒單間隔離;患兒宜臥床休息。
2.飲食 給予患兒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的患兒,應少食多餐,必要時給予鼻飼或靜脈補液;對于無法進食者,遵醫(yī)囑鼻飼流質或補充靜脈營養(yǎng)物質,保證營養(yǎng)供給。
3.發(fā)熱的護理 監(jiān)測患兒體溫變化,及時記錄;體溫超過38.5℃時,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降溫方法,如冰袋外敷、溫水擦浴、冷鹽水灌腸、藥物降溫;出汗后及時更換衣服,鼓勵患兒多飲水,以防虛脫。
4.皮膚的護理 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干燥,給予溫水擦浴,穿著柔軟、清潔的純棉內衣,保持床單平整、干潔、無渣屑;小嬰兒要加強臀部護理,勤換尿布,預防臀紅;及時為患兒修剪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引起感染。
5.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面色、生命體征,中樞系統(tǒng)感染的患兒還要觀察囟門、瞳孔大小和對光反射的情況;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
6.做好心理護理。
7.健康教育 為患兒及家長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合理安排患兒飲食和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

(張炎 張克玲)

二、敗血癥
【護理評估】
1.評估患兒的年齡,有無皮膚或黏膜的破損,有無癤腫、扁桃體炎、中耳炎等化膿性病灶,有無營養(yǎng)不良、貧血、糖尿病等。
2.評估患兒的臨床表現 評估患兒的精神、意識、生命體征,有無發(fā)熱或體溫不升,有無嘔吐、腹瀉、皮疹、黃疸、關節(jié)腫痛、少尿或無尿等。
3.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 如血常規(guī)、血培養(yǎng)等。
4.評估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
【護理措施】
1.遵循一般護理常規(guī)。
2.飲食 給予患兒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鼓勵患兒多飲水。
3.發(fā)熱的護理 當體溫低或體溫不升時,及時予以保暖措施;當體溫過高時予以冷敷、溫濕敷或酒精擦浴進行物理降溫或遵醫(yī)囑服用退熱藥物。
4.皮膚的護理 勤更換內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剪短指甲,避免患兒抓傷皮膚引起繼發(fā)感染。
5.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面色、生命體征。如患兒出現皮膚蒼白、發(fā)花、四肢涼、心率快、血壓低,應警惕感染性休克的發(fā)生。
6.用藥的護理 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素,注意用藥的時間、方法和觀察藥物的副作用。抗生素大多有腎毒性,患兒少尿或無尿時慎用。
【健康教育】
1.向家長介紹本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
2.指導家長合理安排患兒的飲食和活動,增強體質。

(張炎 張克玲)

三、化膿性腦膜炎
【護理評估】
1.評估患兒的年齡、疾病史,起病前有無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感染史,有無中耳炎、乳突炎、顱骨骨折;是否存在免疫缺陷、營養(yǎng)不良等。
2.評估患兒的臨床表現 評估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面色、生命體征,有無發(fā)熱、頭痛、嘔吐、嗜睡、昏迷等癥狀,檢查患兒的囟門大小、有無膨隆,有無腦膜刺激征。
3.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 如腦脊液、血常規(guī)等。
4.評估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化膿性腦膜炎病死率和后遺癥發(fā)生率較高,重視對患兒家長的評估,是否有焦慮、恐懼的心理。
【護理措施】
1.遵循一般護理常規(guī)。
2.室內光線柔和,限制陪伴與探視,減少外界刺激;患兒臥床休息。
3.飲食 根據患兒體重和營養(yǎng)狀態(tài),以及所需熱量,制訂合理的飲食計劃,注意營養(yǎng)均衡,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對于頻繁嘔吐的患兒,應少食多餐,必要時給予鼻飼或靜脈補液;對于無法進食者,遵醫(yī)囑鼻飼流食或補充靜脈營養(yǎng)物質,保證營養(yǎng)供給。每日記錄出入量、每周監(jiān)測體重,以便評估患兒營養(yǎng)狀況。
4.發(fā)熱的護理 定時監(jiān)測體溫變化,觀察降溫效果;以降低腦耗氧量,防止發(fā)生驚厥。退熱出汗時及時更換汗?jié)竦囊挛铮3制つw、床單清潔干燥;鼓勵患兒多飲水,必要時靜脈補液,以保證機體需要。
5.昏迷的護理 做好皮膚的護理,保證皮膚的完整性;定時翻身、按摩皮膚,防止壓瘡;為患兒拍背,促進排痰,避免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做好患兒口腔護理,保證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
6.用藥的護理 遵醫(yī)囑應用抗菌藥物、脫水降低顱內壓的藥物及鎮(zhèn)靜劑;如甘露醇需要在半小時內輸注完畢,注意用藥后患兒生命體征、觀察有無脫水及水電解質紊亂的表現;地西泮能夠抑制呼吸,給藥后要監(jiān)測患兒的呼吸變化。
7.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兒的意識狀態(tài)、體溫、脈搏、呼吸、囟門、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等變化,備好急救藥品和器械。
(1)如患兒驚厥發(fā)作,立即置壓舌板或舌墊于患兒上下牙齒間,取側臥位,適當給予約束,并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劑。
(2)如患兒出現煩躁不安、意識障礙,應警惕是否存在腦水腫,遵醫(yī)囑立即給藥。
(3)如患兒出現意識模糊、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障礙、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警惕腦疝的可能,立即通知醫(yī)生并配合搶救。
8.心理護理 做好患兒和家長的心理護理,給予關心、愛護,鼓勵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健康教育】
1.向家長介紹本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
2.指導家長堅持對患兒進行智力訓練和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

(張炎 張克玲)

四、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護理評估】
1.評估患兒的年齡、疾病史、接觸史,發(fā)病前4~5天,有無全身不適、惡心、疲乏、頭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2.評估患兒的臨床表現 患兒有無發(fā)熱、頸淋巴結腫大、咽痛“三聯(lián)癥”;有無肝脾腫大、黃疸、皮疹等表現。
3.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 如血常規(guī)、EBV抗體檢測、血清嗜異性凝集試驗等。
4.評估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
【護理措施】
1.遵循一般護理常規(guī)。
2.環(huán)境與休息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通風,病室溫濕度適宜;實行呼吸道隔離,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的傳播;急性期臥床休息2~3周,限制活動量,脾腫大的患兒要避免劇烈活動,護理操作、觸診動作要輕柔以免發(fā)生脾破裂。
3.飲食 給予患兒清淡、易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咽部腫脹、疼痛不愿進食的患兒,給予患兒溫涼易吞咽的流食,鼓勵患兒少食多餐。
4.發(fā)熱的護理 監(jiān)測患兒體溫變化,及時記錄;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降溫方法;出汗后及時更換衣服,保持皮膚清潔,鼓勵患兒多飲水,以防虛脫。
5.皮膚的護理 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干燥,予溫水擦浴,穿著柔軟、清潔的純棉內衣,保持床單平整、干潔、無渣屑;小嬰兒要加強臀部護理,勤換尿布,預防臀紅;及時為患兒修剪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引起感染。
6.用藥的護理 遵醫(yī)囑應用抗病毒藥物,注意用藥的時間、方法和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如靜脈滴注更昔洛韋應注意有無皮疹、瘙癢、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
7.病情觀察 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觀察意識、面色、四肢末梢循環(huán)情況;重癥患兒警惕神經系統(tǒng)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的發(fā)生;咽部腫脹的患兒,應注意有無呼吸及吞咽困難出現,一旦出現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并配合吸痰,必要時氣管切開。
【健康教育】
1.向家長介紹本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
2.合理安排患兒進行戶外活動,加強營養(yǎng),增強體質,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3.定期門診復查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教育患兒及家長避免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因淋巴結消退比較慢,可達數月之久,應注意觀察,如發(fā)現頸部淋巴結腫痛、體溫升高等情況,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張炎 張克玲)

五、病毒性腦炎
【護理評估】
1.評估患兒的年齡、疾病史,有無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的病史,有無病前或同時發(fā)生的腮腺炎、麻疹、水痘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有無接觸動物或昆蟲叮咬等。
2.評估患兒的臨床表現 患兒有無發(fā)熱、惡心、嘔吐,以及發(fā)熱前數日或發(fā)病時有無皮疹;年長兒有無頭疼、肌肉關節(jié)痛、精神萎靡;嬰幼兒有無易激惹、不安、目光凝視等。
3.了解檢查結果 如腦脊液檢查、腦電圖等。
4.評估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病毒性腦炎起病急,病情變化較快,遺留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可能性較大,患兒及家屬可能存有一定的焦慮、恐懼的心理。
【護理措施】
1.遵循一般護理常規(guī)。
2.環(huán)境與休息 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度及濕度適宜,病室安靜,室內光線柔和,限制陪伴與探視,減少外界刺激;患兒臥床休息。
3.飲食 根據患兒體重及營養(yǎng)狀態(tài)評估患兒所需熱量制訂合理的飲食計劃,注意營養(yǎng)均衡、易消化、清淡。對于無法進食者,遵醫(yī)囑鼻飼流食或補充靜脈營養(yǎng)物質,保證營養(yǎng)供給。每日記錄出入量、每周監(jiān)測體重,以便評估患兒營養(yǎng)狀況。
4.發(fā)熱的護理 定時監(jiān)測體溫變化,觀察降溫效果;退熱出汗時及時更換汗?jié)竦囊挛铮3制つw、床單清潔干燥;鼓勵患兒多飲水,必要時靜脈補液,以保證機體需要。
5.昏迷的護理 做好皮膚護理,保證皮膚的完整性;定時翻身、按摩皮膚,防止壓瘡;為患兒拍背,促進排痰,避免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做好患兒口腔護理,保證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
6.用藥的護理 遵醫(yī)囑應用抗病毒藥物、脫水降低顱內壓的藥物及鎮(zhèn)靜藥;如甘露醇需要在半小時內輸注完畢,注意用藥后患兒生命體征、觀察有無脫水及水電解質紊亂的表現;地西泮能夠抑制呼吸,給藥后要監(jiān)測患兒的呼吸變化。
7.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兒的意識狀態(tài)、體溫、脈搏、呼吸、囟門、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等變化,早期預測病情變化。
(1)如患兒出現煩躁不安,囟門及瞳孔改變,頻繁嘔吐,四肢肌張力增高等驚厥先兆,說明有腦水腫,可遵醫(yī)囑給予脫水劑、鎮(zhèn)靜劑,并拉好床擋,適當約束患兒。
(2)如患兒意識模糊、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障礙、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應警惕腦疝的可能。立即通知醫(yī)生,并備好急救藥品和器械、給氧裝置、吸痰器、硬腦膜下穿刺包及側腦室引流包、脫水劑如甘露醇、呼吸興奮劑,隨時根據病情變化遵醫(yī)囑給予治療和護理。
8.心理護理 做好患兒和家長的心理護理,給予關心、愛護,鼓勵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健康教育】
1.向家長介紹本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
2.指導家長堅持對患兒進行智力訓練和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

(張炎 張克玲)

六、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護理評估】
1.評估患兒的年齡、疾病史、接觸史、起病原因;有無營養(yǎng)不良。
2.評估患兒的臨床表現 有無發(fā)熱、厭食、多汗、體重減輕、疲乏無力、慢性腹瀉、口腔感染、全身淋巴結腫大等;有無反復或持續(xù)的感染,有無呼吸困難、缺氧等肺部感染的表現。
3.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 如病毒抗體檢測、抗原檢測、病毒核酸檢測、輔助檢查如肺部X線。
4.評估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因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為慢性全身消耗性傳染病,且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患兒及家長易產生絕望、恐懼的心理。
【護理措施】
1.遵循一般護理常規(guī)。
2.環(huán)境與休息 患兒單間隔離,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病室安靜、整齊,室內光線柔和;如果病情允許,患兒可以進行戶外活動;如果病情重且伴有嚴重的并發(fā)癥,應限制活動或臥床休息。
3.飲食 給予患兒富含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普通飲食,少量多餐;不能進食的患兒給予靜脈補液及靜脈營養(yǎng)。
4.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干燥,及時翻身、按摩,以防壓瘡發(fā)生;做好患兒的口腔護理,使患兒口腔清潔舒適以增加食欲。
5.預防感染 對患兒采取保護性隔離,遵醫(yī)囑輸注免疫球蛋白,以減少感染機會,有利于控制感染;腹瀉患兒要認真觀察肛周皮膚是否有破潰或發(fā)炎,排便后用溫水清洗肛周皮膚,軟布輕輕擦干后,局部涂凡士林,防止發(fā)生糜爛,同時遵醫(yī)囑應用止瀉藥物;卡氏肺囊蟲病患兒,密切觀察患兒呼吸頻率、深度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協(xié)助患兒排痰。
6.用藥的護理 遵醫(yī)囑用藥,并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抗病毒藥物齊多夫定應用較多,對本病有一定療效,但毒副作用較強,如骨髓抑制、頭痛、惡心等,用藥后要密切觀察患兒的情況及能否耐受。
7.病情觀察 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有無疲乏、盜汗、消瘦;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每周測量體重;觀察患兒有無咳嗽、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難,注意痰液的性狀;觀察患兒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觀察患兒皮膚、黏膜的病損情況,如口腔黏膜潰瘍、白斑、皮膚斑丘疹、皰疹、瘀斑;了解患兒有無腹瀉及排便的次數、量和性狀。
8.心理護理 了解患兒的需要與困難,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鼓勵患兒面對現實,樹立恢復正常生活的信心;做好患兒家長的工作,指導家長要正確對待患兒,多給予關懷和溫暖,多與其溝通,解決其心理問題。
【健康教育】
1.開展宣傳教育,普及AIDS的病因和感染途徑的相關知識,采取正確的自我防護措施。
2.由于目前AIDS無特效藥物治療,因此預防和控制機會感染是減輕患兒痛苦、緩解病情、延長生命的重要措施;應向患兒及家長介紹預防感染的措施、感染的癥狀和體征以及采取的護理措施。

(張炎 張克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青神县| 日照市| 禄劝| 富裕县| 成武县| 龙口市| 阳山县| 连州市| 云浮市| 临桂县| 师宗县| 井研县| 陆河县| 普宁市| 开鲁县| 漠河县| 容城县| 五华县| 阜宁县| 嘉义市| 渭南市| 遵义县| 内丘县| 永登县| 桐柏县| 灯塔市| 民勤县| 黄石市| 桦甸市| 祁东县| 巴林右旗| 马尔康县| 图片| 梁山县| 邢台县| 息烽县| 根河市| 上杭县| 温泉县| 榆树市|